历史:1.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测试(2)(岳麓版08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1.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测试(2)(岳麓版08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8-27 13: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测 试
1.图A-图B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图A与图B,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隶属于兵部与吏部
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协调解决各种利益集团间的矛盾,收揽人心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扩大地主阶级内的决策民主权利
D.把相权一分为三,防止宰相权重难制
3.北宋政府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是以下哪一矛盾的产物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官吏中文臣和武将间的矛盾
C.中央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
D.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4.元朝中书省的职能类似于唐朝的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吏部
5.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最准确的表述是
A.废除丞相避免了君权与相权矛盾
B.设内阁,参与国家决策
C.严加控制中书省和丞相权力
D.加强君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
6.对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A.尚书省的职能与秦朝时期的御史大夫相同
B.明朝废除三省和六部
C.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D.元朝时期的中书省作用等同于隋唐时期的中书省
7.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专制皇权,其表现是:①皇帝可以直接指挥中央各部门 ②皇帝可以直接指挥地方大臣 ③皇帝可以自行裁决军国大事 ④皇帝可以避免决策失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八年(1730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嗣改称办理军机处。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票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硃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于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清史稿》卷288《张廷玉传》
材料二 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1《廷寄》
材料三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综合应用
9.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最为接近的是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清)理藩院
10.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朝以来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
B.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有利于选贤任能,保证政治清明
D.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11.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
A.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
B.“率循祖制,咸复旧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
C.选调翰林等官入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12.清代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度加强的突出特点是
A.设置直属皇帝的具有传达性质的中央机构
B.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高于内阁和六部
C.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三衙分权
D.废除了丞相制度和行省制度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晋、冀、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材料四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撰拟。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如唐翰林学士掌内制。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各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乾隆初年,今上特命改建瓦屋,然拟旨犹军机大臣之事。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各承担何职能?这一制度起了什么作用?
②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中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③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④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B
解析:比较可以看出,唐朝的中枢权力结构相较于秦朝较为复杂。而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就是把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同时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另外在尚书省下设立六部来具体执行政令。这样就以分权的形式把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2.参考答案:D
解析:要透过表象来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作为上层建筑的调整,从根本上反映的统治者为加强自身统治而对权力机构进行的重新配置。三省制下三省长官共同议政,这本身就反映了对相权的制约。
3.参考答案:A
  解析:题干中涉及的机构设置都是分化、瓦解原有的相权,考查的仍是宋朝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逆向分析其目的,答案不言而喻。
4.参考答案:B
解析:元朝实行一省制,保留的中书省主要负责行政权力,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关。联系三省的职权,应该与尚书省的权力相当。
 5.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认识。明朝废除丞相,增设内阁,其出发点都是服从于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6.参考答案:C
  解析:要根据史实用排除法来选择。A项中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能主要是监察,而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排除A;B项中是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另外明朝保留了六部,排除B;D项中元朝的中书省应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也可排除D。
7.参考答案:B
解析:军机处的设置就是要加强皇帝的最高决策权,而且皇帝直接通过军机处遥控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因此前三个观点正确。皇权强化最大的弊端就是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
 8.参考答案:①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并保证皇帝直接决策前方的战事,提高决策的执行力度。
②职能: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决策机构。
③特点: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充当皇帝的传声筒。
解析:要注意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灵活解答。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往下传达。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
9.参考答案:C
  解析:元朝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来充当全国最高的行政机关,这与秦朝的丞相权力较为相似。
10.参考答案:D
解析: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央的权力中枢,不可能解决中央与地方权利之争,排除A;B项错在“解决了”的表述;C项是当时科举制的作用。
 11.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清朝政治发展的阶段特征的理解能力,且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要根据清朝权力中枢由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存到军机处的设置并取代了前两者的决策权力这一条线索,再依据选项的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
12.参考答案:A
  解析:清朝加强专制皇权的核心措施就是军机处的设置。
13.参考答案:①A.三省各自职责: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对诏令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B.作用:三省六部制使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
效率;使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这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A.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
皇帝直接控制。
B.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
进攻时的失败。
③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④A.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作用是使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B.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解析:本题围绕专制皇权的加强这一主线,旨在考查隋唐以来采取的重大举措。首先要阅读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明确各段材料反映的不同阶段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逐问回答设计的问题。
 
w.w.w.k.s.5.u.c.o.m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