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学案(岳麓版08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学案(岳麓版08版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8-27 21: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学 案
单元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历史意义。
(2)巴黎公社成立的历史条件、政权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
(3)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及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4)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作用。
2、难点:
(1)如何全面认识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
(2)中共工作重心的两次转移、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3)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4)如何正确认识国共两党的关系及其影响。
单元线索
1、 学习本单元,要抓住一条主要的线索,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实践。
2、 注意从客观上把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形成发展的脉络和演进规律:指导理论的产生——各国革命实践活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 注意把握其中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革命实践活动印证、丰富和发展了自身。
★单元基本知识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空想社会主义:
1、出现的背景:
(1)工业革命后,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非常悲惨。
(2)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他们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形成了一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代表人物 国籍 主 张
圣西门 法国 主张新社会实行实业制度,被公认为“工业社会”的预言家。
傅立叶 法国 傅立叶的理想社会是和谐制度,主张阶级调和与合作。
欧文 英国 是社会主义的实验者,创办“新和谐公社”,实行生产工具公有、按劳分配、共同劳动、人人平等、民主管理等原则。
3、评价: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没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他们的实践最后都失败了。但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
1、思想基础:(三大理论来源)
(1)德国的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两人思想的合理部分,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2、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 内容:(《宣言》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
①《宣言》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历史观;
②《宣言》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③《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
④《宣言》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⑤《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2) 意义:
《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的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划时代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此后,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1、原因:
(1)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普军围困巴黎,巴黎人民奋起自卫。
(2)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普鲁士媾和。
(3)临时政府企图偷袭国民自卫军的阵地
2、三月十八日革命:1871年3月18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命令军队偷袭国民自卫军的阵地,巴黎人民起义,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逃往凡尔赛,起义取得胜利。
3、巴黎公社的成立:
(1)方式:由普选产生。
(2)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
(3)成立时间:1871年3月28日。
4、“公社”的性质:是世界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
5、“公社”的特点:
(1)是巴黎人民的自治组织,不是全国性的政权形式。
(2)巴黎公社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一个民主政权。
(3)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政权。
6、公社的革命措施:
(1)政治: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
(2)经济:维护劳动者利益;组成工人合作社;改善劳动条件;
(3)教育: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7、公社的失败:
(1)标志:1871年5月28日,巴黎最后一座街垒失守,公社失败。
(2)原因:
① 根本原因: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② 客观原因: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③ 主观原因: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8、意义:
(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它给资本主义以第一次沉重打击,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4)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9、教训:
(1)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2)没有乘胜追击,消灭逃往凡尔赛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二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存在,阻碍俄国社会的进步,资本主义经济仍然落后,且社会矛盾尖锐;
3、“一战”加深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也暴露了沙俄的腐朽与落后,沙俄各种矛盾激化。
(二)、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
1、革命的爆发: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市民举行示威游行,要求面包和停止战争,旋即转变为武装起义。
2、主力:工人和士兵。
3、特点:自发的武装起义。
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结果: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同时,起义者工人和士兵也在起义中组织自己的权力机关——工兵代表苏维埃,但仍然承认临时政府是俄国合法的全国政权。
6、革命后的形势: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的要求,拒绝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俄国社会发展,继续进行战争。
(三)、《四月提纲》:
1、提出: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列宁回国,发表了被称为《四月提纲》的重要演说。
2、内容:列宁在提纲中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3、意义:《四月提纲》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逐渐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
(四)、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的关键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1、时机的成熟:
(1) 1917年7月,临时政府使用武力镇压革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矛盾激化。
(2)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2、起义的发动:1917年11月(俄历10月24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政权建立:
(1)建立: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大会的召开。
(2)政权:人民委员会。
(3)革命措施:
①《土地法令》:宣布立即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
②《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2、苏维埃政体的确立:1918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体在苏俄初步确立;
3、苏联的成立:1922年,苏联成立(四个加盟国)
(六)、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它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期内摆脱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
统治,建立起新型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4、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七)、十月革命的特点:
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实践得以实现,使俄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从革命道路上看,十月革命走的是由大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从革命阶段上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两个不同性质的阶级革命。
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来看,由设想和平夺取政权到动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八)、比较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
(2)背景都是大规模战争,分别是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3)都是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不同点:
(1)巴黎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十月革命”是在列宁为领导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2)巴黎公社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持,只有无产阶级孤军奋战;“十月革命”中俄国无产阶级有自己的同盟军——广大农民。
(3)革命胜利以后的措施不同:巴黎公社没有立即向凡尔赛的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发动进攻,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十月革命”胜利后,坚决镇压反革命叛乱,对各种反动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毫不手软。
(4)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
(2)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
(3)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陈独秀 上海)
2、建立:
(1)党的一大:
① 召开:1927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
② 内容:
A.大会通过党的纲领: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B.大会还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张国涛、李达组成中央局
C.意义:“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2)党的二大:
① 召开: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
② 内容:规定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③ 意义: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3、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全新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二)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时间:1922年3月—1923年2月。
2、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
3、主要的工人运动:
① 香港海员罢工。
②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③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4、第一次高潮失败的教训: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的失败说明,中国革命的敌人强大而凶残,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三)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时期):
1、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1)1922年6月,中共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2)中共“二大”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3)中共“三大”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正式决定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北伐战争(1926年7月):
(1)性质:是中共和各革命阶级联合发动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2)作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支持的封建军阀,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
4、大革命的失败:1927年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5、教训: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
(四)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
1、中共为挽救中国革命的努力:
(1)南昌起义:
① 时间:1927年8月1日。
②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③ 意义:这次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
① 会议的召开: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
② 内容:确立了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 意义: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文家市决策-----由城市转向农村。
(4)广州起义:1927年12月。
2、井冈山道路:
(1)开辟: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革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井冈山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这是一条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中国革命的策略发生了转变。
3、红军长征:
(1)原因:
① 根本原因: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和危害。
②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长征的开始:1934年10月。
(3)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
① 召开:1935年1月。
② 内容: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 意义: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再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4)长征的胜利: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回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
(5)长征胜利的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① 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 1935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5、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1)背景:
①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 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③ 全民族抗日运动高涨。
④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的推动。
(2)西安事变的发生: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结果: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民族危机严重,中共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促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它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五) 抗日战争(1937--1945):
1、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2、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布《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国共联合抗战(抗战初期):
(1)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主战场):
① 重要战役: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大捷)、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② 战况:由于国民党实行不发动群众,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导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陷。
(2)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① 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
② 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开辟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
4、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
① 日本战线太长,兵力不足。
② 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作用。
(2)标志: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沦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
① 对国民党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② 以主要兵力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基地。
(4)国民党政策重心的转移(国民党转向反动):(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①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39年)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
② 皖南事变(1941年、反共高潮。)
(5)中共维护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斗争:
① 方针:中国共产党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斗争中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以斗争求团结,保持统一战线的团结。
② 作用: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5、抗日战争的胜利:
(1)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抗战胜利的原因:
结成了全民族抗战的统一战线;中共的领导;国际社会的支持。
6、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近百年来中国取得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国收回台湾,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六)两种命运的斗争:
1、国民党的独裁内战方针:
(1)国民党六大决定动员全党的力量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消灭人民武装。
(2)在美国的支持下抢占战略要地,把大批兵力调往内战前线。
(3)镇压国统区的民主运动,制造了一系列惨案。
(4)公开撕毁重庆政协会议协议,公然发动内战。
2、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中共七大:号召全党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而奋斗。
(2)重庆谈判:
① 原因:蒋介石为内战做准备;中共为尽可能争取和平,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
② 结果:签定《双十协定》,确定了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的基础上建设独立、富强、民主的国家。
(3)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领导各民主党派和国民党进行斗争,使会议通过了许多有利于人民的决议,如《和平建国纲领》。
(4)内战爆发后,领导了国统区以学生运动为主体,各阶层人民参加的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七)解放战争:(1946——1949)
1、内战全面爆发:
(1)时间:1946年6月底,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作战方针: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3)战果:打退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1947年夏,刘邓大军强度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
(1)时间: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2)主要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
(3)意义:三大战役共消灭国民党反动军队150多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国民党统治的覆灭: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八)新中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 21日在北平召开。
(2)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规定了新政协的性质和地位;确定了国都、国旗、国歌;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标志新中国成立。
(九)、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十)、土地改革:
1、目的:稳固新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
2、时间:1950年6月——1953年春。
3、政策: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意义:建国初期的这次土地改革具有明显的新民主主义性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真正翻身做了主人,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生产建设之中。
(十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
(1)社会性质相同:即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任务相同:即反帝反封建。
(3)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2、不同点:
(1)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2)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争取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
(3)革命的发展与群众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4)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点上讲最终遭到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5)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恩格斯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想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运动中去。”对这段话正确的理解是( )
A.不想创立科学理论 B.只想创立科学理论
C.用科学理论去武装无产阶级 D.创立科学理论,赢得学术专利
2、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含义是(   )
A.巴黎公社起义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实际是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C.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3、巴黎公社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主要表现在(   )
A.废除了旧的军队、警察、法庭等,建立新的国家机构
B.规定工作人员的年薪一律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
C.实行一系列保护工人阶级的政策
D.接管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4、在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采取的革命措施中,最能反映当时俄国人民迫切愿望的是
A.由工人对生产和分配进行监督       B.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C.没收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D.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世界大战
5、1917年10月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决定用武力夺权代替和平夺权,主要是由于(   )
A.、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明了革命发展方向  
B..、人民群众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C.、七月流血事件发生,临时政府完全掌握政权
D.、临时政府勾结前线反动军官准备到首都镇压革命 
6、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深度不同 B.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不同
C.实现理想社会的手段和途径不同 D.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认识不同
7、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的功绩是
A.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C.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D.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8、十月革命能体现出的特点是
①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得革命胜利 ②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③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紧密相连 ④进行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A.中共三大召开 B.国民政府成立 C.国民党一大召开 D.五卅运动
10、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得到的最主要的认识是
A.必须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B.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
C.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D.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1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1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的重要意义在于
A.奠定了“党指挥枪”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标志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开始
D.创建了中共独立领导的武装
13、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直接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B.“左”倾错误在中央占统治地位
C.蒋介石的兵力强 D.红军要转移到陕北根据地
14、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B.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C.在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D.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15、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的中国
①处在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的过渡阶段 ②国内阶级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④斗争的焦点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A.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 B.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的召开
C.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D.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17、《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没有签字的原因是
A.蒋介石操纵谈判 B.国民党用谈判做掩护赢得了时间
C.国民党长江防线部署完毕 D.李宗仁与蒋介石明争暗斗
18、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结束的历史事件是
A.中共“七大”的召开 B.《双十协定》的签定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二、材料解析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党纲领如下:(一)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二)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无产阶级的目的——消灭阶级;(三)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未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引自《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民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的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战,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引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对奋斗目标和革命动力的看法前后有什么变化
(2)材料二是否放弃了材料一中的主张 说明你的理由。
(3)据材料和史实归纳导致这种变化的思想根源和原因。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改变,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全国革命高潮”必然形成的依据是什么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试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 其依据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二有关知识评价此条道路是否正确 为什么
(3)材料一、材料二分别主张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你怎样看待这两条道路?
21、19世纪出现了一股社会主义思潮。请回答:
(1)这股社会主义思潮主要包括哪两种思想理论?其产生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2)19世纪中期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标志是什么?在当时有何影响?在法国、俄国、中国有哪些实践成果?
22、 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和影响。它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自我测评:
1—5 CDADC;6—10 DBBCC;11—15 BBABD;16—18 CAD.
19、(1)答:变化:材料一的奋斗目标是消灭阶级差别,直至消灭阶级的存在;革命动力是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材料二的奋斗目标是完成现阶段的革命任务——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革命动力是工人阶级联合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答:没有。材料一强调的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材料二强调的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目标,最高革命纲领仍保持了材料一中提出的最终奋斗目标
(3)答:根源及原因.: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阶级状况的分析。
20、(1)答:中国政治、经济危机全面尖锐化。不正确。在革命失败后,敌人力量相当强大,尤其在城市。
(2)答: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其依据是无产阶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不正确。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弛,开展土地革命。
(3)答: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其依据是无产阶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不正确。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弛,开展土地革命。
21、(1)答: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根本条件: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
(2)答:《共产党宣言》发表。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法国:成立了巴黎公社。俄国: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2、答:19世纪末,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日本垄断资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大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同时使日本夺得中国台湾等领 土,并获取大量赔款,促进了日本国内经济的进一步迅速发展。
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严重冲击着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在军部好战势力的推动下,1931年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随着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战争发展为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彻底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起来,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日本法西斯势力被摧毁,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只有彻底铲除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才能维护世界持久的稳定与和平。
w.w.w.k.s.5.u.c.o.m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