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学 案
★单元基本知识: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背景:①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关于新中国建立的若干问题迫切地提到日程上来。②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
召开及内容: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②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③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⑤确定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元方式。
③《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还规定了国家的政治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教政策、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具有临时宪法性质,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开国大典:①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③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条件:①新中国成立前,一届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逐步成熟。
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经普选产生,由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地位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主要职能:行使立法权、对政府两院的监督权、人事选举任免权以及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曲折发展:1957年的反右派扩大化、“文革”十年使人民代表制度建设出现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不断完善。
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和颁布。
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等等。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无论它的内容,还是它产生的过程,都体现了人民在这个国家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后我国宪法的几次修改都是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的。
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形成的基础和标志:①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这一制度的基础。②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的成功召开,标志着这一制度的正式形成。
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1982年9月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特点:①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②是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的。③我国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④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⑤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作用:这一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定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主权。
历程:①《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先后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明确的规定。②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五个,最早建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此外还建立了30个自治州、121个自治县。③我国的民族自治机关,同时也是国家的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它必须遵守国家宪法,行使宪法所赋予的权力,并根据本地区的情况行使自治权。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的一种新型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革”对民主政治的破坏
发生原因:①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的发展;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判断;②被林彪和四人帮一伙所利用; ③当时国家政治生活当中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
主要表现:①初期兴起的红卫兵运动严重冲击和破坏了社会秩序,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法制遭到初步破坏。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刘少奇冤案典型地反映了宪法尊严所遭受的践踏,人民所遭受的严重人身迫害。②随后的造反派“全面夺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进行了空前的践踏,造成党政机关陷于瘫痪,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人民的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得不到基本的保证,社会发展遭到严重挫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实际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力。
教训: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民主法制教育。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条件:①“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②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③一系列冤假错案的平反。
建设:①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2000年间,依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②198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1999年4月,《行政复议法》的出台,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这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③依据宪法,党和政府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④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人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3.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重要性: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措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法律依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年)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
形式:基层干部通过直接的、普遍的选举产生,促进居民委员会或村委会的职能发生转变,由“管理和监督”转变成“指导和服务”。
情况:①在一些城市的居委会里,权力下放到了社区,社区实行民主自治,包括人事自治、财务自治、管理自治、教育自治、服务自治与协管自治。②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正不断扩展。
三.“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1.“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历程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②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讲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多次发表讲话,全面阐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④1982年宪法第31条为构想提供宪法保证;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使“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⑤“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1)香港回归
条件: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形成。③港澳同胞的愿望;④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历程:①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中英两国领导人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②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③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重要意义:①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②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为国际社会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澳门回归:①中葡两国政府通过谈判,于1987年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遗留问题,完全属于中国内政。1949年,蒋介石集团在台湾建立割据政权。新中国成立后,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绝。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缓和与发展:①1979年元旦,大陆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②80年代以来,两岸“三通”的限制逐渐放宽。③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隔绝状态被打破。④90年代初海协会和海基会先后成立,两岸在“一个中国”的问题上达成的共识(九二共识)。⑤“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⑥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了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体现了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性和连续性,是新时期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3)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①台独势力——1988年李登辉上台后,多次向“一个中国”的原则挑战,严重恶化了两岸关系。特别是坚持“台独”的民进党上台,更成为影响祖国统一的一个极大的变数。②外国势力的干涉:台湾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之所以长期悬而不决,且有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则完全是美国介入中国内战、干涉中国内政、插手中国内部事务的结果。
(4)中央政府针对“台独”的一贯立场。
2002年,中共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呼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岸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早恢复对话,并郑重声明: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使维护国家统一有了法律依据。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
(2)“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实践及国内国际意义。
(3)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的史实及影响两岸关系的各种因素。
2难点:
(1)正确认识新时期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及其相互关系。
(2)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3)正确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基本内涵。
(4)从法律上正确认识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跟踪训练
1.新政协会议召开的直接背景是
A.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B.中共确定了建国的理论、路线、方针
C.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D.三大战役正在进行
2.1949年召开的政协会议的主要作用是
A.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B.制定了“临时宪法”
C.确立了各党派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D.完成了建立新中国各项准备
3.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
姓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高岗
党派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民革 民盟 中共
A.新中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民主联合政府
C.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
D.中国共产党在政府中并不居于领导地位
4.首次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论十大关系》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表述正确的是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C.是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性法律 D.中国第一部通过民主方式制定的宪法
6.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最主要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 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这表明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产生方式是
A.推荐 B.普选 C.任命 D.推荐与任命结合
9.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其主要任务是
A.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B.制定社会主义第一个五年计划
C.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0.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上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2.1954年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出的原则不同 D.规定权利不同
13.1954年宪法中规定中国的国体是
A.新民主主义国家 B.苏维埃共和国
C.人民民主专政 D.资产阶级共和国
1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其形成可以追溯到
A.1949年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底
15.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根本依据是
A.民主党派帮助过共产党 B.民主党派已经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C.共产党信任民主党派 D.共产党需要民主党派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要职能不包括
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科学执政
17.最早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文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成立的省级自治区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19.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主要表明
A.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密切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C.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根本利益一致 D.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有强烈的信任感
20.“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党中央对国内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B.党内出了修正主义和走资派
C.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日益严重 D.党内政治生活、民主法制不健全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是
A.彭德怀元帅案 B.刘少奇冤案
C.“天安门事件” D.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22.“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抄家和人身迫害,这一事件突出地表明了
A.国家的法律遭到严重破坏 B.不能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
C.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国家敌视我国 B.封建残余思想影响
C.“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D.“左”倾错误的影响
24.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
A.平反冤假错案 B.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C.颁布各种法律法规 D.规范“民告官”的行为
25.1982年新《宪法》、《刑法》等各种法律法规的出台,说明了
A.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民主建设的加强 B.较完备的法律体系逐步建成了
C.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D.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步伐大大加快
2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其核心是
A.宪法 B.刑法 C.民法 D.经济法
27.以下哪次会议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A.中共“十五大” B.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C.中共“十六大” D.十三届四中全会
28.使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里程碑的是
A.依法治国入宪 B.“三个代表”入宪
C.“一国两制”构想 D.邓小平理论
29.中国进入法治化社会新时期的标志是
A.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B.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C.1982年宪法的颁布 D
.1999年4月,《行政复议法》的颁布
30.“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
A.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方略
B.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目标
C.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D.维护人民当家作主,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31.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颁布实施意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B.密切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C.健全国家权力的监督系统 D.反映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
32.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表现是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言论自由 C.新闻自由 D.出版自由
33.80年代以来,直接选举产生的居委会的主要职能是
A.管理和监督 B.指导和服务 C.城建和规划 D.监督和服务
34.我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基本方式是
A.举手表决 B.投票直选 C.合议表决 D.问案表决
35.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说“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方法……”下列对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布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B.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物 D.欢迎台湾各界为统一献策献计
36.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成功运用于港澳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A.国家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B.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
C.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两种社会制度 D.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37.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
A.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38.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这段话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谈判 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参谈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39.正式宣布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于
A.1982年 B.1984年 C.1987年 D.1992年
40.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的交道。”这段话主要说明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不妥协立场
B.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的威望
C.英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威胁
D.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
41.中国恢复对港澳行使主权的谈判迅速取得成功的关系因素是
A.中国综合国力超过英、葡两国 B.“一国两制”构想兼顾各方利益
C.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D.英葡两国顺应历史潮流
42.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最大区别是
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C.各自权限不同 D.社会制度不同
43.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给我们提供的历史经验最关键的是
A.港澳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必然发生变化
B.党和政府有能力洗雪清朝遗留下来的民族耻辱
C.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D.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44.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A.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B.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后者允许保留军队
D.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
45.下列对台湾问题现状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美国霸权政策一直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B.“一个中国”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
C.台湾一些分裂分子坚持“两国论”,致台湾问题趋向紧张
D.台湾和大陆的关系是远亲近邻的关系
46.对推动海峡两岸交流起到积极作用的台湾民间团体是
A.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B.海峡交流基金会
C.海峡两岸友好协会 D.海峡友好交流协会
47.这0世纪,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事件是
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两岸实现“三通”
C.“汪辜会谈” D.两岸实现停火
48.美国卡特政府曾签署了一个《与台湾关系法》,该法严重违背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从中美关系发展的角度看,这意味着
A.美国与中国断绝关系 B.美国与“中华民国”恢复外关关系
C.制造“一个中国,两个政府” D.在中美关系中设置障碍
49.陈水扁上台后,中国人民与“台独”势力的斗争更加艰苦复杂,两岸斗争的焦点是
A.是否坚持“一国两制”方针 B.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是否尽早实现两岸“三通” D.是否承认“九二共识”
50.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推进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但仍未放弃使用武力。这说明
A.和平为主,武力为辅是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B.台湾海峡两岸中国人都不赞成台湾独立
C.中国统一是我国的内政,也不排除同第三国合作
D.不放弃使用武力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保证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B A B A D B C B C C C A B D A A C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A D A B A A A B D D A B B C B B D B D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B D C B D B C D B D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