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学案
★单元知识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影响.
(2)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3)两极格局的瓦解及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与影响。
(4)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成就及特点——建国初期、70年代和新时期(80年代以后)。
2、难点:
(1)冷战的含义表现及影响
(2)二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和影响。
(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4)正确理解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5)正确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中美关系的改善。
(7)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特点及原因。
★单元基本知识: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美国的“冷战”政策
(1)背景:①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②随着战时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的战时盟国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不同开始反目。
(2)实施
①定义:“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争、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
②序幕:1946年英国前首相邱吉尔访美,发表“铁幕演说”,由此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③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美国援助“手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尔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美苏战时同盟彻底破裂,“冷战”正式开始。
④马歇尔计划:1947年提出1948年实施。美国实施的目的之一是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从而在政治上稳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在稳定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秩序的基础上,美国还欲进一步加强对西欧各国的政治控制,将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战略步骤上来。
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49年,美、英、法、意等西方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战后初期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北约组织的建立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体现。
2.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二战后社会主义跃出一国范围,在东欧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在亚洲,蒙古、朝鲜、越南、中国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
(2)经济互助委员会:针对马歇尔计划,苏联和东欧国家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3)华约组织形成: 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至此,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3.“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①朝鲜半岛和德国的分裂;②1962年的古巴导弹事件;③“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a、朝鲜战争: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干涉,并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美军舰队进犯台湾海峡,侵犯了中国主权。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3年,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完全破裂,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冷战”由欧洲扩大到亚洲。
b、越南战争:1955年美国干涉越南内政,发动了越南战争。1961年发展为“特种战争”,1965年又升级为“局部战争”。但美军最终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越南战争削弱了美国,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在军事上大体上赶上美国。
4.冷战”的影响
①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个部分。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客观上使得近半个纪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世界总体和平。③美苏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造成局部紧张与动荡,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①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即欧共体的形成),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②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经济上形成了美、日、西欧鼎立的局面。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展开“经援外交”,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③以1955年亚非会议为标志兴起的不结盟运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开始振兴。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⑤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
2.日本的崛起
原因:①战后社会改革,铲除明治维新以来残存的封建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国民经济非军事化。③重视科技和教育,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④美国扶植日本。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景象:①1956—1972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此期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②经济实力的膨胀,使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与美国既有联盟也有摩擦。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的崛起
原因:①二战后,亚非拉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诞生。②1955年的亚非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高涨。③美苏争霸对新兴国家独立、主权和安全构成威胁,新兴国家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的有效途径。
兴起和发展:①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亚非25国参加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创始人。②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③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三.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①1989年至1990年,东欧六国(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 政权纷纷易手,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②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剧变后的东欧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方向。③原因:内因——各国照搬苏联模式,经济上发展缓慢出现危机,政治上忽视民主与法制。外因——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和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
(2)苏联解体
背景:①20世纪80年代,苏联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误,表现在指导思想上放弃科学社会主义,建设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③东欧剧变和1991年经互会和华约相继解体,使苏联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崩溃。
过程:①戈氏政治改革诱发了民族纷争、政治斗争和加盟共和国独立。②1991年的8.19事件是解体的催化剂,它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③同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苏联解体成为定局。④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表现:①“冷战”结束,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但借此建立单极格局,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是不可能的。②欧盟由于其经济实力强大(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而成为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个因素,正力图以整体形象出现于国际舞台,与美国竞争。③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日本提出了走向政治大国的对外战略。④目前仍处于经济困难中的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军工企业实力雄厚,正力图重振大国雄风。⑤中国近20年来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外交上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大增。
从近期看: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并还将继续下去;从长远看: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0世纪50—60年代)
1.新中国外交根本方针——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确定
(1)背景:①二战结束后,世界逐渐形成两极格局;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社会主义阵营形成。③亚非拉民解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殖民枷锁,赢得独立。④新中国成立,国家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大国遏制新中国,新中国政权巩固和国家建设需要社会主义国家支持。
(2)内容:①新中国成立之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②建国初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①建国一周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最突出的成是中苏建交和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②1950年~1953年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③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并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④1955年,参加了在万隆召开的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4.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同两国确认并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二.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由来:①1945年4月联合国成立。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国民党集团所占据。③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赞成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也越来越多,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
(2)恢复: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通过了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意义: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2.中美关系的缓和
(1) 原因:①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同时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②为了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了牵制和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也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中国需要改善中美关系。
(2)过程:①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里程碑。②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惟一合法政府,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军)。③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④1979年初,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它揭开了中美关系的全面发展阶段。
3.中日邦交的正常化: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②田中角荣任日本首相后,采取了推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方针。③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双方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④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派大使。这样,日本抢在美国之前,断绝了与台湾的官方关系,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4、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目的: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表现:①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改变了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②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③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包括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睦邻关系),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有利的国际条件。④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将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新时期的外交成果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①在联合国中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而不断努力。②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③在多边经济领域,也取得显著成就。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2001年底又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④作为发展中国家,积极为建立公正和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2)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①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第十三次部长级会议。②十分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从1991年开始,中国外交部长每年作为贵宾出席东盟会议。1997年东南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感同身受,同舟共济”的态度,为缓解东盟经济危机作出重大贡献。2002年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③加强与欧盟的合作。1998年,亚欧会议“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2001年6月,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中、俄、哈、吉、塔、乌六国“上海合作组织”,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跟踪训练】
1.二战结束前夕,丘吉尔曾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这里所说的“新敌人”是指
A.美国 B.苏联 C.中国 D.法国
2.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美苏两分天下 B.美苏结成战时同盟
C.美苏和平共处 D.美苏争夺霸权
3.“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杜鲁门上述言论充分反映了
A.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
B.二战使美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军事大国
C.随着实力增强美国的对外扩张野心日益膨胀
D.美国想按照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
4.二战结束后,美国认为其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是
A.苏联 B.中国 C.华沙条约组织 D.第三世界
5.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冷战”对峙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制度不同和国家利益冲突 B.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对立
C.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形成 D.美苏军事均势形成的制衡
6.二战结束后出现美苏两极新格局的根本原因是
A.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战争打破 B.美苏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
C.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D.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
7.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主要条件是
A.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 B.手中拥有核武器
C.防止战争带来更大损失 D.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8.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
A.杜鲁门 B.邱吉尔 C.马歇尔 D.麦克阿瑟
9.二战后,美国“冷战”政策最显著的特点是
A.帮助欧洲复兴,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B.支持东欧国家的反共势力,阻止共产党掌权
C.组织北约,增强与苏联抗争的实力
D.在遏止共产主义和稳定资本主义过程中不诉诸武力
10.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
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 D.帮助西欧经济复兴
11.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A.美国金元外交政策的继续 B.引诱东欧摆脱苏联的控制
C.帮助欧洲经济复苏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12.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13.对北约和华约的共同之处,概括最准确的是
A.由一个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两个对峙的经济政治集团
C.帝国主义军事政治集团 D.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集团
14.欧亚社会主义国家能迅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A.本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苏联强有力的支援
C.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合作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
15.苏联倡导建立华沙条约组织的根本目的是
A.稳定东欧局面 B.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C.与北约组织抗衡 D.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
16.朝鲜半岛的分裂和德国的分裂都是因为
A.民族矛盾尖锐 B.内战引起 C.联合国的干预 D.美苏对抗
17.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③美国开始实施“冷战”政策 ④美国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A.③④②① B.③②④①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18.“冷战”期间,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包括
①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苏联缓和关系 ③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④对中国大陆实行全面封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二战后初期,两极格局国际关系的突出特征是
A.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
B.美居霸主地位,苏在政治、军事上与之对抗
C.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势均力敌
D.美、苏抗衡,争夺世界霸权
20.“冷战”开始后,美苏较量下的产物不包括
A.朝鲜半岛的分裂 B.德国的分裂
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爆发
21.冷战造成一些国家的分裂局面,至今还深受其害的有
A.德国、中国 B.德国、朝鲜半岛
C.中国、朝鲜半岛 D.越南、德国
22.二战后初期,西欧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主要原因是
A.对抗苏联的需要 B.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C.国力衰退,国际地位下降 D.恢复经济的需要
23.“欧洲必须以一个声音说话”反映的主要趋势是
A.西欧的一体化道路 B.西欧与苏联的联合
C.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 D.欧洲统一运动的发展
24.1974年,出任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由此可以看出欧共体成立的最初动因是
A.加强内部联合发展经济 B.摆脱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局面
C.削弱美国的霸权地位 D.迫使美国改变对欧政策
25.欧共体成立的主要出发点是
A.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
B.保证自身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C.密切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系,维护欧洲安全
D.争取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的交流
26.下列欧洲地区性实体中真正具有政治经济一体化性质的是
A.欧洲共同体 B.欧洲煤钢共同体
C.欧洲经济共同体 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27.20世纪60年代,欧共体成立和发展产生的最重大的影响是
A.西欧国家完全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B.西欧国家的整体实力超过了美国
C.有利于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D.越南、德国
28.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到扶植的最根本原因是
A.美国觉得日本不是其对手 B.美国进行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需要
C.美国需要日本的帮助 D.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29.与战后促进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相关因素无关的是
A.进行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封建落后因素
B.利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
C.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D.美军的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
30.战后日本经济必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
A.挖掘国内资源,扩展海外市场 B.发展外向经济,实行对外开放
C.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率 D.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31.20世纪80年代日本推动经济稳步增长的典型措施是
A.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 B.同西欧一起与美国抗衡
C.逐年增加军费 D.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32.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由经济上的扶持转向竞争,这种现象反映了
A.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的削弱 B.美国有能力控制日益发展的日本
C.日本的经济大大的发展了 D.不同类型的国家的经济都在恢复
33.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其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D.日本力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4.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是因为欧洲共同体和日本
A.在很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并超过美国 B.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C.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D.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
35.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他指的国家是
A.苏联和东欧各国 B.日本和西欧大国 C.中国 D.英国
36.第一次不结盟会议认为不结盟的含义是
①消极中立 ②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③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④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7.不结盟运动的倡议国不包括
A.南斯拉夫 B.埃及 C.印度 D.印度尼西亚
38.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确立的行动纲领是
A.反对霸权主义 B.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制止新殖民主义 D.促进民族解放运动
39.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是
A.使亚非拉国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B.完全改变了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C.有力冲击两极格局,使之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D.把联合国变成了第三世界的政治舞台
40.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A.军事实力的均势趋势 B.各大国稳定的政局
C.发达的科技和教育无国界 D.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41.对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工作面临的环境,叙述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面临严重削弱 B.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一个世界体系
C.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D.亚非国家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2.1949年底,《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其重要的意义在于
A.冲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B.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加强了中国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
D.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43.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44.建国初期,中国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的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一条线、一大片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5.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A.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D.朝鲜战争遗留问题
4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
A.党与党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B.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C.民族与民族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D.国际组织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7.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主要是针对
A.亚非各国内部的不团结
B.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
C.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所产生的矛盾
D.亚非各国由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产生的分歧
48.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协约同集团的成立
49.现代国际关系中,成功地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强权政治的事件是
A.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1954年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的发表
C.1954年《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D.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的圆满成功
50.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利。主要表现在
A.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B.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C.美、日等国保留台北席位提案被废置 D.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方案被否定
51.1971年我国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毛泽东说:“是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际因素是
A.美苏争霸的局势变化 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52.20世纪50~70年代,美对中国的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的综合国力大为提高 B.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攻势转变为守势
C.中国推行了正确灵活的外交政策 D.国际社会与国际资本主义矛盾相对缓和
53.尼克松在其对华政策报告中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他讲这番话的主要目的是
A.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 B.主张和中国建立和平共处的外交关系
C.阐明中国对外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D.阐明中国在国际关系举足轻重的地位
54.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但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里宣读的公告是
A.基辛格访华的公告 B.尼克松总统将要访华的公告
C.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D.中美《建交公报》
55.从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在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时
A.确定敌我关系是首要原则 B.认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是极为困难的
C.没有必要区分朋友与敌人 D.应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56.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意识形态问题 B.台湾问题 C.人权问题 D.贸易问题
57.2002年3月6日,外交部长李肇星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就美国政府允许台湾所谓“国防部长”赴美“开会”向美国政府提出严正交涉。美国政府的这一行为
①践踏了《联合国宪章》 ②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③干涉了中国内政 ④改变了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8.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经双方努力又得到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B.中美矛盾已彻底解决
C.中美双方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 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正逐渐消失
59.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第一次参加亚非会议 ②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⑤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A.①②③④⑤ B.②⑤①④③ C.③②④①⑤ D.②⑤①③④
60.对于促进中日建交起直接作用的是
A.尼克松访华 B.基辛格秘密访华
C.中美建交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61.我国于50年代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有
①“求同存异”方针 ②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2.当前中国继续积极发展对外关系的主要战略意图是
A.发展睦邻外交 B.争取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
C.建立国际新秩序 D.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6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战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因是
A.新一代领导人上台改变可原来的外交政策 B.国际国内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C.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D.适应第三世界共同反霸斗争的需要
64.中国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主要表现有
A.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
C.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D.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65.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怎主要加强的是中国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合作?
A.俄罗斯与中亚 B.日本与朝鲜 C.新加坡与东盟 D.印度与东南亚
66.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主要表现为
A.不结盟政策 B.对外开放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
67.下列外交原则或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来的有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求同存异的方针 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④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8.“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这一时代主题出自
A.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会议 B.东联盟会议
C.欧洲联盟会议③ D.上海合作组织会议
69.21世纪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下列事件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 ②中国成功地加入了WTO ③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④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④
7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的最显著的成就是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D.参加亚太经合组织
71.东欧剧变前,导致政治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党内出现了反对派 B.执政党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
C.自身严重的经济困难 D.西方国家以贷款等手段诱压东欧国家
72.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东欧各国解体 B.世界社会主义发生较大变化
C.东欧政党和经济制度变化 D.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73.表明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的事件是
A.东欧制度 B.苏联解体 C.经互会、华约组织解散 D.独联体成立
74.改变苏联国内政治力量对比的事件是
A.《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 B.“八一九”事件
C.共产党领导人被排挤出政权 D.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75.“八一九”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
A.《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订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作用
C.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政局混乱 D.叶利钦等人势力增强
76.苏联解体说明了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
77.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相同外因是
A.苏联模式僵化 B.戈尔巴乔夫的影响
C.东欧和苏联体制的弊端 D.西方各国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78.20世纪80年代,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文化观念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民族构成的变化
79.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
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 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不够成熟 ④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0.两极格局的解体对第三世界的不利影响是
A.失去了利用东西方矛盾确立自己国际地位的条件 B.面临西方国家的政治要挟
C.失去了苏联的经济援助 D.迷失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81.1992年4月8日《华盛顿邮报》刊登的文章中写道:“美国以及盟国正进入一个永久关系紧张的时代。”这种“关系紧张”是指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剧 B.美、日、欧三极矛盾突出
C.由意识形态对立转移到经济实力抗衡 D.第三世界团结一致反对霸权
82.当今世界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它的确立最终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包括
①政局稳定程度 ②经济实力 ③科学技术 ④军事实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83.两极格局瓦解后,首次展现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格局态势的是
A.海湾战争 B.伊拉克战争 C.科索沃战争 D.空袭南联盟
84.《联合国宪章》以及其国际法都明确规定,必须遵守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别国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得干涉别国内政,2003年,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说明
A.国际法没有普遍的约束力
B.霸权主义是破坏国际秩序、危害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C.联合国对霸权主义软弱无力
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85.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美、日、中、俄以及欧盟五大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相互竞争、相互制约 B.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C.联合斗争、利益一致 D.平等互利、力量均衡
86.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出现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②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③“北约”原有的防御色彩尽失,已成为美国新炮舰政策的工具 ④“科索沃战争”实际上是“北约”实施21世纪战略新概念的试验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7.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些事件充分说明
A.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B.美国是反恐怖主义的领导国家
C.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美国积极推动政治经济的全球化
88.联合国参加中心入口处有一座雕塑,展现的是一支枪管打结的枪。这座雕塑寓意联合国
所行使的主要职责是
A.推动发展中国家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B.协调国际间的经济和贸易关系
C.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D.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89. 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政治瘟疫”的是
A.恐怖主义 B.霸权主义 C.社会主义 D.强权政治
90.由欧洲煤钢,到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反映了欧洲各国的合作
① 由单一的经济部门扩大到各经济领域 ② 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 ③ 由区域集团化到经济全球一体化 ④ 由追随美国到要求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1.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美国政府变化的目的是
A.扶植日本对抗西欧
B.恢复日本经济,利用日本作为冷战工具对抗中国和苏联
C.与苏联对日本的控制权
D.缓和与日本矛盾,建立良好的盟友关系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D A C D D B D B D C A B D D B C D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C A B B A C D B D A A C C B D D B C D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D A B A B B B C C A C B B C D B D A D A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C B B D A A B A D A C D C B C B D A C A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B A D B A D C C A A B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