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随堂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选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随堂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9-04 16: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随堂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09年天津文综卷·12)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2008年江苏历史卷·3)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2008年江苏历史卷·4)3.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007年全国文综卷Ⅰ·12)4.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2007年天津文综卷·18)5.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2005年上海历史卷·1)6.“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
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2004年北京文综卷·12)7.“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8.在学习《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课时,有同学认为“民本”思想是唐太宗治国的主要思想之一,下列材料不能体现他的民本思想的是
A.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B.若兵戎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
C.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D.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9.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有关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选贤任能 不拘一格 B.虚怀纳谏 励精图治
C.文德治国 休养生息 D.穷兵黩武 开疆拓土
10.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①重用人才②善于纳谏③创立科举制④创设均田制,轻徭薄赋 ⑤减轻刑罚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1.2004年10月4日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出演京剧《贞观盛事》中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他扮演的角色是
A.程咬金 B.李世民 C.魏征 D.秦叔宝
12.“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袭细人。”(《贞观政要》卷一),上述主要描述了
A.《唐律》颁布实施的效果 B.“贞观之治”的升平景象
C.均田制和租庸调法推行的影响 D.科举制的实施扩大了统治基础
13.下列右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作用是
A.稳定了唐朝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统治
B.进一步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区域
C.扩大了唐朝同亚、非等地区的交流
D.加强了汉藏两族的交流与团结
14.在唐太宗统治时期,下列情形不可能出现的是
A.一位外国人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并当了官
B.“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C.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尊称皇帝为“天可汗”
D.开始有人信奉回教、摩尼教,但大多数人是信奉基督教
15.选择文献资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能为我们深入了解和全面评价唐太宗提供真实有效信息的文献是
A B C D
二、综合题
(2009年天津文综卷·37)16.(40分)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6分)
材料三: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2分)
材料四: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2分)这种制度有何作用?(3分)
材料五: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4分)
材料六: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2分)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8分)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4分)
(2008年上海历史卷·33)17.下图是发现于高昌古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幅珍贵壁画“圣枝图”。有人认为:“这幅壁画是公元5世纪左右景教(基督教)传入高昌的历史见证。”观察此画,回答问题:(8分)
(1)请你从壁画中找出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2分)
(2)这种观点有哪些史实依据?(4分)
(3)如果要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你该怎么做?(2分)
(2005年江苏历史卷·29)18.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据此回答:
(1)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5分)
(2)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参考答案
CACBB CADDA CBDDC
16.(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2)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
(3)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4)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5)“文化大革命”。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17.(1)壁画中人物的相貌、服饰,壁画中的场景等。
(2)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东西方之间能够进行经济、文化等交流,或从西汉到5世纪时期,匈奴活跃在西域及欧亚广袤草原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佛教就是通过西域流传到中原的。
(3)关于景教传播的文献记载、该地区的其它考古资料、专家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等。
18.(1)表现: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或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 汉武帝以战争政府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5分)
(2)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4分)
《步辇图》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