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介绍:
抛锚式教学也被称为“情境性教学”、“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所谓抛锚式教学,就是指教育者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具有真实性的学习情境并提出问题,并且将所要学习的知识放在在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帮助,使学生在解决了一个个生动而且真实的问题之后,达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时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而建构的教学模式称为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设置情境,引出问题(抛锚)—探究问题,分工合作(探锚)—交流评价,巩固练习(定锚)—课后反思,改进不足(思锚)
设计思路说明:
基于抛锚式的教学模式,本单元的学习除练习课外,在新课的教学伊始,我都积极创设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情境来完成教学,如第一课的“阅览室情境”、第二课的“跷跷板乐园”、第四课的“烤面包”情境等,由情境展开,接着抛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开启混合运算的学习,实现抛锚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活动探究等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时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教师通过镶嵌式教学帮学,实现在课堂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位置转换。
课堂最后的环节,需要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以便学生知道自己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教师也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加强学生印象。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表达自己小组的所获,教师对于学生的收获给予评价,对于正确的方面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并给予鼓励。教师最后再呈现本节相关的练习题,让他们巩固练习。
课堂之外,对于本节课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反思。学生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否在合作讨论中尽了自己的努力,在下节课中应该如何提高自己。教师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学生反映是否激烈,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抛锚】设定情境,引出问题
1、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问题:
1. 同学们做什么呢?
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探锚】反馈交流,探究问题
1、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 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15÷3×5=
问题:1. 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 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 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定锚】交流评价、巩固练习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思锚】课后反思、改进不足
用一句话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抛锚)设定情境,引出问题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
1. 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 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锚)反馈交流,探究问题
(1)、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4×3=12
12+7=19
(2)、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问题:
1. 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 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 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 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 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7+12÷3
=7+4
=11
问题:1. 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3)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定锚)交流评价、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8÷2 7×5-3 4+4×6 81÷9+2
2、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四、(思锚)课后反思、改进不足
用一句话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10-5+3= 7+(7-6)=
10-(5+3)= 7+7-6=
问题:
1. 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 (77-42)÷7
问题:上面的题你们能用脱式做一做吗?
(二)反馈交流,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问题:
1. 这两道题你们是怎么算的?
2.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 在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中,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呢?
小结: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34-(28-13) 6×(7+2) (88-56)÷8
76-(12+25) (12-5)×3 48÷(8-2)
问题:
1. 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 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51页练习十一,第7题。
第52页练习十一,第11题。
五、总结
用一句话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抛锚)设定情境,引出问题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二)问题:
1.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探锚)反馈交流,探究问题
1、分步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问题:
一. 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二.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三. 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四. 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五. 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 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
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三、(定锚)交流评价、巩固练习
作业: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
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
四、(思锚)课后反思、改进不足
用一句话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回顾中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6÷8= 72-5×8= 30÷6+29=
7×(36-30)= 48-18+32= (14+21)÷7=
问题: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题:1. 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类。
2. 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
(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对比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比较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18+27÷9 4×8-3
(18+27 )÷9 4×(8-3)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在做混合运算时,一定要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复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你会解答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5. 解答正确吗?
4. 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3. 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小男孩: 小女孩: 3×4+5 10-(3+5) =12+5 =10-8 =17(元) =2(元)
2.
(26+19)÷5=45÷5=9(个)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3.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 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5. 解答正确吗?
3.
8×3-10=24-10=14(瓶)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要求“还剩多少瓶”,你们会解决吗?能列综合算式
表示你的思路吗?
3. 说一说你的想法。
4. 这道题需要加小括号吗?
5. 解答正确吗?
三、课堂作业
作业:第58页练习十三,第1~3题。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试题的运算顺序;而是解决简单的需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本单元重在梳理并教学混合运算的顺序。难点在于解决没有中间问题的两步计算问题。为了突破本单元的重难点,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混合运算时,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规定性”。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一年级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小括号的作用,因此要理解“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并不困难。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没括号的情况下,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顺序进行计算,不同级运算要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这一内容。在学习的初级,我结合我们学校大课间出场的顺序,用打比方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规定。我将二级运算比作二年级,一级运算比作一年级,当要出场的都是二年级或者都是一年级的时候,谁先出场呢(同级运算)?学生会回答:谁排在前面谁先出场(从左往右的顺序)。如果又有二年级又有一年级呢?根据已经积累的我校学生出场顺序的经验,学生回答:二年级先出场(不同级运算,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这样,通过打比方的方法,避开了学生认为理解比较困难的数学名词,理解和记忆起来比较方便。我还通过教学生简短的儿歌“先乘除来后加减,小括号里算在先”进一步帮助学生记忆。在计算之前,即便题目中没有要求,我也会要求学生要把先算的部分下面划横线,并问一问自己:这部分为什么先算?通过这些方法,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作为学生学习的“拐杖”。绝大多数孩子借助这一拐杖能够较好地完成混合运算的学习,但是也有绝少数孩子在计算的顺序上还是会有所混淆。
2、教学脱式计算时要规范写法。
由于脱式计算是本单元才开始正式学习的,在此之前,学生都是以直等的方式写出得数。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过程书写的规范。由于学生对将两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感觉有困难,我在教学中教学生使用“等量替换法”,将第一步算式中的算式部分替换第二步算式中的对应的数,替换完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要不要加小括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我的这种方法,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在要不要加小括号的问题上有所混淆。
3、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解决没有中间问题的两步问题,并列出综合算式。
这是本单元最难的部分。因为在这一内容中,学生要先从数学信息和问题中,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解答,然后才能根据中间问题得出的答案解决最终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教师要逐步教学生学习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通过边画图,边分析数量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隐藏的中间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因为有的学生面对较复杂的两步问题时,不愿或者不能仔细读题,而是用题目中的数量加减乘除乱列一气,中间也会出现有的孩子明明是乱做的,但是由于二年级乘法法都只学习了表内的,学生很容易根据数字的大小投机取巧。所以有的孩子虽然解答正确,但是算理却是非常不清晰的。为了避免学生钻这个空子,在分步列式时,我注重让学生说(写)出第一步算出了什么?第二步算出了什么?这样学生对算理是否清晰就一目了然。列出综合算式时,我强调学生列完以后一定要思考:需不需要加小括号?(这个算式加小括号会先算哪里?不加小括号会先算哪里?哪种跟题目的要求是一致的?)
整体来说,这个单元的内容是本学期最难的一部分,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以后,学生还需要经常练习以巩固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