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通假字】
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同 ,意思:
2.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 ,意思:
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同 ,意思:
4.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同 ,意思:
【古今异义】
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古义: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今义:判断动词,是
【一词多义】
1.而
蹴尔而与之( )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2)是亦不可以已乎( )
4.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 ) (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5.之
(1)人之所欲( )(2)得之( )(3)此之谓失其本心( )
【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阅读理解】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对比阅读】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万钟于我何加焉(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
【通假字】
1.“得”通“德”,感谢2.“乡”通“向”,从前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4.“辟”通“避”,躲避5. “辩”通“辨”,辨别
【古今异义】
1.一种量器2.代词,这种
【一词多义】
1.(1)连接两个动作,表修饰(2)转折连词,却2.(1)比(2)对3.(1)这种(2)这种做法4.(1)为了(2)做5.(1)结构助词 的(2)它 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3)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句子翻译】
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阅读理解】
1.D 2. C
3.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对比阅读】1.(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2)同“德”,感恩、感激
(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