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南京学业水平必修二部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村经济
1、耕作方式的演变:
最初的耕作方式是 ;
距今七八千年进入 阶段;
时期开始的 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的耕作方式。
2、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 为生产、生活单位, 和 相结合,是一种 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 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 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存在的重要 。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纺织业的主要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 的国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 年的蚕茧和丝织品残件;
开通后,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
时期是丝织业的鼎盛时期,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是 和 ;那时可以使用结构复杂而精密的 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产品种类繁多,明朝时期以 的织造工艺最为复杂,清朝时又从中发展出 的新品种。
2、冶金业的主要成就:
冶铜: 时期是繁荣时期,代表作品 世界稀有。
冶铁:东汉太守杜诗发明 ,用水力鼓风冶铁,使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冶钢:魏晋南北朝时发明 法,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3、制瓷业的主要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 的国家, 时就烧出原始瓷器;
时候瓷器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唐代时形成南 北 两大系统,并且开始输往 ;
宋代著名的瓷窑是 ;
元代烧制出白地蓝花的 瓷器;
明朝以 年间的青花瓷最佳,在此基础上,又烧制出色彩绚丽的 瓷;
清朝发明了色彩鲜艳的 ,效果如同油画。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1、“市”的形成与发展:
时期,每个大城市就设有“市”;
唐朝的长安城内有 市和 市,但有时间和空间限制, 集市有进一步发展;
到 代,店铺可随处开设,早晚都可经营。同时城市中出现专业性和节令性等不同类型的 ,边境地区还设有 。为便于交易,益州地区开始发行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 。
2、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商业城市:汉朝的 和 ;唐朝的 、 、 、 和外贸港口 ;宋朝的 和 ;元朝的 、 和外贸港口 。
商帮: 时期,实力强大的是 和 。
3、“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即限制甚至打击 ,保护 的政策。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不仅阻碍 发展,而且强化了 经济。
“海禁”政策:即政府严格 对外贸易。其影响是妨碍 的开拓,抑制 的原始积累,阻碍 的滋长;使中国与世 ,未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 于世界潮流。
必修二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后,资本主义国家的 侵略,使得中国自然经济逐渐 ,并依次产生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 、 、 。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背景: 的刺激; 的诱导。
时间:
地区:
早期资本家来源:
企业:上海-方举赞- 厂;广东-陈启沅- 厂;天津-朱其昂- 磨坊。
二、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出现了短暂的 。
时间: 期间
原因: 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政府奖励发展事业的法令; 运动的推动;欧洲列强 。
概况:以 业和 业的发展最快
代表人物: 、 和 兄弟。
发展短暂的原因:一战后,欧洲列强 。
2、1927~1936年:发展 。
原因: 推出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3、抗日战争时期:遭受 。
原因: 的掠夺; 的膨胀。
4、解放战争时期:陷入 。
原因: 的经济侵略; 的垄断; 的苛捐杂税。
三、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是近代社会中出现的 的生产方式。
作用:促进中国社会的 ,推动中国 化的进程。
必修二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三大改造:
从 年,国家开始对 、 和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 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 制转变为 制,标志中国 的建立,中国进入 阶段。
2、中共八大:
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 的要求和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 迅速发展的需要和 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 变为先进的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 。
3、失误: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党在探索中出现 错误,具体表现为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掀起的 运动和 运动。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中共召开 会。这次会议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 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 ;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上来,实行 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中共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 ; 是开辟 道路的起点;是开创 时期的伟大起点。
三、经济体制改革
(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 展开, 、 两省率先尝试。此后全国普遍实行 制,打破长期以来农村实行的 体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把 权和 权分离,扩大企业自主权。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单一的 经济发展为以 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指: 经济、 经济、 经济、 经济、 经济、 经济和 经济。
在分配改革方面,实行以 为主, 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转为以 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 制为主要形式的 制度建设。
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诞生,该城市被誉为“ 的城市“。同年, 、 、 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又建立 经济特区。
(2)继经济特区后,中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建立 区,这是新型的经济区,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
(3)1985年,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 、 、 和
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0年,中央政府宣布开发 ,决定以此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这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该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 。
五、1992年,中共召开 ,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受西方影响,先是 、 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
继而是 也开始穿西装,还剪掉辫子,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废止 ,改革传统的 制度。
20世纪初, 思潮兴起,更促使青年学子剪辫易服。
革命以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 的色彩,孙中山提倡 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许多地方成立了 团,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 自由。
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中国铁路的诞生:
19世纪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 至 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2、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电报:19世纪70年代, 的电报公司擅自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 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 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 ,并设 局。
电话:19世纪80 年代,外国开始在 设立电话公司;清政府直至20世纪初才在
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通讯 。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跃居世界第 位。近年来,人们还通过 ,发送电子邮件。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近代前期的代表性报刊:
一般认为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 。此后著名的报刊有戊戌变法时期的 ,辛亥革命时期的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 、 和 等政论性报刊。
新中国成立后, 成为党报党刊的最主要代表。
2、影视事业的发展
电影: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1931年有声电影 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是1935年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的 。
电影 的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电视:1958年, 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3、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近代报刊和电影促进了 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必修二第五单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 新航路的开辟
和 是西欧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
1487年, 到达非洲最南端,后来被称为 ;
1492年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2、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1、荷兰:
17世纪,荷兰被称为 。
政府特许成立 和 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抢占殖民地。
在非洲,荷兰取得 ;在亚洲,一度占据中国的 ;在美洲,建立了 殖民地。
2、英国:
1588年,英国打败 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英国也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以 最为著名。
在北美,英国人建立第一块殖民地 ,后来陆续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 个殖民地。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引发三次 战争,结果英国夺取新尼德兰殖民地,改名为 ,17世纪末, 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1763年,英国取得 战争胜利,夺得法国在 和 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号称 。
3、 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
哈格里夫斯发明 ;瓦特改良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 ;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 。
2、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 时代; 的创制和使用使得新的交通工具 和 出现; 工业的发展使得 成为另一重要能源; 工业等传统工业进一步发展。
4、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 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 的雏形开始出现。
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拓展 ,抢占 ,到 期,统一的世界市场 。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日益明显,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最终确立。
4、 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必修二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大危机:
原因: 差距不断扩大; 异常活跃; 存在隐患。
时间: 到 年
特点: 广, 长, 强。
影响:加深各国的 ;使世界局势 。
(2)胡佛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 的政策使经济状况更加恶化。
2、内容:
包括 、 、 三个方面。 贯穿新政权过程。
具体内容有整顿 ;调整 政策;复兴 ,实施社会 与兴办 。
3、特点:
在维护 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 。
4、作用:
(1)使美国度过了 ,
(2)很大程度上缓和了 ,
(3)很多方面改变了 ,
(4)开创了 的新模式,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美国:
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 局面;
20世纪80年代, 担任总统时期,美国经济开始 ;
20世纪90年代, 当政时期,美国经济 ;
2001年后,美国经济再次 。
2、联邦德国:
战后西欧各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以 的发展最为令人瞩目。
到 初,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
实行 ;
全面推行 ;
取消 ;
实行 。
2、新经济政策:
(1)内容:
农业方面,以 代替 ;
工业方面,解除大部分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 ,允许 开办小型企业;贸易方面,恢复 ;
分配方面,实行 。
(2)作用:
恢复 ,巩固 。
(3)必要性:
是列宁在总结 教训后找到的一条在俄国这样 相对落后的国家向 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斯大林模式”
1、政治方面:
高度 ,破坏 制;
干部职务 制;
盛行。
2、经济方面:
实行高度集中的 体制;
比例严重失调,优先发展 ;
牺牲 利益。
三、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政治上平反 ,破除 ;
经济上以 改革为重点和突破口。
2、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是用 方法代替原来的 ,这实际上是承认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
政治改革提出“ 的社会主义”;主张“ 化”。直接导致 年苏联 。
必修二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 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体系:即以 为中心的 体系。下设两个
国际金融机构分别是 和 。
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体系 体系:最初为1947年签订的 ,后来发
展为 ,并与1995年开始运作。
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两大趋势是 化和 化。
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区域集团是 、 、 。
(1)欧洲联盟:
成立过程:1951年,《 条约》,迈出了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
1957年,《 条约》,
1965年,《 条约》,
1992年,《 条约》。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 实体向 实体过渡。
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 正式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
是世界上第一个 国家和 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成立于 年,成员国有 、 、 。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英文缩写是 。由 提议,于1989年成立,中国于 年加入,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 举行。
2、世界经济全球化
(1)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的建立(英文缩写是 )具有重要意义。
(2)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化中的作用:
它通过 ,促使各成员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贸易更加自由进行。
它通过 ,为各成员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
它基于 而非 ,努力减少成员间的不平等,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3)中国的加入: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 成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非法占据了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席位。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 的申请,经过艰苦谈判,最终于 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经济全球化中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 。是 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 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国家成为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 ,也是 。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