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人民版07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人民版07版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9-10 16: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二节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典型事迹: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
2、将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分为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和人民大众自发抵抗(三元里抗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两类,善于发现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抗敌御侮的相关事例,总结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列强未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习此课,必须对西方列强在近代史上(十九世纪)发动的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有明确的认识,要将中国军民的斗争上升到维护中国国家主权斗争的高度,才能理解近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的强大动力。
2、将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归纳为两类:政府官兵的斗争和人民大众的斗争,并以此作为主动发现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抗敌御侮相关事例的工具。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讨,采用多种方法收集相关信息,进而推动学生进入时空隧道,去感悟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发奋学习、积极进取的心态。
二、教材要点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1、原因:
①英军入侵:1841年,英军先后侵占香港岛、攻占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根本原因)
②腐败的清政府无法领导反侵略战争,不能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③中国人民基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承担起反侵略战争的重担。
2、经过
①导火线:1841年5月,占据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
②两次包围四方炮台
3、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1)国际背景: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落后的东方中国及其领国,成为侵略者争夺的主要目标。列强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西北(俄英侵略新疆)、西南(英国侵略西藏)、和东南地区(日美侵略台湾)
(2)俄英侵略新疆:俄英竞相拉拢和控制阿古柏政权,企图以此作为支解中国新疆的工具。沙俄还直接出兵侵占伊犁。
2、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1875年,清政府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②1876年左宗棠率军西征,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仅用半年,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
③1878年初,取得收复新疆(除伊犁外)的重大胜利,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
④1880年,左宗棠被再次任命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他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曾纪泽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迫使沙俄签订了《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被俄国割去了霍尔果斯河以西的领土约7万平方公里。
3、新疆设立行省
1884年设立,加强了清政府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1、黄海海战:
①海战的爆发:日军蓄谋已久,清军仓促应战
②海战经过:了解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叶祖硅等英雄人物的事迹。
③结果:日舰率先逃离战场。北洋水师伤亡惨重,但主力尚存。李鸿章有意夸大战败程度,命北洋水师避入威海卫军港,使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后海陆两路夹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①背景: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经过:参加台湾保卫战的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以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③结果: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加上清政府的腐败,台湾全部沦陷。
④意义:坚持斗争了五个月,歼灭了三万多名日军,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义和团反帝运动
1、义和团反帝运动兴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最终由山东冠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表现
①山东巡抚袁世凯的血腥镇压,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与当地义和团一起,向京津地区发展。
②义和团英勇抵抗列强侵略,清政府对义和团被迫采取“抚而用之”的政策;清政府对外宣战,标志着义和团运动到达了顶峰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①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②主观原因:“扶清灭洋”口号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
③根本原因: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4、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和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垮台。
三、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中国近代史(十九世纪)西方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的时间、
国家、签订的条约及主要内容。
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毕的情况下,将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出代表叙述平时所学习和观看过的有关中国人民进行不懈抗争的史实,从而引导学生将中国人民的抗争进行归类成两大类:政府官兵的抵抗和人民大众的抵抗,导入新课。
教学
(一)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背景、经过、意义
史料链接:
1841广州北郊三元里附近百余乡的民众组成义军,实行武装自卫。5月30日凌晨,600余名英军分两路进犯三元里。义军巧施妙计,将英军诱至便于伏击的牛栏冈附近。顿时,伏众四起,杀声遍野,将英军重重包围,迫使其转入防御。午后,大雨倾盆,英军火药失效,被迫后撤。义军乘势追击,分割包围。英军死伤近50名,最后在援兵接应下狼狈逃回营地。31日,英军……迫使靖逆将军奕山派知府余保纯出面诱骗和威胁抗英群众,解散义军,英军得以脱险。
读史感悟
:从材料中可以提取什么信息?
(1)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承担起反侵略的重任;在斗争中注意战争策略。
(2)清政府统治腐败,压制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3)中英差距较大,三元里人民的胜利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大雨倾盆,英军火药失效)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中国边疆的危机;俄国和英国力图控制新疆
(2)经过:1876年,收复北疆大部领土;19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领土
(3)结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新疆的控制。
史料链接:
“俄人侵占黑龙江,北地形势日迫。兹复窥吾西陲,蓄谋既久,发机又速,不能不急为之备。”
读史感悟
(1)左宗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讲这番话的?
(2)左宗棠为维护我国西陲边疆领土是怎样做的?
(3)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1)黄海海战
①海战的爆发;②海战经过;③结果。
史料链接:
一八八一年后北洋海军未增船,舰炮皆旧,而日舰有九艘购造于一八八0年以后,舰炮皆新 ——据《李鸿章奏稿》卷七十八
赫德说:“北洋舰队克虏伯炮有药无弹,阿姆斯特朗炮有弹无药。汉那根想要凑集够打几个钟头的炮弹以备一次海战,迄今无法到手。” ——《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
“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读史感悟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尽管以邓世昌为代表的清军将士浴血抗日,但清政府最终还是“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吴玉章语)结合你所掌握的课内外知识,认真地思考一下:清政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各举一例说明你的理由。
(2)反割台斗争
①背景: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签订
②经过:主要领导人:邱逢甲、徐骧和刘永福;清政府助纣为虐。
③意义:略
读史感悟
1、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诗中“郑氏的英魂”、“酷炎的夏日”指什么?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2、阅读下列材料,为划线部分注释。并谈谈你的认识。
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大清国列祖列宗与汝有何仇乎?汝既将发祥之地,陵寝迫近之区①割媚倭奴②,祖宗有知,其谓我太后、皇上何?
光绪二十一年③四月
台湾誓死不与贼臣俱生之臣民公启
(1)注释: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考:材料中将签订《马关条约》和割让台湾归咎于李鸿章,对此你如何认为?
(四)义和团反帝运动
(1)背景
①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反洋教的斗争日益高涨。
史料链接
义和团揭贴一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信神佛忘祖先。?
天无雨,地焦干,都是鬼子止住天。?神也怒,仙也烦,一同下山把道传。?
升黄表,敬香烟,请出各洞众神仙......
义和团揭贴二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2)经过
兴起于山东(清政府剿杀)——转移到直隶——进入京津地区(“扶清灭洋”口号和清政府“招抚”政策)——抗击八国联军——失败(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史料链接
材料一 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一将帅,编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化私忿而为公义缓急可恃,似亦因势利导之一法。
材料二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如何认识清政府的“招抚”政策?
读史感悟
你如何认识义和团运动过程的“扶清灭洋”口号?为什么农民阶级无法提出科学的口号和纲领指导革命?
(3)意义:
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读史感悟
瓦德西在给德皇的奏议中,根据他在中国的经验提出: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丧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之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器不良之故……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之事,实为下策。”
(1)如何认识义和团的历史作用?
(2)瓦德西认为“义和团之败,只是由于武器不良之故…”对此你如何认识?
四、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属于人民群众自发抗击列强侵略的是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②黄海海战③刘永福黑旗军④义和团运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9世纪70年代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领土的国家是
A、英法 B、英俄 C、英德 D、俄法
3、赴俄谈判经过艰苦斗争终于迫使俄国归还伊犁的中国政府代表是
A、左宗棠 B、李鸿章 C、张之洞 D、曾纪泽
4、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中俄签订《改订条约》②左宗棠收复新疆③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④曾纪泽出使俄国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5、黄海海战中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将领是
A、刘步蟾 B 、邓世昌 C、叶祖珪 D、丁汝昌
6、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最深刻地表明了
A.洋务派卖国 B.中国经济落后 C.西方制度先进 D.封建统治的腐朽
7、在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湾斗争中,英勇抗击日军的爱国人士有
①刘永福 ②徐骧 ③丘逢甲 ④唐景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
A、清政府安抚政策的结果 B、义和团对中外反动派的正确认识
C、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 D、当时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矛盾尖锐
9、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本意理解得比较确切的是
A.维持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保卫大清国,反对外国势力入侵
C.维护国家利益,反对外来侵略 D.扶持大清皇帝,反对一切外国事物
10、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历程是
A.镇压一招抚一镇压 B.招抚一—镇压一利用
C.利用一镇压一招抚 D.招抚一利用一镇压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吏新编》
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虐同群。 ——《义和团档案史料》
材料三:“无论欧关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分别指什么事件?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怎样的态度?为什么?
(4)依据材料四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
三、问答题
12、19世纪七八十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D 4、C 5、B 6、D 7、A 8、C 9、C 10、A
二、材料题
(1)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又实行卖国政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态度:灭洋,扶清。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空前激化;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楚。
(4)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三、问答题
(1)清政府坚决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如两度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等。
(2)左宗棠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决策。如“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等。
(3)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如清军在人民支持下向南疆推进等。
(4)军事斗争与外交谈判相互配合。如曾纪泽赴俄谈判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