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9-19 15: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或图片,总结出我国汉代经济区域的划分情况及各自的特点。
夫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史记·货殖列传》传统农业区、开发较早、人口稠密、经济实力强、长期居重心地位
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差距大传统畜牧业或半弄半牧区,分为赛内、塞外两部分 ●探究二:观察下列四则图片或材料,总结我国从战国到东汉经济区域的特点。山东汉代画像砖上的牛耕图(江苏徐州)山西塞外放牧 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史记》江南越族人的生活传统农业区、开发较早、人口稠密、经济实力强、长期居重心地位
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差距大传统畜牧业或半弄半牧区,分为赛内、塞外两部分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特点是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实力发展的不均衡性 ●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课本总结出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晋书·食货志》永嘉行
唐·张籍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
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
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
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安史之乱示意图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靖康之乱 1126年,金人攻破汴京;次年,将宋徽宗、宋钦宗及许多百姓俘虏押往北方,使汴京一片残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人口迁移有什么影响呢?影响北方的农业发展,促进南方农业发展
促进南北方文化的融合
促进经济中心的南移 ●探究四:经济中心为什么会南移呢?原因有哪些?材料一:中国历代政治中心的转移,从经线看来,总体上呈现自西而东的趋势;以纬线观之,则时南时北。……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主要有三次;晋代由洛阳向建康(今南京)转移;宋代由汴京(今开封)向临安(今杭州)的转移;元末明初由大都(今北京)向南京的转移。永嘉行
唐·张籍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
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
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
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材料二材料三(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人口南迁统治者的政策南方社会环境稳定,而且蕴涵巨大潜力政治中心的南移气候变迁原因:孙吴、东晋、南朝时期——初步发展 南北趋向平衡南移过程中唐以后——进一步发展 赶超北方两宋时期——完成中心的转移 南强于北 ●探究五:阅读下列材料或图片并结合课本知识,总结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影响。图片二:唐代扬州城遗址图片一:南北朝时期,江南建筑了许多堤坝,用以调节水位高低,用于排洪和蓄水灌溉。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卷337《范祖禹传》
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王应麟《玉海》卷17引秦观语
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中心的南移促进区域发展多样性和凸显了不平衡型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