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教案(华师大版第五分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教案(华师大版第五分册)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9-21 18: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单元 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教案
第14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二月革命结束了俄国300多年的沙皇统治。
知道十月革命发生的过程和胜利的历史意义。
理解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关系。
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掌握从历史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学会全面、客观、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也是世界文明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中的突出表现,认识领袖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二、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填写表格,梳理知识
名称 时间 性质 结果
二月革命 1917.3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十月革命 1917.11 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十月革命是如何发生的?十月革命对俄国和世界历史有哪些重要影响?
答: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接管政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使国内局势不断恶化。列宁回国后,指出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使命是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全民苏维埃政权。一战前线俄军频频失利,此时临时政府不顾民众要求,制造“七月流血事件”而彻底丧失民心。随着革命形势的成熟,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十月革命爆发。
重要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现代化进程、社会主义发展与世界历史演进上的重要事件。它让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它所开辟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探索与争鸣
列宁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这对俄国历史地位的分析与十月革命的爆发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提示:1861年改革后的俄国一方面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仍显经济实力不足,另一方面沙皇制度日益强化,并仍有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俄国在一战战场上的不断失利,充分暴露了沙皇政府的昏庸无能,战争困境也使国内危机空前加剧。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在俄国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俄国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俄国革命提供了客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身受资本主义和沙皇制度的双重压迫,具有较强的革命性;俄国不断壮大的无产阶级与广大的贫苦农民结成了革命同盟军;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面对局势变化能果断采取措施,正确进行领导都为俄国革命提供了主观条件。综上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第15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知道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知道苏联的成立
理解将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全面、客观、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艰巨性和开创性,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二、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不同背景、内容和结果。
答:背景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初,内有反革命叛乱,外有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险恶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匮乏的背景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制定的。
内容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实行配给制;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结果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俄政府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以战胜敌人,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病和错误,从而产生了负面影响;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恢复和发展了经济,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2、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
答:1917年沙皇制度被推翻后,俄罗斯帝国解体,大部分非俄民族地区独立,其中有些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中,苏俄红军进入各苏维埃共和国,为形成新的联盟国家创造了条件;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迅速稳定了苏俄的政治形势,也促使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1922年,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随之其他共和国陆续加入。
(二)探索与争鸣
如何理解列宁所说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和“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特殊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政策和临时措施,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战胜困难,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但它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了负面影响,存在一定历史局限性。
第16课 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成就和失误;
知道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成就和失误;
知道苏联三十年代肃反运动的严重后果;
理解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学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和方法来分析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的认识,理解民主体制的建设和领袖品格对国家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苏联政治和经济体制,结合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状况,使学生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二、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 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俄)的经济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余粮收集制,对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政权在战争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这在当时苏维埃政权面临倾覆的严重时刻,是必要的。
新经济政策。内容:规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自由贸易。这一政策满足了广大人民建设家园、恢复经济、摆脱贫困的愿望,解除了国内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在这一过程中,苏联政府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实行五年计划,使苏联的经济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三十年代中期,苏联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 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背景是什么?分析其实施后的利弊得失。
答:背景: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苏联的国民经济有所恢复,但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经济相当落后。
利: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后就已成为了世界工业强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让苏联免受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侵袭,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弊:由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排斥市场经济,导致国民经济中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比例失调,不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影响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探索与争鸣
讨论苏联农业集体化政策时,有的同学说:农业集体化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为工业化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因而是成功的;有的同学说:集体化没有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而且没有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所以是不成功的。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
提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农业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一场政治经济改造运动,它走出了农村社会改造的道路,为以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它支撑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使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苏联国际地位的提高,为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农业集体化又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没有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相反,使得苏联农业长期滞后,影响了其经济的健康发展。
w.w.w.k.s.5.u.c.o.m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