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桃花心木
教材以树喻人,描写了一位乡村种树人,在培育桃花心木时的二三事。文章在写作方法的运用上,通过层层渗透,抽丝剥茧,去伪存真,使我们终于透过种树人在植树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怪现象,捕捉到合理的内核,感受到深切的震撼。说明育人同植树一样,同样应该在不确定的生活环境中,培养人的自我生长能力。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掌握“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1、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不确定”在种树中指什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又指什么情况?在如:“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会因所处的环境的艰辛而变得深刻。”这句话的理解,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图片及资料。
搜集在困境中成长、成才的人物事迹。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桃花心木 1、提示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后,教师展示材料,介绍桃花心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⑴同桌互相轮读课文,互相正音,教师随机抽测。 ⑵交流学生字情况并进行识字教学。 ⑶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记下来,全班共同解决。 2、整体感知: 重点引导说说写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见解。相机让学生找出写怎样给树苗浇水的段落,写为什么这样浇水的原因的段落,写作者感想的段落。 3、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要特别注意指出不明白的句子。 4、教师梳理问题,小结,相机板书:种树→育人。 【设计意图: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的点拨。】三、研读课文,体会用心 1、提出研读问题: 围绕“不确定”这个词来体会作者是怎样明白种树人那样浇水的用心,又是怎样从种树这件事懂得育人的道理的。 【设计意图:“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因此,本课总体结构上说,是以“不确定”这个词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并借此串联起事理和哲理的。在本文中起这样作用的语句还有“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另外,作者的认识变化过程(如“奇怪”等一连串体现作者认识变化的词句),也可以作为学习的线索。】 2、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1)联系种树人的话,感悟“不确定”的意思。 (2)联系第三、四自然段,感悟种树人浇水的“不确定”。 (3)发表见解,感悟种树人的用心: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浇水方法有没有道理”发表见解,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发表见解的方法:
① 联系种树人的话,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来说。
② 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来说。
③ 联系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来说。
④ 联系生活经验,从自己种树种花的经验来说。 【设计意图:“种树人这样浇水有没有道理?”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并不难于理解,在这里用了较大的力度来进行引导,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发表见解的方法。发表见解,在这里首先要先说“有”还是“没有”道理,然后要说明理由,才能令人信服,那么理由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于发表见解的方法也就比较明确了。这便于落实本册本组读写训练重点项目的要求。(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4)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被风刮倒的树木,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枯萎的小树苗,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 (5)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按照下面程序,指导读好种树人说的两段话:看动画(把种树人所说的话中有关内容制成动画)听录音朗读→创设情境(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我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的?)→“语重心长”是什么意思?请你选择一两句试着读一读→同学评价,再试着读一读→教师范读→指名数位试读→全班齐读。)
引导小结。
第二课时
一、积累词语,概述复习 1、创设情境,积累词语: 通过比赛抢答的形式让学生读读课文,感悟词意,积累词语: “汲水、枯萎、依赖、一旦、锻炼、优雅、不确定、算不准、勃勃生机、语重心长、狂风暴雨、从从容容、莫名其妙、独立自主、百年的基业”。 2、选词填空,复习旧课: 对种树人的话及用心进行概述,让学生选择词语填空,并齐读:
“由于老天下雨总是____的,如果无法在____中____生长,树 苗就会____;即使幸而存活,但是它的根却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____遇到____,也会一吹就倒。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打好____。种树人模仿老天下雨的样子,浇水没有规律,浇水时间____,浇水的量也____,他是想让树苗不要养成____的心,要学会____,拼命扎根、找到水源,才能长成____的百年大树。他真是用心良苦啊!” 【设计意图:本环节创设比赛抢答情境,教师先提出比赛规则“师说词意,生抢答词语”,然后要求学生读课文猜测教师会提出哪些词语,这样学生边读课文,边寻找词语,感悟词意;抢答后,学生领读、齐读,又进一步地识记词语,积累词语;最后,让学生选择这些词语进行填空,引导学生对所积累的词语,进行运用练习。这样,把感悟、积累、运用连为一体,词语教学到位,学生兴趣浓厚。同时,学生自读课文,填空的内容又是种树人浇水原因及用心的概述,即复习旧知,又为新课作了准备。】二、再研课文,感悟哲理
1、提出本节课学习任务:
继续围绕“不确定”这个词来学习第十四自然段,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想和见解。
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人生的哲理: ⑴理解“不确定”的意思。 ⑵联系生活实例,感悟生活的“不确定”(先让学生联系实例,教师酌情补充。)
⑶讨论句子的含义,感悟人生哲理: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填空齐读:
“由于不只是老天下雨(自然界)是不确定的,____也是不确定的,所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只有在____中生活,只有在艰苦环境中____,才不会养成____的心,才能学会____,才能____。” ⑷指导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第十四自然段。 3、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⑴联系“中日夏令营”事例,发表见解:中国儿童要怎么做才不会输给日本孩子?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交流讲述《中日夏令营的较量》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儿童要怎么做才不会输给日本孩子?在此,在学生学习课文,充分感悟人生哲理后,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能发。】 ⑵读了这篇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引导:
①联系父母的教育方式,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话吗? ②联系老师的教育方式,你想对自己的老师说些什么话吗? ③联系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想对自己也说句什么话吗?)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用赠书签的形式,激发并引导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设计意图:语文的学习,重要的一项是让学生积累语言。教参指出,“课文的背诵,是让学生背自己喜欢的部分,既不要加以限制,又要做必要的引导,使学生所背的内容既是学生所喜欢的,又不是无关紧要的部分。”如何做到这点,是比较困难的。教师用书签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本文的重点句子进行表情朗读、背诵积累。这样,兴趣激发了,学生既能根据自己的喜欢来背诵,又不会对重点内容有所忽视。】
2、总结全文。 3、拓展延伸(课外语文实践): ⑴ 必做题(②③做在作业本上): 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② 抄写生字词,并互相听写。 ⑵ 选做题: ① 小练笔: 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日记、随笔、书信等)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② 拓展阅读:
阅读有关张海迪、陈景润、爱迪生等文章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找时间跟自己的小伙伴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③ 发表见解:“懒老师”的教法,你赞成不赞成?跟同学们说说你的见解。{补充阅读材料附后}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感悟的基础上有自己的阅读感受,诱导学生学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肯定见解各异。在交流时,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种树人---- 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苗)----(人)
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 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种树喻育人)
教案二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交流与本课有关的课外阅读收获: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前老师介绍同学们阅读了几篇林清玄的作品,读懂了吗?谁来跟大家聊一聊?? 教师小结: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桃花心木》。 ?
2、板书课题。交流相关资料(文字、图片),了解桃花心木。
提问:能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桃花心木吗?(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生机勃勃……) ????? ???
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作者的笔下进一步了解桃花心木。 ???
教师小结:了解了桃花心木,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一种植物--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育苗人,林清玄会从中悟出什么?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2、交流反馈自学成果:
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默读课文,了解“种树”。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请默读课文,勾画出写种树的有关句子,放声读一读。?课件出示:“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课文中哪个短语最能说明种树人浇水的特点?(板书:没有规律)
请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他怎么个没规律?
引读4——7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奇怪、疑惑不解的语气。
引读:看到种树人的举动,作者感到奇怪,奇怪的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到—— 更奇怪的是—— 从这几个“有时”中,你体会到什么?
的确,这是一种特别的、甚至让人觉得奇怪的种树方式。读到这里,你心里一定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猜想或疑问吧。作者也和你们一样有许多问题,看—— 课件出示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候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它该不会枯萎了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疑问。
3、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谜团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种树人,看他是怎样说的?请大家自由地朗读12、13自然段。
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了解种树人的用心良苦。
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 课件出示——“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件出示):
如果我是一棵( )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
二、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三、拓展延伸深化感受
同学们,学了这一篇课文,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情况,你想到了什么?是否也想针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对你的父母或身旁的人说点什么?大家想想并相互交流一下。
四、总结:
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生活的路途中,既有顺境,也有逆境,但是只要我们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我们就能经得起任何磨难与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五、作业设计
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2、提炼成名言警句。 ??
写成读后感。 ??
?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才有重要意义。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编选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桃花心木》这一课,我没有按照课文顺序来教,而是直奔文章主题: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很快能找到在第十四自然段中的中心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通过反复朗读,我拎出“不确定”一词让学生理解。通过“不确定”这个词再回过头学习桃花心木是怎样在不确定中生长的。于是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对种树人的哪些做法感到奇怪,都出现了几个“奇怪”。学生通过读书去发现去探究,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充分调动了起来。同时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首先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其次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归纳到第三题的问题上“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炼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种树人的一番话,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我来讲他们听,我只起到一个牵针引线的作用,也真正的让学生在学习上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