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时间的脚印》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8《时间的脚印》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8 10:0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
8课:时间的脚印
新知导入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
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 那么我们对岩石的认识也是充满挑战而又有其重大意义。《时间的脚印》这篇科普文章,会带给我们很多关于岩石的知识。

初读感知

时间的脚印
诗题意思:这个标题是从高士奇《时间伯伯》一诗中引伸出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而形象,能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解释题目


脚印:题目中的“脚印”。指痕迹、印迹。“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痕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著有《变换多彩的地球》《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

作者作品
新知讲解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略有改动。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变化和生成,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迹。

创作背景
新知讲解
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是向人们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考点解析如下:
1、筛选主要信息,概述事物特征;
2、结合文本分析,体会语言特性;
3、辨别说明方法,分析效果作用;
4、辨别说明顺序,说明排序理由;
5、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开放迁移。

文体知识
新知讲解
记准字音
浑浊

shí
龟裂
jūn
zhuó
粗糙
cāo
腐蚀

海枯石烂
山麓

刨刮
páo
楔形
xiē
新知讲解

词语释义
踪迹:行为所留下的痕迹。
海枯石烂: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永远不变。
悬崖绝壁:高耸的断崖石壁,形容山势险峻。
奇形怪状:不同寻常的,奇特怪异的形状。
山麓:山脚。
沟壑:山间的流水沟。
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从溶液中析出。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帷幕:挂在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整体感知
新知讲解
1、分析文章结构:
全文共31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概括介绍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部分(第5--21段)具体说明岩石记下时间的漫长过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22—31段)岩石保存了无穷无尽的历史痕迹,需要我们熟悉它们,沿着它们的足迹去寻找地下的宝藏。

整体感知
新知讲解
2、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诗,有哪些作用?
引用高士其的诗句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另一方面,通过引用,又开启了下文。引出了说明的对象;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

整体感知
新知讲解
3、文中介绍 “铜壶滴漏”偏离主旨吗?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整体感知
新知讲解
4、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5)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这是个过渡段。
(6)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那么,岩石的运动规律是: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8)——(18)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点击,显示流程图)这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久是为了说明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时间对岩石破坏的因素
空气和水的破坏
冰的破坏
植物的破坏
新知讲解

整体感知
时间的脚印
搬运作用
胶结作用
岩石的重生
沉积作用
新知讲解

整体感知
时间的脚印

整体感知
新知讲解
5、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阅读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砾岩

其它岩石
新知讲解

整体感知
时间的脚印

第二部分:





人、阳光、霜雪、风雨、水流、空气等
沙砾、土石
岩石
湖泊、海洋
分裂、破碎




层层叠加
重压胶结
流入
新知讲解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新知讲解
6、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
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

整体感知
新知讲解
7、请同学们谈一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说明重要意义。
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
正如作者所言“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亦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简要分析
拓展提高
阅读(7)——(14)段,说说有哪些因素造成了岩石的毁灭?
炎热的阳光、寒冷的霜雪、风雨空气和水中的酸类、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人为因素等等。
【答题技巧】【考点:概括内容,筛选信息】
(1)锁定答题区域;(2)提取要点,寻找相关中心句,勾画重点;(3)归纳总结。如果文段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联系层意,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其它也要抓住要点来答。
课堂总结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号召我们学习相关知识,造福人类。激发我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归纳总结
课堂总结
1、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2、从内容上看,说明具体、全面。
3、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地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4、单句成段,承上启下。①提问,引出下文;②总括下文;③总结上文。

写作技巧

时间的脚印
第一部分

题记引子:脚步、历史
时间特点:过去、没脚
记录时间:岩石、滴水

岩石留下时间脚印
第二部分

岩石毁灭烂化

阳光、霜雪、风雨、空气水、冰河、生物、人工
岩石重生

泥沙—风吹—沉淀—重压—胶结—岩石


岩石记录时间之一:毁灭与重生

第三部分

岩石的分析

“死”石头—地壳运动
石头颜色—地球变化
石头记录—古代生物状况
古化石—地球历史发展

岩石记录时间之二:无字史书
总结

读懂大自然记录:有办法
增加知识、寻找宝藏

点明目的

介绍岩石远古变化史迹
分析岩石记录时间功能
板书设计

写作思路
作业布置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命和台风、洪水、地震、火山爆发比起来,力量要微小得多。
B、鲸和鱼类都是靠着漂浮在水中的微小生物而生存繁衍的。
C、细菌能帮助植物防治病虫害,或刺激植物生长。
D、石油、煤、铁、磷等都是由微小生物生成的。
A
作业布置
2、读读写写,加深印象:
掸[dǎn]? 踪迹[zōng jì]? 装置[zhuāng zhì] 烘烤[hōng kǎo]? 腐蚀[fǔ shí] 沙砾[shā lì] 山麓[shān lù]? 沟壑[gōu hè] 龟裂[jūn liè] 帷幕[wéi mù]
海枯石烂[hǎi kū shí làn] 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