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试题
1、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主人的标志是( )
A.抗日战争的胜利B。解放战争的胜利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祖国大陆的统一
2、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是( )
A.刘伯承 B。邓小平 C。彭德怀 D。陈毅
3、下列那一项不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 )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C。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4、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形式是( )
A、互助组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国家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是( )
A、公私合营 B、劳资两利 C、加工订货 D、没收资本
6、中共“八大”提出的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完成三大改造 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开展整风运动 D、发展社会生产力
7、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D、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
8、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事件( )
A、二月逆流 B四五运动 C一月风暴 D邓小平复出
9、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实事求是 B科教兴国 C改革开放 D四项基本原则
10、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是( )
A中共八大后 B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结束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D香港回归后
1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提出( )
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改革开放 D发展才是硬道理
12、邓小平理论主要阐述了( )
A实事求是的原则 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一国两制的方针D改革开放政策
13、“海上山东”建设的根本保证是( )
A山东省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B依法治海治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C成立渔业环境保护委员会
D坚持资源开发和保护并重
14、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迅速发展,是因为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 )
A区域自治的政策 B平等互利政策 C和平共处政策 D共同发展政策
15、于右任是参加国辛亥革命的国名党元老,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写下《望大陆诗》这首诗反映的主题是( )
A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B两岸统一指日可待 C台湾侨胞思念故乡,渴望回大陆看看 D台湾是台湾人的故乡
16、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台湾不同于港澳地区是( )
A设立特别行政区 B社会经济制度长期不便变 C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
17、“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亲疏好恶 B 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决定亲疏好恶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的一致 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的一致
18、1955年4月,中国参加的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南南合作会议 D东盟会议
19、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第三世界国家大力支持C中美中日关系改善D中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20、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的组织是( )
A上海合作组织 B东南亚国家同盟 C亚太经合组织 D欧洲同盟
21、下列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B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 垄断C 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D列于世界霸主地位
22、在我国指定的“863计划”除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还有( )
①激光技术②自动化技术③新材料技术④海洋高技术
A①②③④ B④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3、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是以下列哪一发明为主要特征的( )
A手机 B因特网 C电视 D电报
24、1956年党对文学艺术工作提出的方针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百花齐放,推陈出新C文艺应为工农兵服务D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绩
25、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就业制度所发生的变化不包括( )
A人才市场择业 B计划分配 C持证上岗 D就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