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初社会背景;了解布衣将相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影响;理解汉承秦制,但又不完全承继秦制;知道文景之治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通过对布衣将相格局及文景之治的影响的讨论分析,使学生掌握“一分为二”的史学评价方法,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通过原始材料的运用,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形成“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研究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统治者在制定与实施政策时,要切合社会实际情况,顺应民心,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重点与难点]
重点:汉承秦制;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难点:如何理解布衣将相格局形成的过程与影响。
说明:
1.汉承秦制、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是汉朝重建大一统帝国的重要内容,故为本课重点。
2.布衣将相格局是汉代官僚体制的一大特色,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使学生真切地感知它的形成过程及理解其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教师朗诵《大风歌》,并指出这是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后的一次酒宴上即兴创作的,不仅表达了他重建大一统帝国后的志得意满之情,也表达了他对汉朝前景的担忧。提问学生:汉朝建立后,还有哪些事情令统治者担忧的?出示材料一、二、三帮助学生思考。
2. 讲授汉朝重建大一统帝国的各项举措。
(1)在学生初步了解汉初社会背景后,提问学生:汉朝统治者是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
(2)讲授汉承秦制。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汉承秦制是不是完全沿用秦制?假如不是,变化的地方有哪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的结果如何?
(3)讲授郡国制。
(3)讲授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3. 小结:
[资料附录]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 食货志》
材料二: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挽车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材料三: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
材料四: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诸侯王表序》
材料五:
材料六: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读音zhōng,脚肿病。比喻诸侯王的势力超强)。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要(通‘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平时,平素)不可屈信(通‘伸’),一二指搐(抽搐,痉挛。比喻诸侯反叛),身虑(大概)亡聊(无所依赖)。失今不治,必为锢疾。
——贾谊 《治安策》
材料七:
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迫切、快的意思),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 《削藩策》
材料八:
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繁而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 · 无为》
材料九:
文帝在提倡农耕、抑制商人的同时,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把汉高祖规定的土地税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有十几年还免收此类农田租税;人口税由每人120钱减为40钱;徭役从每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
——樊树志《国史概要》P89
无为而治的文帝、景帝节俭治国,嫔妃们衣不曳地,宫中帷帐不用纹绣,营建宫室不用金银铜装饰,匈奴发兵进犯,只令边兵固守,决不发兵追击,怕打扰百姓。
——樊树志《国史概要》P90
[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
后人常用“汉承秦制”来概括秦与汉初政治制度的关系,谈谈你对这一概括的认识。
参考答案:汉承秦制,一方面是指西汉虽然推翻了秦朝,却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度和重视农业的主张;另一方面在继承秦制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权宜政策。包括: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还实施分封制;摒弃法家有为的思想,推行黄老无为思想;对匈奴和亲,对周边地区安抚等。总的看,汉承秦制有利于稳定社会,恢复经济,有利于巩固西汉的大一统政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汉初实行的很多权宜政策,日益不合时宜了,甚至起到了消极作用直至汉武帝时代,进行全面的改革,才可以称的上全面地“汉承秦制”。
以诗歌和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析讨论材料一、二、三,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汉初社会背景,即经济上:凋敝不堪、政治上:布衣将相的官僚体制,缺少统治经验、民族关系上:匈奴隐患犹存。使学生认识到汉初的社会情况是百废待兴的,为以下学习汉朝重建大一统帝国的各项举措打下基础。
讲授布衣将相格局: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借助图表,了解布衣将相格局的形成过程:西周→世卿世禄制;战国→出身低贱的人可凭军功或政治才能成为将相;秦末→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的观念深入人心;汉初→布衣将相格局形成,标志着世袭贵族主宰政权时代的结束。教师在边演示,边讲解时,可穿插一些相关史料,并突出每一个变化后的历史因素,使学生在感知布衣将相格局形成的过程的同时,知晓其主要成因——各国改革推动,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稳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引导学生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去评价布衣将相格局的影响。积极影响:这样的官僚阶层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接近社会下层,节俭务实,为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消极影响:缺乏统治经验。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到答案:政治上汉承秦制;经济上采纳黄老思想,清静无为。民族关系:和亲政策(教材未提及对外关系,教师可用相关材料加以补充说明)。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使之了解汉代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度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也采取了一些权宜政策,如:采纳黄老思想,政令施行宽简舒缓;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使之理解汉承秦制,但不完全承继秦制。
出示《汉朝前期形势图》,指出刘邦分封的九个同姓王。同时,指出受封的诸侯不仅封地广大而且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官吏任免权、征税权,并且拥有军队。
从材料四说明汉朝实行郡国制的原因:鉴于秦朝“孤立而亡”,但又企图根绝战国地域纷争的温床而采取的权宜政策。
通过材料五、六、七与知识链接,使学生了解七国之乱的概况,最后总结:七国之乱的平定,使西汉进一步加强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
教师简介黄老思想,指出该学派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这种思想在汉初的典籍中随处可见,例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写道“至政者静,至静者圣”,“善为国者,太上无刑”,“重柔者吉,重刚者灭”。
通过材料八说明汉初采纳黄老思想的原因:经济凋敝的社会现状及吸取秦亡教训。
通过材料九,分析得出在黄老思想指导下,文、景二帝具体的施政措施:以农为本,轻徭薄赋,节俭。
指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黄老思想的影响。积极影响:为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出现了文景之治。消极影响:壮大了豪强地主势力,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庶民建立的王朝。汉朝建立后,依据社会形势有所选择地继承秦制,革除前朝弊政,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政治:布衣将相
经济:凋敝不堪
民族关系:匈奴隐患犹存
汉承秦制
采纳黄老思想,与民休息
和亲政策
继承: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郡县制
创新:
郡国制
七国之乱
文景之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