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9年八年级生物下册《生命的发生与发展》单元测试卷
(总分:100分,用时:3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15题,45分)
1.在生物进化论中,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
A.林奈 B.巴斯德 C.达尔文 D.虎克
2.同一种蝗虫,生活在青草中的体色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中的体色呈枯黄色,以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这是( )
A.生存竞争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身体被草污染的结果 D.人工选择的结果
3.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致使很多致病细菌具有一定的耐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耐药细菌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是( )
A.细菌繁殖的后代很多,抗生素用量不够 B.抗生素诱导细菌定向发生了耐药性变异
C.抗生素选择了发生耐药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 D.耐药细菌繁殖能力比不耐药细菌繁殖能力强
4.“露西”被认定属于古人类而不是类人猿的主要原因是 ( )
A. 直立行走 B. 能够使用树枝和石块 C. 能够制造简单工具 D. 能够使用火
5.按照进化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
A.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B. 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C. 爬行类、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D. 两栖类、爬行类、鱼类、鸟类哺乳类
6.)始祖鸟的化石证实鸟类的起源是( )
A.古代爬行动物 B.古代两栖动物 C.古代鱼类 D.现代爬行动物
7.下列不是生物进化规律的是( )
A.从水生到陆生 B.从简单到复杂 C.从低等到高等 D.从动物到植物
8下列关于人类出现的叙述,正确的是( )
人和黑猩猩都是从类人猿进化来的 B.仅有环境的变化,就能使猿进化成人
C.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D.语言是人与动物的唯一本质区别
9.蚊蝇等害虫对DDT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是( )
A.害虫对DDT进行选择的结果 B.害虫本身对DDT具有抵抗能力
C.遗传变异的结果 D.DDT对害虫抗药性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10.从生物的生活环境来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 )
A.从水生到陆生 B.从低等到高等 C.从简单到复杂 D.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11.最早成为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是(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12.一种子植物单株年产数百粒种子,其中大部分被鸟所食,或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植株。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这些现象表明了( )
A.这种植物不能适应环境 B.这种植物年产量很高
C.生物界存在着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 D.生物的物种是可变的
13.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者是( )
A、施莱登 B、法布尔 C、达尔文 D、孟德尔
14.下列有关生命起源的陈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
A.1953年,米勒通过模拟实验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B.1969年,人们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启逊镇的陨石中含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
C.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
D.科学家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15.)青霉素刚制造出来时,能杀死多种致病细菌,是人们治病的良药.但由于人们滥用青霉素,使得有些细菌不再受青霉素影响了.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细菌的适应能力特别强 B、能抵抗青霉索的细菌存活下来,且大量繁殖
C、青霉素的药效很不稳定 D、青霉素使细菌发生变异,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二、填空题:(共8题,55分)
16.(4分)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生命经过了_____________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的进化过程.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其中,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_____________ 学说最有说服力.
17.(2分)生物进化遵循从单细胞发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____________ 的发展规律.
18.(6分)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 _________ 的结果.桦尺蛾的个体发育要经过四个阶段,我们把这种发育类型叫做 _________ 发育.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的危害很大.你认为用 _________ 方法控制这种林业害虫,既经济又环保.
19.(10分)如图表示从有光照开始,一段时间A、B、C、D四种植物CO2释放的相对量,随不同光照强度的变化情况.(呼吸作用强度是指每小时每平方分米叶面积释放CO2的量,光合作用强度是指每小时每平方分米叶面积吸收CO2的量,前量减去后量就是CO2释放的相对量)
(1)CO2进出植物的门户是叶片的 _________ .(2)a点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 _________ 呼吸作用强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D植物的曲线表明:这段时间内随光照强度增大,其 _________ 作用强度也增大.(4)在较弱光照强度下,四种植物中光合作用强度最大的是 _________ .(填“A”或“B”或“C”或“D”).(5)四种植物都能适应环境,这是 _________ 的结果.
20.(10分)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解释狼的进化过程:(1)狼群中存在不同种类的个体,有的跑的快,有的跑的慢,这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___的特性,而这种特性一般是不定向的,它为生物的__________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2)随着环境的改变,食供减少,跑得快而凶猛的狼才能获得食物生存下去,这就是__________,食物对狼起了__________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定向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3)狼的进化过程是通过__________实现的.
21.(8分)图为“生物进化树”.生物进化树描绘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反应出生物进化的观点;借助这一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学习动、植物主要类群间的进化关系和相关知识.下面请据图分析回答:(1)观察“生物进化树”,分析植物的进化历程.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生活在原始海洋中的__________,它们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适应潮湿陆地生活的原始苔藓植物 和[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后者进化成为__________植物.(2)生物进化树所涉及的动物类群,根据__________的有无,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群;无脊椎动物中的__________动物所占的种类和数量最多;脊椎动物中的__________和[①]__________属于恒温动物.(3)纵观生物进化历程,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
(5分)如图是生命起源的过程示意图,爵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
(1)原始大气的成分包括____________.(2)在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中所利用的自然条件是原始大气的高温和____________.(3)发生在原始大气中的过程是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4)发生在原始海洋中的过程是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5)原始大气成分与现代大气成分有什么明显不同?____________.
(10分)以下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叙述进行的思维对话,请分析回答:
(1)以上四个人的观点中,__________的说法是错误的;人类和类人猿是由__________逐步进化而来的.人类科学家研究各地发现的人类化石,理清了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分为南方古猿、能人、__________和智人四个阶段.(2)现代科技证实,现代人类的四个种族的体细胞中均拥有__________对染色体,有大致相同的基因,差别极其微小,他们应属于同一个物种--智人种,人类没有“优等”和“劣等”之分.不同种族的体质特征差异是人类在不同地域内经过__________逐渐形成的.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5、CBCAA 6-10、ADCDA 11-15、CCCDB
1.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C项,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林奈是瑞典自然学者,现代生物学分类命名的奠基人,林奈在生物学中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故B项不符合题意。
D项,虎克是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主要成就是首次发现微生物,最早纪录了肌纤维和微血管中的血流,故D项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达尔文进化论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蝗虫体色与环境不相似的易被敌害发现捕食,体色与环境相似的更易在生存斗争中存活,并将这一性状遗传给下一代。经过一代一代的自然选择后,演变成了在青草中生存的蝗虫是青色的,在枯草中生活的蝗虫是枯黄色的,二者都是为了躲避敌害而产生的对环境的适应。因此,蝗虫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3.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中有抗药性强的,也有抗药性弱的,当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弱的细菌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自然选择,耐药细菌越来越多,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4.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如:“露西”少女属于 南方古猿阶段;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脑容量基本与现代人相同的是智人。据考古发现“露西”的盆骨的髋骨比较宽阔,下肢骨的股骨比较粗壮。这些特点都说明“露西”可以直立行走。也说明“露西”属于古人类而不是类人猿。
5.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的。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 原始两栖类 原始爬行类 鸟类和哺乳类。据此可知,按照进化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6.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通过对郑氏始祖鸟化石的研究,这种动物既像鸟,又像爬行动物,由此可推断,鸟类可能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7.正确答案:D
题目解析:根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可以总结出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注意本题要选择不是生物进化规律的选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8.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解:A、现代类人猿和人类是近亲,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常见的四种类人猿是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A错误.B、古猿原来是过着树栖生活,后来,随着环境的变化,大片的森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古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适应环境的古猿继续过着树栖生活,另一部分古猿被迫从树上到了地面,改营地面生活,最终进化为人类.B错误.C、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劳动过程中慢慢会使用和制造工具,促进了脑的发育,慢慢产生了语言,进化成人类,C正确.D、语言中枢是人特有的中枢,语言是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之一,人和动物具有本质的区别:人会制造工具,动物不会制造工具.D错误.故选:C
9.正确答案:D
题目解析: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DDT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属于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并将该性状遗传给下一代,属于适者生存,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DDT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DDT的灭虫效果越来越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0.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解:A、从生物的生活环境来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A正确;B、从生物进化水平上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低等到高等,不是从生物的生活环境上的进化趋势,B不正确;C、从生物的形态结构上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不是从生物的生活环境上的进化趋势,C不正确;D、从生物的形态结构上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不是从生物的生活环境上的进化趋势,D不正确.故选:A.
11.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古代的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其中鱼类和两栖类的生殖发育都离不开水,而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故选C.
12.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某植物单株年产数百万粒种子,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属于过度繁殖,其中大部分被鸟所食,或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植株,说明通过生存斗争,不适者被淘汰,这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生物界存在着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的说法是相符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3.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解:A、施旺、施莱登都是19世纪德国的动、植物学家,他们的性格、经历迥然不同,但共同的志趣和真诚的情感促成了他们的多年合作,共同创立了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细胞学说.不符合题意.
B、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Casimir Fabre ),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代表作《昆虫记》.不符合题意.
C、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符合题意.
D、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性状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正确答案:D
题目解析:解:A、1953年,米勒通过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在实验中合成了多种氨基酸,这是一种事实.不符合题意.B、1969年,人们通过技术测量,发现在澳大利亚启逊镇的陨石中含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这是一种事实.不符合题意.C、天文学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这是一种事实.不符合题意.D、生命的起源是个漫长的过程,当时的地球条件已经无法再现,科学家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可见这是一种观点.符合题意.故选:D
15.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青霉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青霉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细菌大多是能抵抗青霉索的细菌.使得有些细菌不再受青霉素影响了.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6.正确答案:由水生到陆生、自然选择
题目解析:解: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生命经功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其中,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最有说服力,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故答案为:由水生到陆生;自然选择.
17.正确答案:水生到陆生
题目解析:解: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生物进化遵循从单细胞发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规律.
故答案为:水生到陆生
18.正确答案:自然选择、完全变态、生物防治
题目解析: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这样有利于桦尺蛾保护自己、避敌和捕食.桦尺蛾的体色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是桦尺蛾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是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等.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蝗虫等.桦尺蛾的发育过程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因此是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生物防治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节省农药经费,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因此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桦尺蛾这种林业害虫,既经济又环保.
故答案为:自然选择;完全变态;生物防治.
19.正确答案:气孔、等于、光合、C、自然选择
题目解析:(1)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受保卫细胞的控制.当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散失到外界空气中.因此,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在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进出也经过气孔,因此气孔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光合作用是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既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既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
(2)由图可知P点以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逐渐减少,因为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消耗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逐渐被光合作用当做原料被利用了.当光照强度为a点时,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正好被光合作用利用掉,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达到了平衡.因此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二者只是一种动态上的平衡.
(3)D植物的曲线表明:这段时间内随光照强度增大,当光照强度为a点时,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正好被光合作用利用掉,当光照强度大于a点时,二氧化碳量为负值,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已不能满足光合作用的需要,说明随光照强度增大,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大
(4)由图中信息可知,四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但在光照强度较弱阶段,C曲线变化最为明显,故在较弱光照强度下,C光合作用强度最大
(5)生物适应环境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气孔;(2)等于;(3)光合;(4)C;(5)自然选择.
20.正确答案:变异、进化、适者生存、选择、自然选择
题目解析:解:(1)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例如狼群中存在着跑得快与跑得慢的变异;每一代都存在变异,没有两个生物个体是完全相同的,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这种特性一般是不定向的,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2)达尔文认为,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狼群中具有跑得快而凶猛的变异的狼能获得食物并生存下去,这是食物和环境对狼的奔跑速度的定向选择的结果.(3)在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狼的进化过程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
21.正确答案:原始单细胞藻类、④、原始的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脊柱、节肢、鸟类、哺乳动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题目解析:解:(1)植物进化的历程为:原始生命产生了叶绿体之后,便进化成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始单细胞藻类,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藓植物和④原始蕨类植物,使原来的不毛之地开始披上了绿装.但是,它们的生殖还都需要有水的环境,后来,一部分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的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由于花粉管的出现它们的生殖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陆地生活.(2)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所占的种类和数量最多;鸟类、哺乳动物的体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属于恒温动物.(3)生物通过对不同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规律.
22.正确答案: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紫外线、A、B、C、D、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题目解析:解:(1)、(2)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3)发生在原始大气中的过程是A,即由无机物形成有几小分子物质.此过程说明原始地球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命体的有机小分子物质.(4)发生在原始海洋中的过程是:B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大分子有机物质、C从有机大分子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D从原始生命进化出单细胞生物都是在原始海洋中.(5)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23.正确答案:甲、森林古猿、直立人、23、自然选择
题目解析:解:(1)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其中南方古猿只能使用天然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可用标枪和长矛进行狩猎、捕鱼.(2)人类的不同种族都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因此,不同种族的人拥有大致相同的基因,其差别是极其微小的,因此他们应属于同一个物种.不同的种族生活环境不同,差别较大;但都是适应环境的,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如生活在非洲的人类,由于高温、太阳光照强烈,形成肤色较深的特点,深色皮肤可以减少紫外线对人类的伤害,因此肤色深,是非洲人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