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设计者: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疏通文意,明白文言文的意思。
3.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4.探寻张岱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
学习重难点:
3、4两点分别为重点和难点。
学习过程:
板块一 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板块目标:
熟练美读课文,大致明白文言文的意思。
1.导入: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听说过西湖的人举手;看到过网上的西湖摄影照片的人举手;亲眼目睹过西湖美景的人举手。好!凡是游过杭州西湖的人都会有一个相同的认识,杭州西湖只有一个,但是游完以后,留在每个人心中的西湖,却有千万个。
课件出示: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看得出,留在白居易心中的西湖就像那个早春一样充满了生机。
课件出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在杨万里笔下,西湖的莲叶是一望无际得碧,荷花是一尘不染得红,所以他劝他的朋友林子方,别那么早地离开西湖。
课件出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苏轼的笔下,西湖的水光是好的,山色是好的,潋滟是好的,空蒙是好的,晴天是好的,雨天——也是好的(生答)。
这就是留在苏轼心中的西湖,跟留在白居易心中的西湖一样吗?(不一样)跟留在杨万里心中的西湖一样吗?(不一样)所以,天下西湖只有这一个,但是留在每个人心中的西湖却有千万个。
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位,看看留在这个绍兴人张岱心中的西湖,又会是怎么样的?
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朗读《湖心亭看雪》。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之后,请大家做一件事,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所有带“一”的句子。
课件出示《湖心亭看雪》全文。
用心地寻找文中所有带“一”的句子,比较多,你可以标序号,画出第一处,标①;画出第二处,标②,这样依次往下标。
好的,如果你足够认真仔细的话,你标出来的带“一”的句子应该不多不少,正好四句。标四句的举手。(全部举手)
课件出示第一句: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读准生僻字:挐、毳。
课件出示第二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理解新词的释义:雾凇沆砀。
点拨:你们在生活当中见过“雾凇沆砀”吗?(没有)请看大屏幕,你现在看到的这个画面,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雾凇沆砀”。(生答)这样的场景,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它也是——“雾凇沆砀”。(生答)
课件出示第三句: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你有没有发现,这短短的一句话当中,前前后后一共出现了四个量词,而且你还会发现,这四个量词跟你平时接触到的不一样,有点怪。
引领学生品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课件出示第四句: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注意停顿: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全部带“一”的句子: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这篇短文当中,所有难读的字、难懂的词,几乎都集中在这四句话当中。所以,当你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四句话,那么,读好全文就不在话下。
生齐读。
四句话,六个“一”,其中五个“一”表示数目一,但是有一个“一”不表示数目,表示整个、全部,谁能迅速地把这个“一”找出来。(“上下一白”的“一”)
好极了!孩子们,最难的句子、最难的字,全部解决了。现在,把这四句话重新放回到课文当中去,第二次自由朗读《湖心亭看雪》,我相信你一定会比第一次读得更好。
生完整朗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指名读,齐读。
板块二 细读课文,探究缘由
板块目标:
赏析西湖的雪后奇景,探寻张岱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
真好!孩子们,《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反反复复地读了很多遍了。我想,课文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大家应该心里有数了。其实,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一件事,这个叫张岱的人去西湖干嘛?(看雪)(板书:看雪)
大家对西湖都多少有点了解,对吧?其实,西湖看雪,可以去的地方很多。比如,这个地方(课件出示图片),哪儿?(孤山)孤山就在西湖的边上,爬上孤山看西湖,可以看到西湖雪的全貌。再比如,这个地方(课件出示图片),哪儿?(苏堤)苏堤横贯整个西湖,所以去苏堤看雪,边走边看,西湖雪的全景尽收眼底。再比如,这个地方(课件出示图片),哪儿?(断桥)有人说,西湖看雪最好的地方,就在断桥。所以“西湖十景”有一景,就叫“断桥残雪”。但是注意哦!这个叫张岱的人,他去孤山看雪了吗?(没有)他去苏堤看雪了吗?(没有)他去断桥看雪了吗?(没有)那他去哪儿看雪?(湖心亭)请你们把“湖心亭”圈出来。(板书:湖心亭)
湖心亭是西湖中央的一个小岛,关于湖心亭,张岱在自己的一部书当中,曾经这样写过。仔细看,看看这是个什么去处?
课件出示:
夜月登此,阒( q ù )寂凄凉......人稀地僻,不可久留。
阒寂:形容寂静无声。 ——张岱《西湖梦寻》
你发现没有?在张岱的笔下,湖心亭是这么个去处。师生合作读这句话。
你对张岱去湖心亭看雪有什么问题?
预设:
既然是很偏僻的没有人烟的地方,他干嘛要去那儿看雪呢?
他说湖心亭不可久留,为什么还要去那儿看雪呢?
主问题:
既然张岱自己都说湖心亭“人稀地僻,不可久留”,那他干嘛还执意要去湖心亭看雪呢?他究竟在享受什么呢?
自学提示:
1.你觉得文中的哪些词句能够解答这个问题?一边找,一边圈画。
2.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在脑海中想象画面。你找出了几条张岱执意要去湖心亭看雪的理由?
合作学习提示:
1.觉得自己已经想明白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整合意见之后,达成共识。(用简短的词语概括理由,写在板贴上)
2.派一名代表上来,跟全班分享你们的发现。
板块三 体味白描,介绍佳作
板块目标:
体味白描手法,介绍张岱的绝世佳作《陶庵梦忆》。
课件出示: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当一切都融为一体,整个世界已然上下一白的时候,你会发现张岱眼前的世界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课件出示: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他眼前的世界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变小了)从哪儿看出来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此时,张岱眼前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仿佛沧海一粟。然而,你们知道吗?他的心,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变大了)变得仿佛跟什么一样大了?(天地)正所谓“天地是我心,我心是天地。”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看这句话,没有多余的修饰和形容,只剩下事物的名称和数量,这种写法就叫做白描。
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平常的西湖风景照,一幅是水墨写意画。
请问,这两幅图片,哪一幅是张岱用白描手法描绘的画面?
老师也用上白描手法,赋诗一首。
一衣一炉一扁舟,
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厢偶遇一樽酒,
一人痴对一湖愁。
介绍张岱的绝世佳作《陶庵梦忆》。
《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选自张岱的随笔集《陶庵梦忆》,这究竟是本什么样的书呢?
课件出示:
《陶庵梦忆》详细描述了明代江浙地区的社会生活,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然而,张岱创作本书时,明朝已经灭亡。书中所描绘的人、事、景、物,是对既往生活的回忆,也是张岱永远无法追回的梦。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