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切实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尊重儿童独特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姑娘“幸福”的死去中体会到,我们如何面对苦难,汲取怎样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3、通过对小女孩的“小”,发觉对应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一个个的“大”,以及内心包蕴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追求的{“大”,从而体会童话永恒的魅力。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2、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配乐朗读,导入新课
1、(配乐朗读)《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师:这是当年九岁的刘芊芊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女孩(板书:女孩。)。加上“小”字再读,带给你怎样的感觉?那么卖火柴的小女孩(课题补充完整),给你怎样的印象呢?打开书浏览全文,谈一谈。
2、阅读同一篇文章,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
二、学习1-4自然段,感受“不幸”
(一)寒冷
1、生齐读第一然段,再品读,感受“寒冷”。
2、指导朗读。
3、这句一句也没有写小女孩,去掉可以吗?
4、师小结:环境描写,很重要,预示着故事的悲惨,小女孩的不幸。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真会阅读。你看,阅读一句话的时候,抓住重点的词语反复咀嚼,不仅读出了词语背后的信息,还读出了词语内在的感受。
(二)穷苦
1、“光着头、赤着脚”说明了小女孩的穷苦;
2、“一向是他妈妈穿的”也说明小女孩非常穷,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双鞋;
3、“她在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个“吓”字看出小女孩当时一定很害怕,所以她拼命地跑,把鞋都跑掉了。
4、“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把句子中的“谁”去掉,看看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去掉“谁”的句子)
“谁”字特别强调没有一个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一个人给过她一个钱。更能看出社会的冷漠,人们的无情。
5、师小结:你看,刚才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抓住一个重点的句子,反复推敲、比较,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都可以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三)饥饿
1、“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寒冷,再加上饥饿,可以说,小女孩整个是“饥寒交迫”。)
朗读(学生在文章中批注:饥寒交迫。)
2、“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与“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说明富人家很有钱,而小女孩却在这个大年夜在街上走着,冷着、饿着,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更让我感觉到小女孩的可怜和不幸。
(四)孤独
1、“她找了房子的一角坐下,蜷着腿,缩成一团,可她觉得更冷了。”
2、“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她爸爸又会打她。”
3、“用草和破布堵住,可是风还是能灌进来。”这里“灌”可以感受到风的威力,因为我们平常说风刮进来、吹进来。说“灌”,那是说风像水一样倒进来,可以想象她家该怎样的冷!
4、师小结:如果说读到自然环境的寒冷,社会环境的冷漠,我们还读到了家庭环境的冷淡。可以说,整个世界对于小女孩来说,是冷酷的。看,茫茫黑夜,小女孩只好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高大的墙角边,想象小女孩什么心情,为这幅画像题词吧。(心灰意冷、孤独无助。)
(五)痛苦
1、教师引读描写小女孩不幸的句子,把这些散乱四处的句子归纳一起,整体阅读,这寒冷,这饥饿,这这孤独,可以想象小女孩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情感?
(痛苦!)
2、师:火柴还是熄灭了。随火柴一起熄灭的还有——
生:小女孩的生命。
(出示“她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这句话,句子的空白处让学生加标点。)
师:如果请你为小女孩的死加上你心中的标点,你会怎么加?
(逗号、句号、叹号、省略号都可以加。)
师:看来,批注的时候,不仅是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都会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理解,这就创造了教材。因你们的创造,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美丽的天使死去,嘴角还挂着微笑。原来,弱小生命定格于狂欢的圣诞夜,定格于绝望的呼喊,定格于令人心碎的死亡的微笑!
三、梳理“不幸”,激发同情之心
1、故事结束了,回过头来再梳理阅读的内容。再看课题。我们发现,在这矮小、瘦小、弱小的女孩的生命里,对应着我们读到的,却是那些看得见的“大”——
(那双可以用来做摇篮的大鞋、那两辆冲过来的大马车、那些不肯买火柴的大人、还有那堵高大的墙。)
师:这都代表着小女孩所生活的是一个强大的冷酷的世界。透过这个强大的世界,我们还读到了那些看不见的大——
(不尽的寒冷,无边的饥饿,难掩的孤独和无限的痛苦。)
2、师小结:我们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才读到了这么多感受。因为你们内心有着对文字的敏感,以及在阅读文字后面,你们那颗富于同情、怜悯的心。
第二学时
一、品读课文5-10自然段,感受“幸福”
(一)出示最后两段句子“第二天清晨……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两段。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小女孩是那么不幸,可怜。课文中为什么又说她是幸福的呢?让我们再去品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小女孩曾经拥有怎样的幸福?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与同桌交流一下。
(二)生自读,批注,交流。
小女孩在火柴的亮光里看到了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通过朗读感受小女孩获得温暖、食物、快乐和亲人的疼爱的幸福。
(三)重点交流看到奶奶部分:
1、小女孩不仅要获得这些物质上的满足,她还要追求更大的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她第四次、第五次点燃火柴就看到了奶奶。(出示句子,生读)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这一次小女孩看到了慈爱的奶奶。
2、有了温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就不再孤独,她多么高兴啊,可以想象当她见到奶奶的时候,该怎么呼喊——
(兴奋地呼喊。)
师:小女孩得到了温暖,不再寒冷,该怎样的呼喊?(指导朗读。)
3、现在,小女孩好不容易见到了疼爱她的奶奶,难道她仅仅说了这几句话吗?除了说这些,她可能还有更多的话儿想讲给奶奶听,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4、“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有感情朗读)
二、梳理“幸福”
1、故事又结束了。现在再回顾一下课文,然后回过头来再看题目中的“小”。通过朗读讨论,原来小中还包蕴着这些我们读到的,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得见的“大”(出示刚才学生朗读过的那五次“幻想”的内容)—
师:瞧,透过这些看得见的“大”的阅读中,批注出了这么多看不见的“大”——
(无限的温暖,无比的满足,永久的安宁,永远的慈爱和永恒的快乐。)
2、你们再来对比课文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你发现了什么?(对照黑板两节课批注的词语。)
(残酷的现实生活与小女孩的美好的梦想是完全相对的。越是因为寒冷,她就越是渴望温暖;越是饥饿,她就越是渴望获得温饱,得到满足;越是孤独,她就越是渴望获得快乐和亲人的疼爱……)
师:原来小女孩不仅从物质上追求,更是从精神上追求——
3、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中,进行角色转换。只改名称,假如把小女孩换成你,试想:(屏幕出示,上节课梳理女孩不幸的语句)你的心情又会怎么样?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
(引导学生感受小女孩的忍耐,让那些冷漠者无地自容。)
4、师小结:这含在字里行间的是一个“忍”啊。苦难把女孩放到尘埃里,却开出了幸福的花儿。原来,心怀渴望并不难,而在苦难中拥有一颗隐忍之心,才是这小小的女孩获得幸福的真正原因啊。
你们读到了这么丰富的内涵,这份收获归功于谁?
(安徒生创作的这篇《卖火柴的小女孩》。)
5、是啊,故事不再凄惨,而是一种凄美在心头。于是,我们发现,面对现实的世界,我们可以去创造一个我们心中向往的美好世界。这正是童话故事的永恒魅力,安徒生的博大也在这里。童话读完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天使飞走了。剩下我们,该怎么办?
师小结:你们已经学到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力量,并引起我们对生命的珍爱与警觉,相信你们越来越高尚起来,越来越走向高贵。
三、拓展阅读
安徒生这位童话大师,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展示)课下请同学们阅读,相信你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