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一课一练新人教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一课一练新人教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8 12:30:02

文档简介

4 灯 笼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________(纯净 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jiāo(  )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______(吠 叫)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mù(  ),是一辈子________(渴慕 思慕)着的。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争讼(  )    斡旋(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荒jiāo(  )    静mù(  )
(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领域  怅惘  神龛  人情世故
B.锵然  褪色  燎原  熙熙然
C.磷火  春霄  掌故  暖融融
D.皎洁  辉煌  点缀  马前卒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轩是个优秀的演员,他把《妖猫传》中白居易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惟妙惟肖。
B.讲和谈判因意见分歧危如累卵,而会长从中斡旋方转危为安。
C.针对那样的做法,我们曾经对他做过多次劝告,但是他依旧恍然大悟,结果落得如此下场。
D.生活中的他是一个拘谨的人,周围的人都非常喜欢他这种外向的性格。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著名作家吴伯箫的籍贯是山东莱芜人,他的散文大多以小见大,善于从平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
B.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众代表积极讨论并认真听取了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C.通过《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播出,让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
D.莲花台风景区成为我省继崆峒山、麦积山、敦煌鸣沙山风景区后第四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5.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整体感知
6.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开头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花 灯
萧 乾
①节日往往最能集中地表现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欢乐。西方的圣诞、复活、感恩等节日,大多带有宗教色彩,有的也留着历史的遗迹。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的小树。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祥的圣诞老人送的什么礼物。圣诞凌晨,孩子们还可以到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前额还给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五毒。纽扣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有桑葚,有老虎什么的,都是用碎布缝的。当时还不知道那个节日同古代诗人屈原的关系。多么雅的一个节日呀!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九月登高吃花糕。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②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停业)一月。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
③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
④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园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或《红楼梦》。有些戏人儿还会耍刀耍枪。我小时最喜欢看的是走马灯。蜡烛一点,秫秸插的中轴就能转起来。守在灯旁的一个洞口往里望,它就像座旋转舞台:一下子是孙猴,转眼又出来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后面。至今我还记得一盏走马灯里出现的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头顶蜡扦,旁边站着个梳了髽髻的小脚女人,手举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头上打去。
⑤灯,是店铺最有吸引力的广告。所以一到灯节,哪里铺子多,哪里的花灯就更热闹。
⑥60年代初的一次春节,厂甸又开市了。而且正月十五,北海还举行了花灯晚会。当时我一边儿逛灯会一边儿就想:是呀,过去那些乌七八糟的要去掉,可像这样季节性的游乐恢复起来,岂不大可丰富一下市民的生活。
8.第①段中为什么说端午节是“雅”的节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②段画线句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情况,为什么要先写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春节期间,小龙的奶奶要求他年夜饭一定要吃韭菜,大年初一要早起、不能说晦气的话……他很烦,向好友抱怨奶奶的迂腐。如果你是小龙的好友,你会怎么劝说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1.(1)sòng wò (2)郊 穆 (3)纯洁 吠 思慕
2.[解析] C “春霄”应为“春宵”。
3.[解析] B A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这里是表现“内心世界”,不符合语境。C项,“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褒义词。“多次劝告”他不听,“结果落得如此下场”,可见是贬斥、否定了他的做法,应改为“执迷不悟”。D项,“拘谨”指(言语、行动)过分谨慎;拘束。与后文“他这种外向的性格”矛盾。
4.[解析] D A项,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籍贯”而宾语却是“人”,主宾搭配不当;B项,应该先“认真听取”再“积极讨论”,语序不当;C项,滥用“通过”这一介词,导致后面的句子缺少主语。
5.吴伯箫 散文 教育
6.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7.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8.端午节和诗人屈原有关。
9.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0.通过对比,突出我国春节的热闹气氛和民族特色。
11.内容上点明主题,希望丰富市民的生活;结构上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12.示例:小龙,奶奶这么要求是出于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大过年的,大家都想图个吉祥不是?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她,让老人家开开心心的,也是咱们晚辈应该做的啊!

1
1 社 戏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弄潮(cháo) 不惮(dàn)  潺潺(chán)
B.归省(shěng) 撺掇(cuān) 行辈(háng)
C.凫水(fú) 楫子(jí) 旺相(xiāng)
D.棹船(diào) 家眷(juàn) 纠葛(gē)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查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B.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
C.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D.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搏的人正打仗。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年纪都相仿,________论起行辈来,________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________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________我们是朋友,________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________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  却  由于  因为  如果  而
B.但  却  因为  然而  即使  而
C.但  却  由于  然而  即使  可
D.可  但  因为  由于  因此  而
4.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B.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C.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D.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5.下面这段文字中的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民俗是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渐发生的。②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③通过学习本单元的《社戏》等文章,使我们了解了祖国丰富的民俗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6.选文中,“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三句分别表现了“我”去看戏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7.选文从感官角度进行了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例表现不同感受的语句。
(1)视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嗅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触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听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为选文拟写一个四字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选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物,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作。
B.描写了秀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用美的景色来陪衬船行得快,表现了农家子弟划船技术的高超。
D.写航船的速度以及“我”在看社戏前急切的心情,表现了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社 戏(前文)
鲁 迅
①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②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③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得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④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地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⑤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⑥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①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②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③!”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⑦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⑧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⑨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⑩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注] ①谭叫天(1847—1917):即谭鑫培,又称小叫天,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生戏。②目连:释迦牟尼的弟子。据《盂兰盆经》说,目连的母亲因生前违犯佛教戒律,堕入地狱,他曾入地狱救母。《目连救母》一剧,旧时在民间很流行。③龚云甫(1862—1932):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旦戏。
10.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有同学觉得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太啰唆,把这句进行了修改,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3分)
改后:“于是看各种角色唱、打,从九点多到十二点,——然而叫天还没有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比选文及课文,同样是看戏,作者抒发了怎样不同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e时代的今天,艺术形式日渐多元化,人们的文化需求得到了空前的满足,而保存着最古老元素的传统戏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代之而起的是“流行”,甚至出现了“我不追流行,让流行追我”的口号。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话题:中国传统戏曲,到底是去,还是留?实验中学八年级(1)班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正方的辩题是“中国传统戏曲更有生命力”,反方辩题是“流行音乐更有生命力”。假如你是正方一辩,请你作申论陈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社戏》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突出了船行的速度之快。请你也运用这种写法,写一个体现天气寒冷的片段。(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1.[解析] A B项,“省”应读“xǐnɡ”;C项,“相”应读“xiànɡ”;D项,“棹”应读“zhào”,“葛”应读“ɡé”。
2.[解析] C A项,“查”应为“察”;B项,“蓬”应为“篷”;D项,“搏”应为“膊”。
3.B
4.[解析] C “似乎听到歌吹”是一种心理感受,不是比喻。
5.①句:将“发生”改为“形成(产生)”。②句:删去“之一”。③句:删去“通过”或“使”。
6.迫不及待 兴奋 喜悦
7.(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2)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3)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4)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8.示例:夏夜行船
9.D
10.“我”在最近二十年中两次看中国戏的不愉快的经历。
11.运用动作描写,“挨”“看”“挤”三个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看戏的人非常多,“我”找座位非常难,更能反衬出“我”看到中间有空座却不让人坐时,内心的愤懑不平。
12.[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先表态,然后找出两个句子的区别,最后分析修改后的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与原来的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的差别,最后得出结论。
[答案] 原文好。原文作者分别写看小旦、花旦、老生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时间的推移上,作者写“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这样写更能表现出当时“我”觉得时间过得慢,内心无聊,以及等叫天出来表演的焦灼。原文中的“竟”字表现了“我”等了如此之久叫天依然没出来的失望、吃惊。改后的句子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13.[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从选文中剧场里喧闹嘈杂,拥挤不堪;名角摆架子,久盼不出,令人失望;胖绅士目中无人,俗不可耐,吁吁喘气,使“我”苦不堪言等,可以看出“我”的厌恶、不满。从课文中对美景的描写及小伙伴、村民们热情友好、善良纯朴等特征的描写,可以看出“我”对这些的赞美、热爱、向往,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答案] 选文通过写城市剧场里喧闹嘈杂,拥挤不堪;名角摆架子,久盼不出,令人失望;胖绅士目中无人,俗不可耐,吁吁喘气,使“我”苦不堪言,表达了“我”对都市戏园情景气氛及人际关系的厌恶和不满。课文写“我”在平桥村受优待,掘蚯蚓钓河虾,看社戏,偷罗汉豆等,使“我”无比欢快,心旷神怡,表达了“我”对热情友好、淳朴温厚、正直无私、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赞美和向往,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14.示例:中国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舞台艺术,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走过了漫长的坎坷不平的道路,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延续到现在,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当今中外戏剧文化的撞击与交流中,中国戏曲不仅展示出中华民族戏剧的浓厚传统,而且对世界未来戏剧艺术的发展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我方认为中国传统戏曲更有生命力。
15.示例:北风像发了疯的野牛似的四处乱撞,针一般地刺着路上寥寥可数的行人的肌肤。行人们万般无奈,只得将冬衣裹得严严实实,把手揣在衣兜里,缩着脖子,疾步前行。可冷酷的风婆婆似乎仍旧不肯善罢甘休,她决定将冬的冷峻演绎到极致。于是,她继续怒号着。看吧,小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青草早已沉沉酣睡。枝头的歌唱家鸟儿们好像也受不了冬的寒冷,不再放声高歌,更不再盘旋舞蹈了。“冰冷”已不足以形容这样的天气,强大的冬日使者把窗外的世界活活变成了一个“大冰窖”。

1
2 回延安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糜子(méi)  贮藏(zhù)  白羊肚手巾(dù)
B.脑畔(pàn) 慰藉(jiè) 柳林铺(pū)
C.哺育(fǔ) 外溢(yì) 一气呵成(hē)
D.惬意(qiè) 差使(chāi) 米酒油馍(mó)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廷河还要在前头!
B.……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D.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框里转。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
(3)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
(4)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巡演活动拉开序幕,贵州__________的山水风光,__________的特色风物,__________的民族风情从一个个精彩节目中完美展现,现场笑意满满、掌声阵阵。
①醇厚浓郁  ②多彩和谐  ③旖旎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5.填空。
(1)贺敬之,当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新歌剧《__________》曾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回延安》第五节中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节中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阅读诗歌一、二节,回答问题。
6.赏析诗歌第一节中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临近延安时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亲山亲水有亲人”一句连用三个“亲”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怎样理解“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这一比喻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延安,我把你追寻
祁念曾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阳光。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10.“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这几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首诗的题目是“延安,我把你追寻”,通读全诗后,你认为诗人追寻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仿照“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阳光”,写两个句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桂林山水歌(节选)
贺敬之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呵!是梦境呵,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

心是醉呵,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招手相问老人山,
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
室珠久等叩门声……

鸡笼山一唱屏风开,
绿水白帆红旗来!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
请看穿山明镜里——

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13.“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诗人写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关山、马鞍、沙盘的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首诗主要赞美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综合性学习。
(1)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由于春节历史悠久,加上中国幅员辽阔,故在各地产生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请简要介绍一个你家乡的春节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过年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小德一家就选择了去旅游。在某个以“三国演义”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小德看到了景点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刘为兄,张为弟,兄弟间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吴是仇,魏是恨,仇恨中有仁有义,单刀独辅汉江山。请说出该对联重点写的人物是谁,并概括对联中一个与这个人物相关的故事。
人物:____________
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从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话描写中秋节或春节的情境。(80字左右)
A组:热闹 洋溢 张灯结彩 欢声笑语 齐心协力 兴高采烈
B组:一边……一边…… 不仅……而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1.[解析] D A项,“肚”应读“dǔ”;B项,“铺”应读“pù”;C项,“哺”应读“bǔ”。
2.[解析] B A项,“廷”应为“延”;C项,“窖”应为“窑”;D项,“框”应为“眶”。
3.(1)夸张 (2)拟人 (3)比喻 (4)排比、拟人
4.[解析] D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解答这类题,要结合横线前后内容来选填合适的语句。先认真阅读语段,把握句子间的内在联系,找出答题提示,然后解答。“旖旎”的意思是柔和美好,多用来描写景物。由此排除A、C两项。“醇厚浓郁”,“醇厚”指(气味、滋味等)纯正浓厚;“浓郁”指香气、色彩、气氛等浓厚。可以与“特色风物”搭配。可排除B项。
5.(1)诗人 剧作家 白毛女 并没有冬天 朝阳花开
(2)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3)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6.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有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激动。“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表达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7.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8.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感情。
9.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这一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延安人民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10.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使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之情更突出、更强烈。
11.[解析] 回答此题,需要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象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象征军民一体、党群一家的团结精神;“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象征顶天立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最后一小节,提取关键词,即追寻信念、理想、温暖、光明。
[答案] 诗人追寻的是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军民一体、党群一家的团结精神,是顶天立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信念、理想、温暖、光明。
12.示例:像五彩缤纷的太阳花,/在追寻火热的太阳;/像衔着橄榄枝的白鸽,/在追寻和平和阳光。
1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鲜明地突出了“甲天下”的桂林青山秀颀、娇美的姿态,读来令人心驰神往。
14.通过写这些具体的景物,再现当年的战斗生活,回忆当年对桂林山水的心驰神往,随即发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感慨。
15.赞美了桂林山水的秀美。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16.(1)略。
(2)人物:关羽 故事示例:桃园结义、单刀赴会。
(3)示例: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除夕之夜,我们一家人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品尝各种美味食品,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1
3 安塞腰鼓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塞(sài)  晦暗(huì)  冗杂(rǒng)  羁绊(jī)
B.烧灼(shuó) 闭塞(sè) 磅礴(páng) 亢奋(kàng)
C.戛然(jiá) 恬静(tián) 骤雨(zhòu) 沉稳(wěn)
D.思绪(xù) 震撼(hàn) 淋漓(lí) 飞溅(ji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狂舞 沉稳 戛然而止  B.羁绊 辐射 惊心动魄
C.震撼 躁热 元气淋漓 D.磅礴 渺远 大彻大悟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是急促的鼓点;____________,是飞扬的流苏;____________,是蹦跳的脚步;____________,是闪射的瞳仁;____________,是强健的风姿。
4.根据下面的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奔跑吧,兄弟》综艺节目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造成的。
B.读书切忌不能偷懒,只有勤奋好学,脚踏实地,才能获取知识。
C.经探索发现,火星上不仅有四季、大气和重力,还有水、冰、河道的痕迹。
D.这次大赛掀起了我校同学们书写汉字,激发了他们对汉字、书法等传统文化的兴趣。
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这两年,民谣歌曲走进大众视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首民谣歌曲走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靠的是口语化的故事,靠的是浅吟低唱的曲调,靠的是简谱的风格。归根结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些或诗意或质朴的歌曲,是当下年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情感的真实流露。

◆整体感知
7.“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通读全文,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腰鼓表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运用了以静衬动的写法,请你就“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这句话分析其具体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家乡的渔鼓
李海流
①我出生在微山湖畔的一个小村庄,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除了几本翻得破破烂烂的小人书,能滋养我干涸而荒芜心灵的就是乡村渔鼓了。相传渔鼓始自唐代道教的一种劝善方式,后来演变成历史小说、神话典故的传播载体传入民间。渔鼓这种器乐是用三尺左右的圆竹筒,外敷油漆,一端用猪或羊的护心皮或鱼皮绷蒙做成的。演奏时左臂斜抱鼓,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叩击,发出“嗡铿”之声。左手持简板,鼓与板相互交叉或同时击敲,以配合说唱。一面渔鼓、一副简板,再加上伶牙俐齿,乡村的渔鼓艺人行走天下,云游四方。
②童年的印象里,到村子里唱渔鼓的艺人很多,隔三岔五地来一个,大都以乞讨为生,渔鼓仿佛是为募捐化缘量身定做的工具。
③三十年前,微山湖区运河两岸的渔民逢年过节、生辰喜庆、婚丧嫁娶,渔鼓助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红白喜事,乡下人讲究个排场,图个热闹,请来一班渔鼓艺人,常常是唱到大天亮,一个人唱累了下去休息,另一个人接着上场,轮番登台演唱,吸引四面八方的村民都来看热闹。尤其是我们这些上小学的孩子,每每周围十里八村有唱渔鼓的,总是追着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那时,演唱渔鼓的舞台也不尽相同,逢年过节大的喜庆活动,往往在村中学校的操场上搭个舞台,那是一种正规的场所,听渔鼓的人来自四邻八乡,场面比较隆重。其他情况下大多因地制宜。
④人们多称渔鼓艺人为“先生”,因他们要穿长袍马褂。演出之前,“先生”敲响渔鼓,等听众来得差不多了,然后开书。说唱时,坐唱为主,兼有站立和走动。说、唱结合,讲究“赶板垛字”,叙述故事时则强调情、气、神的表现。唱渔鼓的师傅不仅会演唱,而且会说故事、会表演,技艺高超的还精通口技。说唱时,可根据不同情节或情绪的变化,产生快慢不同的节奏。鼓与板相配合,板以重拍为主,通常以五鼓三板进行伴奏。印象中的唱渔鼓类似于说书,但不同的是要以渔鼓来伴奏。渔鼓的故事丰富多彩,有缠绵缱绻的男女恋情,有闻所未闻的历史掌故,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传说,但更多的还是风云际会的英雄传奇,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杨家将》《岳飞传》之类,内容绝对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⑤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现在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都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然而,我对那如泣如诉、如诗如歌的乡村渔鼓,却有着独特的感情。我爱声声渔鼓,它像家乡的大运河一样在我心中长流不断,充满了浓浓的乡情风韵;犹如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在我耳畔久久回响。“咚咚咚——”暮霭中,童年的渔鼓声又有节奏地响了起来。我合上眼睑,倾听这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声声渔鼓,伴着低沉苍老的唱词,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
(选自《每日新报》)
10.本文形散神聚,一线穿珠。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将渔鼓艺人募捐化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鼓艺人说唱故事等童年往事“一线穿珠”,字里行间洋溢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6分)
11.下面不属于家乡的渔鼓艺人共同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靠着一面渔鼓、一副简板,再加上伶牙俐齿,云游四方。
B.常到村中募捐化缘,说唱的故事丰富多彩。
C.不仅会演唱,而且会说故事、会表演。
D.都精通口技,并以渔鼓来伴奏。
1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题目是“家乡的渔鼓”,第③段却写了“村民和孩子”的表现,这是否离题?请谈谈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在结尾写道:“我合上眼睑,倾听这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声声渔鼓,伴着低沉苍老的唱词,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请联系全文,谈谈如何理解“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奔放热烈。请你结合自己家乡的特点,仿照文章的写法,描写一下家乡的戏剧给人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1.[解析] B “灼”应读“zhuó”。
2.[解析] C “躁热”应为“燥热”。
3.骤雨一样 旋风一样 乱蛙一样 火花一样 斗虎一样
4.示例:这腰鼓,使迷茫的前路立即变得清晰了,使灰暗的天空立即变得清澈了,使落寞的心情立即变得兴奋了。
5.[解析] C A项,句式杂糅,删去“造成的”;B项,语意重复,删去“切忌”或“不能”;D项,缺少宾语,应在“书写汉字”后面加上“的热潮”。
6.民谣歌曲走红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真实
7.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且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安塞腰鼓”的雄壮美。
8.示例:这是一场热情、奔放、雄壮、热闹,有激情,有活力,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
9.腰鼓声“戛然而止”后的寂静,与腰鼓声中那充满生命力的喧腾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从人们的内心感受的角度进一步表现出了安塞腰鼓的神韵。
10.渔鼓(家乡的渔鼓) 红白喜事请渔鼓艺人助兴 对家乡渔鼓的喜爱和怀念
11.[解析] D 原文的表述是“技艺高超的还精通口技”。
1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声声渔鼓比喻为“家乡的大运河”和“天籁之音”,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渔鼓的无比喜爱与怀念之情。
13.不离题。写四邻八乡的村民和孩子来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侧面烘托了家乡渔鼓的巨大魅力,它滋养了家乡人干涸而荒芜的心灵。
14.“亲切”是因为家乡的渔鼓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滋养了“我”干涸而荒芜的心灵;“遥远”是因为“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渔鼓的声音只能在记忆中回响。
15.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