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猜成语
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你们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吗?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师生共商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及作品简介,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一、走进作者—— 了解作品
41岁那年,适逢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夹带
相迎,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
家,从此过上了隐居生活。直到晚年,不改初衷。
最后在贫困中交迫中死去,享年61岁。
陶渊明喜爱农村的田园躬耕生活,归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作文,描绘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所做诗文,大多描写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素自然。以《归田园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归去来兮辞》等为代表作。今存《陶渊明集》。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去来兮辞(并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3,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
通过记事、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的分类:
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
的文体。
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
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古代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
的文体。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写作背景:
二、听读录音——放飞想象的翅膀
1.晋太元中( ) 2.缘溪行( )
3.便舍船( ) 4.豁然开朗( )
5.屋舍俨然( )
6.阡陌( ) 7.黄发垂髫( )
8.便要还家( )
9.遂与外人间隔( )
10.此中人语云( )
11.不足为外人道( )
12.及郡下,诣太守( )
13.刘子骥( )
jìn
yuán
shě
huò
shè yǎn
qiān mò
tiáo
yāo huán
suì jiàn
wèi
jùn yì
yù
jì
晋太元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
(以)
作为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沿着、顺着
偏义复词,仅指远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别的树
溪水的两岸
shù
繁多的样子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浓。
芳香的草
落花
动词,捕鱼
这片
形容词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又,继续
指见到的景象。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前行,忘了路程的
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
,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
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
向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仅仅,只
好像
见不真切
舍弃,抛开,这里是“离开”
就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错相通
整齐的样子
开阔的样子
用在名词后,是“这一类”“等等”的意思。
田间小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全、都
耕种劳作的人
来来往往的人
桃花源外的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
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词,指桃花源中的问话人
详细
处所、地方
快乐的样子
都,一起
指小孩
指老人
(村中人)
于是,就。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
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
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
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
亮。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
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田
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
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
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
打听,探问
全,都
准备
同“邀”邀请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
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同乡,相邻
妻子和儿女
带领
动乱
逝去的祖先
说
于是,就
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问 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中人)
(渔人)
(他们)
(之)
惊叹。“惋”是惊的意思。
所知道的事
同“俱”详尽
给
wèi
更不必说
竟,竟然
朝代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全,都
(渔人)
他们的
邀请
又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
对,向
值得
说
告诉
离开
告辞,告别
停留,这里是居住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
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人们就把
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位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
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
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
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他们详细地
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
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
逗留了几天,告辞回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儿
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面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用符号做标记,动词
原来的,以前的
沿着,顺着
他的
副词,已经,以后
(渔人)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路。
找到
他,指渔人
跟随
立即,马上
像这样
拜见
到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 他的船,就沿着先前
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
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报。太
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以前所做
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
的路了。
渡口
不久
打算
高兴的样子
指渔人去过桃花源这件事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
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
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
的人了。
五、感知探究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文章结构:
为什么
寻不到?
发现桃花林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2.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节):
第二部分(第2~3节):
第三部分(第4~5节):
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和沿途所见绮丽的景色。
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
图景和社会风尚。
渔人离开桃源以及探
访桃源未果。
1、找出反映渔人
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品读课文
缘溪行
逢桃林
穷其林
得一山
从口入
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3、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7.?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
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
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
“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
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答案应是两方面:
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充满了种种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
实质上,作者是暗示: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
相对照的。——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
怎样评价?
《桃花源记》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发现
桃花林:
进入
桃花源:
离开
桃花源: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所见
所闻
所历
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
环境良好
与世隔绝
民风淳朴
似有若无
所感
和平安宁 安居乐业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想一想
写法借鉴
1、以虚讽实:虚构“世外桃源”以寄托政治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2、虚实结合:真实的人物(刘子骥)和虚构的故事,准确的朝代、年代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地点,使得本文的情节亦真亦幻、若虚若实、扑朔迷离、奇趣无穷
3、语言生动简洁又含蓄隽永,看似轻描淡写,却使人物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4、详略得当
一、填空:
《桃花源记》选自 ,作者是 , 时
著名诗人。
课文以 为线索,写渔人 、
、 、 桃花源的情形。
二、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成分。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
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A、渔人 B、桃花源人
《陶渊明集》
东晋
陶渊明
发现
访问
离开
寻找
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A
A
A
A
A
A
B
B
B
美丽的桃花源至今流传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得、 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出自本文的成语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找出本文当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成语,并理解其意思。
世外桃源
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
生活安逸的地方。
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
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1.形容环境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2.形容心胸突然转为开阔或情况、表情等
一下子转为明朗;
3.比喻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豁然开朗
文言知识
通假字
便要还家 ( 要,通邀,邀请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通俱,全部,详尽。)
词类活用:
复前行,
欲穷其林。
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
词句难点
一个意动用法:
两个借代:
同义词:
咸=悉=皆=并
异:
对……感到诧异。
黄发垂髫
老人
小孩
沿着:缘溪行/便扶向路
都:悉如其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咸来问讯/皆叹惋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
今义,
古义,
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
古今异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今义,
古义,
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为交错相通;
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毫无出路的境地。
古义,
今义,
鲜美:
得:
不足:
如此:
古义,
味好,香浓
此处义为“看到”,
用为助词
不值得;
不满不充分
像这样;
这样
色彩鲜艳美丽;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其:他的,代渔人的)
(其:这、那)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全部)
(并:一起,一同)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给)
①忘路之远近
②渔人甚异之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的,助词)
(它,代词,所看到的景象)
(代词,这件事)
重点句: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重点句: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面的人说啊!
重点句:
7、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8、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这个渔人一一地为他们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