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 8课
时间的脚印
一、初读
1.时间的脚印是什么?
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岩石
2.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1—5)讲述了大自然和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
第二段:(6—30)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段:(31—32)我们要读懂大自然留下的记录,造福人类。
二、研读
(一)阅读6—30自然段,分析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
岩石怎样记录时间
6.总领下文
7.总说岩石重新形成的过程
8.过渡,总起下文岩石是如何被毁坏的。
9.岩石毁坏的现象。
10.总说岩石毁坏的原因
11.12.空气和水的作用
13.雨水的作用
14.15.生物的作用
16—22. 岩石重新形成的过程
毁坏
重塑
记录
23. 总说岩石的痕迹
16—19.原因
20—22.结果
24.25.记录地壳的活动
26.记录地球的变化
27—29记录历史发展过程
30.记录转瞬即逝的活动
总说
总
分
逻辑顺序
(二)文章中有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找出来,并说说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点拔:结合课后阅读提示进行思考。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用:设问,提示、引出下文。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作用:过渡句,总起下文“海枯石烂”的具体现象及原因
3.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提示水和空气的破坏力,引出下文12段的具体破坏过程。
4.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形成了岩石。
作用:总结上文。
5.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作用:总起、提示下文岩石保存历史痕迹的内容。
6.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7.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
三、品读
文章中大量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试找一找,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比喻:
1.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叠在一起。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岩石的生成形态比作平卧着的书页,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岩石生成的形态和过程。
……
拟人:
1.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石块和沙砾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破碎后的沙石因为各种外力因素移动到别的地方去。
……
排比:
1.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烧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岩石所经受的各种外力因素一一列举,鲜明生动地写出了大自然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
四、延读
宜宾兴文石海有“天下奇观”之美誉,课外搜集资料,研究一下它的形成,写成一篇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