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三下有趣的乘法计算首同末合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数学三下有趣的乘法计算首同末合十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3-07 16:2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设计
黔西县第三小学 何彬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教材 18、19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课, 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 进一步
探究一些特殊的两位数乘法的特征。教材通过学生让学生计算 24×11、53×11、
62×1 1,从而发现两位数乘 1 1的积和乘数之间的联系。 通过让学生计算 22×28、
53×1 1、62×1 1,发现“十位相同,个位相加得十”的积和乘数个位和十位之间
的联系。使学生在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 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和挑战性,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特殊的两位数计算规律的过程, 能应用发现的规律进行
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数学思考】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探索和发现规律的
一般方法和基本过程,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问题解决】
会将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平时的计算中,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 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
战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探索和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过程,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相关规律。
难点:理解数据特征,归纳出相应的规律,应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起悬念
1 .教师出示:□□× 1 1 = ,让学生确定另一个因数,成为一道两位
数与1 1相乘的算式,教师和学生比赛,看谁能先说出这道乘法算式的积。在这
一过程中,老师快速算出结果,让学生感到惊奇,质疑结果是否正确。
2.学生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结果。
3.学生产生疑惑: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
启发学生,一个两位数和 1 1相乘的得数存在一种有趣的规律,你能通过计
算和比较发现这一规律吗?(板书:两位数乘 11)
设计意图:教师迅速的算出结果, 给学生设置悬念,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
究的欲望,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题目,学生计算。
18×11 = 23×11 = 23×11 =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道式子的计算过程,然后提问:
(1)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有什么联系?
(2)两位数乘11,你发现什么规律?
2.小组讨论后汇报,尽量让学生说,然后相互间进行补充。
师引导归纳结论:积的百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
数字相同,积的十位上的数字是第一个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的和。
幻灯片出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3.深化学习,巩固提高。
(1)及时反馈。(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3×11= 32×11= 52×11= 64×11=
A、让学生通过计算,产生质疑:
在64×11这个式子中, 6+4=10,应该怎么办?
B、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交流心得体会。
C、得出结论:满十进一。
幻灯片出示:十位满十,百位加一
(2)继续练习,巩固所学,发现问题
37×11= 83×11= 58×11=
22×28= 35×35= 56×54=
在学生计算片刻后,提问:计算过程中,哪些题能快速算出结果,哪些题需
要用竖式进行计算?
问题出现:32×28和35×35、56×54的因数变化了,像这样的乘法算式能
不能有特殊的办法算出乘积呢?
4.引导学生找出这三个式子的特点:
(1)这三个式子的两个乘数十位有什么特点?
(2)这三个式子的个位上的数又有什么特点呢?
5.师生共同小结:这三个式子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两个乘数个位上的
数相加都等于 10。我们把这样的式子称为: “首同末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板书)
6.巩固数据特征:你能写出几道这样的乘法算式吗?
指名汇报,判断写出的算式是否具有“首同末合十”的特征。
7.引导学生探索“首同末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1)教师板演三道算式并写出得数。
22 × 28 = □1 6
35 × 35 = □□2 5
56 × 54 = □□2 4
(2)观察比较乘积和乘数之间的关系。
(3)猜想“同头尾和十”的计算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情况启发:每题积的末尾两位各是多少?积的末两位各是由哪两
个数相乘得到的?每题末两位前面的数各是多少?它们又可以看作哪两个数的
乘积?
(4)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小结:对于“首同末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
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乘比它大一的数或等于十位
上的数相乘再加十位上的数。
8.计算验证。先直接算出刚才同学回答的具有“首同末合十”特征算式的结
果,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如果学生出的题没有个位是 1和9的,师出一个题给学生思考。 如:61×69
的个位上1×9等于9,结果是不是 429呢?
讨论后得出结论:虽然 1×9的得数是一位数,但我们之前总结的是个位乘
个位得积的末两位,所以末两位应该是 09。 61×69=4209.
幻灯片出示:末两位 个乘个 前面数 十乘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题目,通过比较,找出题目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
生说出规律,总结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
的动机和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和尝试的机会,
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三、巩固应用
下面这几题符合刚才发现的哪种规律,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并比较每
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 × 26 = 44 × 46 = 74 × 76 =
25 × 25 = 45 × 45 = 75 × 75 =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和比较,明确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发现规律。师
放手,尽量让学生说。
设计意图:并通过让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进行计算, 使学生感受规律对计算的
作用。进一步积累探索规律的学习经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总结提升
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 说说你的体会。
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知识, 加深记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探索性学习
的特点,体验探索性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板书设计:
有趣的乘法计算
两位数乘1 1:24×1 1 =264 两边一拉,中间相加
64×1 1 =704 十位满十,百位加一
首同末合十: 22×28=61 6 61×69=4209
末两位 个乘个 前面数 十乘哥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之后的 “探究规律” 教学内容(教
材18、 19页),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教
学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两位数乘 11的计算规律,以及“首头末
合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 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出题然后和我计算比赛
的方式引入教学, 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
通过竖式计算出乘积, 观察积和乘数之间的联系,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 进
而猜想规律;然后再出十位满十的题给学生做, 让学生明确两头一拉, 中间相加
的时候还要注意满十进一, 在此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 过程,
了解观察、比较是发现乘法中这一规律的重要方法。在初步获得规律的基础上,
让学生尝试运用规律写出得数,并笔算验证,以确认规律。教学“首头末合十”
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规律的探究,其思路和前面的差不多。都是以学生为中心,
老师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想和验证发现规律。关于“验证”我
作了重点的强调, 验证的过程不光只是为了强化学生对规律感知, 更对的是遵循
的“探究规律” 的数学本质,因为小学阶段对数学规律的探究用的都是不完全归
纳法。基于不完全归纳法的特征,探究规律内容的编排基本上都安排了“验证”
的教学环节。 也要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检验和验证的习惯, 培养严
谨的科学探究精神。
这节课学生自己探索的内容比较多, 多数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完成了今天学习
的主要内容,发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不足的是有部分学生不愿自己思考,课
堂参与度不高。 以后的教学中, 在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同时, 如何有效地控制整个
场面,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兴趣,还需要反思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