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标准一】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试说明: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习过程】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前〈耜耕或石器锄耕〉→春秋战国〈 )
1、七八千年前,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
2、耕作工具的变化:
最早的松土农具是:耒耜。(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铁犁牛耕:
铁农具:出现在 时期,使用范围扩大是在战国。 代:铁农具数量超过前代,曲柄锄、大镰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
牛耕:开始:春秋时期;初步推广: 时期;秦国:“ ”;汉代:逐步普及,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东汉:一牛挽犁取代耦犁,即二牛抬杠)。
中国农业技术史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牛耕;
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汉代以后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没有革命性进步。(为什么?)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确立原因: 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的开垦,私田大量增加。(井田制逐步趋于瓦解。)
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还是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最早开始于(鲁国),公元前594年的初税亩改革。)通过战国时秦国的 变法等,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最终以法律形式确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大大小小的封建 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受国家和地主的剥削和压迫。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重要有三种: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北魏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4、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集体耕种。
夏商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实质上是国王个人所有):国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这种土地制度称为“井田制”。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
战国时期: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北魏均田制:
1)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土地
(除了百姓原有田地算作政府“授田”外,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2)义务:每年要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
3)影响: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②开垦的荒地增多③经济逐渐恢复
4)瓦解的原因:土地兼并严重与土地买卖频繁,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
新中国成立前(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1949年土地改革后,是 土地所有制;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是社会主义 制,包括国家所有和 所有两种形式。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1978年实行 制,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1、含义:是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重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自给自足的 经济。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2.形成的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 特点:以家庭为 和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农业和 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⑤非常注重精耕细作。
(可概括为:
经济形态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耕作方式上: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上: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经营方式上: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4.历史地位:①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②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 地位;③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其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 形式。
1、主要特点:
1)基本特点是个体经营(以 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
3)男耕女织( 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到近代,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附: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其五: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认识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1)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稳定,是封建统治的 基础。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 和 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小农经济狭小的 和简单的 ,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 发展的因素。也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4)影响着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基础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受到这一经济的影响。
【例题讲解】
自耕农是农业社会中的主要劳动者,“稳定小农”是中国历代王朝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经济确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民的处境是: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归纳材料中提到的威胁小农稳定的诸多因素。(4分)
材料二:建国初,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产积极性下降。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2)在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自身的发展出现哪些新问题?(4分)
材料三:1956年后,实现农业合作化,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转变为以自然村为单位的集体经济。但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摁血手印,签“生死契约”:“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3)应如何看待小岗村民的分田举动?(3分)
(4)某校学生分别以上述材料为主题做专题研究。请自选一组,指出研究该专题的意义。(2分)
组别 研究专题 研究意义
A组 材料一
B组 材料二
C组 材料三
【基础训练】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C.手工业的进步 D.赋税制度的变化
2.《国语 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A 、牛耕的出现 B、牛耕的推广 C、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
3.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4、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你认为造成当时粮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人民更加勤劳 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6、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春秋末期 D、秦汉时期
7.小农经济适应的生产力状况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农具和牛耕的普及 D.间作、套作等复种技术
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牛耕的推广 B、手工业的发展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器时代的到来
9、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 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D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
10.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耕牛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11.下图中被称之为“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的是
A B C D
12、《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说明
A、一般农家的男耕女织可以满足正常日用
B、家庭成员众多各行各业都有,一切生产生活所需都可自己解决
C、足不出户闭门,等商贩上门 D、农民的要求极低
13、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
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②是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④带有开放性
A①③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自耕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式。下面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自耕农经济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B自耕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自耕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D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5. 关于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拥有一定的土地和农具等生产资料 B. 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
C. 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交换 D. 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
16、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7、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重视和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由于它是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封建王朝收入的主要来源 D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而生产
18、“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①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生产 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考试说明:官营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概念: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一、手工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
春秋战国后,三种形态并存〈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概念:自 时代起,煮盐、冶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由中央机构所属的各“ ”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 私用的物品,如西汉时设于长安的“ ”和设于齐郡的“三服官”,这就是“工官”制度。
(2)评价:“工官”制度的利弊:①利:它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 技术水平的顶峰;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的安定。②弊: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 ;技术工艺的传承是 的,往往导致失传;匠户世代承袭,没有 ,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附:匠户制度:(1)概念:在一定时期内,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
(2)特点:①匠户的职业世袭,不得脱籍改业。②匠户没有人身自由。
(3)评价:①便于统治者征调各类工匠,促进了手工业经济的繁荣。
②导致匠户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3)特点:
①特殊行业的垄断性(盐铁官营,官府 生产)。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产品仅供皇帝私用和 专用)。③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工艺技术水平高)。④行业的封闭性。⑤生产规模较大。
2、纺织、冶金和陶瓷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
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 ;(证明:①纺织工具陶纺纶、骨梭、骨针、骨锥。②纺织原料 和葛。)后来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商周时期: 在经济生活中已经相当重要。(商代,在 中已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还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 。商代出土文物中有“ ”。周代,《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 ”。从事纺织生产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做“ ”。)
汉代:规模大,品种多,技术优良,远销欧洲。A、花色品种达 余种 ;B、素纱禅衣:出土于 长沙马王堆1号墓(图片看课本11页);C、 锦:花纹有立体感,层次分明,对后世影响深远;D、丝绸之路:远销到 ,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唐代:A、随城市和 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B、 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C、当时的织品主要供 消费。
宋代: 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明清: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且在纺织业出现早期的 市场。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
冶铜: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不是主要的 工具)
商周繁荣:A、商周青铜器大多作为 的象征,代表着 和秩序。
B、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古代 的青铜器(图片看课本12页)
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青铜器造型趋向灵便轻巧,并采用鎏金、镶嵌技术。(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铜剑和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青铜镞,表面有一层含铬氧化膜,这是一种相当先进的青铜 的技术)
冶铁:① 晚期:出现人工冶炼铁器(另一说西周已能制造铁器);
②战国:有大量 工具,掌握生铁冶炼和块炼铁技术,铁农具推广(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铸铁柔化技术的发明要比欧洲早2000多年);
③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A、 帝时推铁业官营制度 B、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C、汉代冶铁的供风形式的变化:自然通风—— 鼓风——畜力马排鼓风——水力鼓风(最著名的是东汉南阳太守 发明的水排,图片见课本16页)
④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趋势: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炼钢技术:①战国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铁器中,有经过 的钢件,表明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②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③16世纪以前领先世界。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
灌溉工具 B、冶铁动力工具 C、播种工具 D、纺织工具
(3)制瓷业
原始时代: 已经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从商代中期到 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烧制出青瓷、白瓷,东汉末期墓葬中出土了青瓷器。东汉末期出土了釉色光亮、质地纯净的 。
唐代陶瓷业的成就:A、美术陶制品“ ”风行一时。
B、越窑的 盛名全国: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 窑的白瓷制作精美: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D、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名列前茅。(参考课本17页的诗)
E、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 ,并把绘画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宋代:著名的江西 瓷窑到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闻名天下(必须把这五个瓷窑中心在地图册上找到相应位置)
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清代 瓷器工艺的发明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
二、了解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兴起较早。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技术先进,水平高超。如炼钢中采用灌钢法,在丝织业中使用花楼机等。
3、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的冶铁技术,炼钢技术等长期领先于世界。
4、部门多,种类全。中国古代手工业部门除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外,制漆业,造纸业,经营形态多种多样。既有官营手工业,又有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
5、影响广泛,深远。中国古代手工业对亚洲及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体会工匠的创造性智慧,感受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自豪,懂得爱护文物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附:知识要点列举
(宋代)景德镇著名的瓷窑 (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明清)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
(明中后期)彩瓷 五彩瓷(画必有意,意必吉祥) (清代)珐琅彩。
中国的瓷器从唐代起已输出国外,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国外。
青瓷——白瓷——青花瓷(元)——彩瓷(明)]
【基础训练】
1、下列瓷器品种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
A、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 B、白瓷、青瓷、五彩瓷、青花瓷
C、青瓷、白瓷、五彩瓷、青花瓷 D、青花瓷、青瓷、白瓷、五彩瓷
2、下列对“工官”制度描述不正确的是
A、“工官”指的是历朝历代设立的专门管理社会上手工业生产的官员
B、其产品是官家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平民无权享用
C、“工官”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顶峰
D、“工官”制度对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未起到积极作用
3、唐代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 D、著名的“唐三彩”
4、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5、原始瓷器的出现是在
A、新石器时代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6、材料一 明请时期江南手工纺织业繁荣,政府却下令“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材料二 清朝雍正帝谕: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
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⑴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统治者对手工业的发展持何种态度⑵这种政策对中国经济造成什么影响?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考试说明:“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概述古代中国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业都会的兴盛以及商人活动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商业发展的概貌。
1、“市”的形成与发展
战国: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秦代:有管理“市”的 ,规定商品买卖必须 ,收受金钱必须投入陶制容钱器,否则受罚;
汉代:"市"进行集中贸易,有专门的 机构,相当严格; 有正式的“市”9处。
六朝(南北朝):出现出现民间集市——“ ,”但也实行行政管理(设“ ”一职)。
唐代:草市的作用日益显著,且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 ;夜市繁盛(注意唐诗中的诗句),反映了 ;出现了经营贷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地域规模的限制,长安城里设有东西两"市",“坊”、“市”分开,定时开、闭市。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说明原有“市”的 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宋代:“市”突破了原先的时间和 上(“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 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 集市;乡村和城郊也出现了“ ”;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如: 诗《杂赋》所描述。
明清:都市中的 相当繁华。
2、主要商业都会的兴盛
战国:有的城市出现 的趋势。
汉代:都市商业集中 ; 长安和“五都”( 、邯郸、临淄、宛、 )。新朝:在长安和“五都”设 ,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 已形成。
南北朝(六朝):著名的商业都会有 (今江苏南京)、山阴等地。
唐代:除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外,还有长江流域的广陵 (今 )、益州(成都)
宋代:汴京(今 )、临安;广陵也是“ ”。
元朝:大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
清代:财富“甲于天下”的 , 出现许多名镇:盛泽、汉口、 、景德镇、朱仙镇等。
3、商人的活动和著名商帮
明代:会馆、商帮(实力最强的是晋商、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徽(徽州)商与晋(山西)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徽商:“红顶商人”胡雪岩 ;“遍地徽商”之说 晋商:电视剧《乔家大院》;孔祥熙家族
(注意搜集晋商和徽商的史料)
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并在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里恰当地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
1、中国古代商业特点
① 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③ 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④ 汉至明朝前期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⑤ 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⑥ 商人群体活跃。
⑦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⑧ 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商业都市发展规律
从兴起的原因看,战国的城市多是因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兴起为商业都市。唐宋以来,商业都市多以工商业发展兴起;
从功能看,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从地域分布看,商业都市从战国到唐朝主要分布在北方,到唐朝以后,南方的都市数量明显多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附:知识要点补充]
一、概括商业繁荣的原因
原因: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又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商业迅速繁荣。
思考;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 ——根本
②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③交通、货币等。
二、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
概括其表现:①大都市的出现,如长安、洛阳、扬州。
②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出现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具体表现:
①原始末期:出现偶尔以物易物行为,产生原始商业
②商 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商人”一词由来)
③周 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④春秋战国:a.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许多大商人;
b.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
c.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⑤秦 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发展
⑥西 汉:a.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b.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c.长安、洛阳等许多大城市发展成著名的商业中心,出现了专供贸易的“市”,官府有专职官员管理。
⑦魏晋南北朝:a.社会动荡,商业发展受一定影响。货币作用减小,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换手段
b.北方发展时起时伏
c.南方有小幅发展,有关商税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⑧隋 唐:发展原因: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开明政策
发展表现:
a. 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定点-市坊分隔;定时-市白天定时开放;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
b.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市镇
c.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唐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外贸。
d.出现了“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
⑨宋 元:宋:a. 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b. 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夜市兴盛c. 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d. 品种速增,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e. 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f. 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
元:a. 漕运、海运发达,遍设驿站b. 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⑩明 清:a.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b. 广泛使用贵金属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c. 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农业、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有力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我国古代虽有“无商不奸”的说法,但没有商业,国民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我们既要繁荣市场经济,又要规范市场秩序。
[课堂训练]
1、与唐朝前期的都城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城最大的特点
A、商业活动更加频繁 B、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
C、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市”里 D、依傍河流两岸而建
2、下列哪一现象不是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A、坊和市的界限已经被打破 B、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C、类似后世汇票飞钱出现 D、市内店铺林立
3.(2009年江苏历史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4.(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实行海禁政策 D.草市兴起
5.(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6.(2009广东文科基础21)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7.(2009年山东文综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州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2009年广东历史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9.(2009海南历史7)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的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10、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寰)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催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寰挺身而去。-----《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11、材料题:
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青衿士子在家闲,走长途而赴京试,则短褐至骭,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问之则皆千万金家也。徽人四民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不称富也,有自来矣。
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12、(2009年江苏历史21)(10分)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一… 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2分)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3分)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5分)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标准四】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考试说明: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原因: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 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首倡: 变法。
(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一直贯彻封建社会始终。)
表现:①“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② 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如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③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而且关卡林立。④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⑤ 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影响: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积极影响:①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利于保障 ,维护统治。②“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 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①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 受到压抑,②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发展非常缓慢。③“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史学界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有不同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是主要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加以评价。你同意哪种观点,具体阐述你的见解?
第一种观点参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中国社会决定性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状况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故统治者将农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是完全必要的,“重农抑商”政策确保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种观点参考:“重农抑商”政策过分夸大农工商之间的矛盾,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人为的打击、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我国早已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迟迟未能出土,最终落后西方
第三种观点参考:见上:影响。
【例题讲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①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下西洋)②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禁止国人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特点:①明代的“海禁”政策只是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而是由官府垄断海外贸易;与明朝相比,清朝对外管理日愈严厉。
②明清两代曾有短暂的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不是禁绝对外贸易)
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原因:① 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 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 后来,清政府一方面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西方的政策与中国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抑商,西方重商主义,中国海禁,西方扩张、掠夺资本。
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 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概念:资本主义萌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幼芽。
2、出现时间:明朝中后期(即15、16世纪,地点:苏州等; 西方出现时间: 、地点: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
3、出现的原因及性质
(1)原因:农业 、手工业的商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自由劳动力的出现和商业资本积累。
(2)性质:资本主义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是完全不同于封建经济的新的生产关系,代表着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4、特点:稀疏、微弱(只在江南个别地区和少数生产部分,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发展缓慢,始终没有发展到成熟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5、缓慢发展的原因:
(1)根本原因:封建制度束缚。
(2)具体原因:①政治:君主专制政体的空前强化;②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小农经济的阻碍(a、自耕农与半自耕农占人口比例较大,使得土地占有分散;b、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个体小农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再生能力,致使农村不易分离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c、自耕农与半自耕农终日在温饱线上下浮动,购买力低下,无法形成大的农村市场);③“重农抑商”传统政策;④对外政策:“海禁”政策,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 ⑤思想方面:传统的儒家思想重伦理、重义轻利的影响。
提高对外开放意识、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检测与巩固练习:
1、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历朝经济的发展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目的
C、在封建社会前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D、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古代中国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商人奸猾不利于经济秩序正常管理 B、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治
C、统治者大都是农民出身 D、古代中国自己自足,不需要商业经济
3、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A、奖励军功 B、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度
C、废除奴隶主的特权 D、鼓励耕田织帛,生产多的,免除徭役
4、比较明清实行闭关政策的共同点,不正确的是
A、其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B、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C、都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5、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
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
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清雍正帝)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清雍正帝)
6、“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一向具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在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余万两。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1616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请回答:(1)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说明了什么现象?
(2)根据材料二,说明开放海禁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