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课 古诗三首(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课 古诗三首(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7 19:42:3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30张PPT。9.《古诗三首》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了解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目标:
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旧、符”等12个生字,会写“旧书、符号”等词语。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新课导入: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寥寥数字,却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能让人回味无穷。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三首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去感受一下诗中描写的节日景象及蕴含的情感。?会认的字:屠苏魂牧酒tú sū hún mù jiǔ xiōng 倍兄bèi 会写的字:旧符魂欲牧何酒借独兄异佳爆竹 屠苏 千门万户
旧符 时节 断魂 酒家
异乡 茱萸 牧童 词语积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被任命为宰相。创立新法,改革旧政,史称“王安石变法”。文学上的主要成就为诗文方面,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泊船瓜洲》《伤仲永》等。课文早知道: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课文早知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 首句紧扣题目,渲染出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二句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课文早知道: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第三句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第四句既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的意思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诗意:在阵阵爆竹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千家万户被旭日的光辉普照着,每年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课文早知道: 主题归纳: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通过对新年新气象的描写,寄托了诗人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其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大杜”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泊秦淮》《秋夕》《题乌江亭》等课文早知道: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课文早知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纷纷:形容春雨绵绵不绝的样子。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课文早知道: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敬辞,用于向人打听事情。遥指:指向远方。 这两句写行人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家,牧童手指杏花村作为答复。愁闷的心情再加上纷纷细雨,行路者更是千思万绪,于是想到了用酒来慰藉心中的愁绪。 诗意:清明时节,春雨绵绵不绝,路上的行人看上去都是悲伤愁苦的样子。向人打听哪里有卖酒的人家,只见牧童伸手指向远处杏花盛开的村庄。课文早知道: 主题归纳: 这首诗勾画出了清明时节细雨霏霏,扫墓的人们感念已故亲人,伤心断魂的画面,还描绘了一问一答的有趣情景。古诗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局是“转”,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引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结尾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戛然而止,更耐人寻味。作者介绍: 王维 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与孟浩然齐名,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主要作品:有《相思》《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课文早知道: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山东:此处指华山以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早知道:逢:遇到;遇见。佳节:这里指重阳节。 倍:加倍。“独”字点明诗人是一个人,身边没有亲人相伴。“异”字说明诗人在外地。这两个字写出了游子在异乡孤单寂寞的感受。而每到过节时,这思亲之感就愈加深切。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课文早知道:遥:远。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运用想象的手法,写重阳节家乡兄弟们登高时的情景,表现出不能与之团聚,深感寂寞,倍加思亲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现,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诗意: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他们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课文早知道: 主题归纳: 这首诗的前两句交代了诗人初到长安的处境:在异乡,为异客,只身独处,适逢佳节,这样层层推出“思亲”的感情来。“每逢佳节倍思亲”,突出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团聚的习惯和节日思亲的情感。后两句不说自己思念家乡的兄弟,而是通过想象,说家乡的兄弟们在“登高”“遍插茱萸”,来表达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这正是“倍思亲”感情的深化。1.《元日》一诗中介绍了哪些春节的习俗?课文赏析: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参考答案:2.《清明》中“纷纷”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和心境?课文赏析:“纷纷”写出了雨的特征:细雨,飘飘洒洒。清明时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中,冒雨前行,那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参考答案:3. 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境?课文赏析:这三首诗分别描写的是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参考答案:总结全文: 《元日》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与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清明》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的愁苦和望见酒家,想借酒消愁而期望振作起来的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诗人自己独在异乡,在重阳佳节想象远方的亲人登高、插茱萸的情景,用“每逢佳节倍思亲”高度概括了自己思亲怀乡的感情。拓展延伸: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元宵)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 ——文秀《端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