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8 16:1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
本文跟前一篇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点也很明显。前一篇是陶渊明虚构之作,此篇是作者实际游览。在教学时,也有所区别。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老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学情分析】
本文在前一篇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建议在这两篇学习后,进行一个整合。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基础很重要。因此,学习中必须引导学生从句式,文言现象和重点词句入手,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悟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
??? 3.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 1.通过朗读训练,进一步理解文意。
??? 2.引导从作者写法去探究作品内容,把握线索,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作品的写法、作者情感的转变。
【教学课时建议】两课时
【教学过程建议】???
本文条理清楚,前后多处照应,充满诗情画意,可采用诵读法、讨论法、复述法、点拨法等。
教学策略:
第一步:整体感知,理解大意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可有用资源库《品读》栏目朗诵)。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3.理解作品大意。
第二步: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第三步: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第四步:梳理总结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第五步:布置作业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有不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