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戊戌变法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严重危机?1895年在下关的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的情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2.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
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二、维新变法运动经过兴起 公车上书代表人物: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希望建立无私产、无阶级、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拒和
迁都
练兵
变法
你知道“公车”的含义吗? 公车上书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1858~1927)字广厦,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希望建立无私产、无阶级、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1873—1929),字卓如。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著作多收录于《饮冰室合集》中。二、维新变法运动经过兴起发展 公车上书 四项措施开设学堂,培养维新志士创办报纸,宣传维新思想组织学会,壮大变法力量论战交锋,扩大变法影响 四项措施 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论战1.论战内容:(1)要不要维新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2.论战的性质:3.论战的作用: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1)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束缚,推动了维新运动的高涨。
(2)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传播开来。
(3)扩大了维新派的影响及维新思想的传播。
结果:维新派有所妥协,顽固派有所动摇在维新派宣传鼓动下,光绪帝支持变法光 绪 帝二、维新变法运动经过兴起发展高潮 公车上书 四项措施 百日维新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这是一次103天的维新运动高潮。在这103天中,康有为上了36个奏章、两部书;光绪帝下了111道有关变法的上谕。这些奏章和上谕,内容无所不包,恨不得立刻将中国变成现代化的富强国家。《定国是诏》改革的主要内容二、维新变法运动经过兴起发展高潮失败 公车上书 四项措施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戊戌政变翁同龢荣禄袁世凯慈禧太后慈禧与荣禄密谋政变之处:颐和园乐寿堂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等六君子被押赴刑场处死。艺术家笔下的六君子戊戌六君子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畅想天地你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仅仅是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造成的吗?为什么? “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举行太大、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主要的失误:
A、孤立与排斥太后的政治战略。
B、一开始就把改革的通盘计划公开于世,并把矛头公开地明确地直指封建统治的核心——封建官僚体制。
C、变法措施的颁布过多过急,不顾实施时机与实施后果。
D、书生意气,言行过于张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决定其缺乏反帝反封的勇气
1、运用改良的方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不敢推翻封建政权;
2、脱离群众,没有群众基础,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3、不敢触及帝国主义在华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客观:
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慈禧太后掌握实权、地方官员大多反对变法;
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仍然相对弱小,变法缺乏相应经济基础直接原因:袁世凯的叛变评价戊戌变法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一场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的启蒙运动
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失败根源)作用:
1、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2、 资产阶级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局限:
1、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缺乏反封建勇气,脱离群众;
2、 封建势力过于强大导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