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 第4课
宋明理学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背景:二、含义:
什么是理学?
它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思考:以上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领域的什么现象?道教,佛教盛行。思路:社会背景及各自的教义。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佛教会广为流行?理学的兴起二、理学的兴起唐李白曾经隐居深山一心炼丹;
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
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
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这则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三教合一”潮流材料1、历史原因: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
(3).儒学更新,深受佛道哲学影响一、背景:2、理学在宋代形成的现实原因: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三教合一” 对儒学发展有何意义?儒学吸收佛、道精华,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你想过吗?二、理学的兴起 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就是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修身是用正理来指导修行的。齐家是治理家族。治国是治理国家。平天下是治理天下。 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佛家强调解脱。都想要解脱了,还在乎什么呢? 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人世间的,首先应做好人这个基础,把基础做好了才有条件学习佛道二家的知识,人应该不违世法以证佛法,宗教是人类理想的最高祈祷目标,宗教的道德标准超然地高于人世间的法律和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足以看出,在三教中儒家思想这个基础的重要性了。 宋代儒学的特点是,儒家学者们大都不顾旧有的传注,他们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提出了儒家自身对宇宙的形成和人的本性的看法, 因涉及天理人性,因此被称为“性理之学”,简称“理学”。三、宋明理学表现:程朱
理学陆王
心学陆
九
渊王
守
仁程
颐朱
熹程
颢程
朱
理
学代表人物:“二程”、朱熹主要
思想①“理”是世界的本原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③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发展“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人伦者,天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者”
“存天理,灭人欲”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三、流派:①、程朱理学方法论: “格物致知”伦理观: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程朱理学”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哲学观)它还涵盖了哪些领域?(伦理观、方法论)哲学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材料首先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陆
王
心
学陆
九
渊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②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③反对“格物致知” 王守仁
(阳明心学)
(明代)①思想核心:“致良知”②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②、陆王心学“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王阳明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方法论:内心反省哲学观:材料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慧能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五、对比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赏花》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朱子说:“对,天生的。”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
美丽的。”材料学派哲学范畴哲学观方法论不同相同实质影响商场着火了--程朱理学代表陆王心学代表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生方法 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千万不能乱了方寸。 四、评价:1、实质:3、积极作用: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消极影响: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清戴震:“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二十四孝”
—郭巨埋儿镜头二: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谈到郭巨埋儿的故事时写道:“我最初实在替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 理学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残忍的童年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四、你、我眼中的理学镜头一:五、收获进行时-- 今天,在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刻,宋明理学伴随在我们身边。审视宋明理学,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但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得挺拔高大的灵魂。面对理学,我们应该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取舍,去扬弃,这应该是一个摆在我们每个人成长面前的终身命题,这也是一个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
五、对比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①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②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③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自然欲求。1、同:2、异:①前者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存在的“理”;
后者认为“心即理”是主观的。
②把握“理”的方法:
前者主张“格物致知”;
后者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我们今天该如何评价和把握宋明理学的传统文化道德? 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建立了生活秩序,诸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
这些道德标准固然强化了小农经济的封建秩序,不乏旧道德范畴。在五四运动中遭到批判,但也包含了许多传统美德,应继续发扬。但三纲五常在理学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压抑扼杀了人们的欲求,不利向近代化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自我测试与学习感悟1、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王阳明的心学对儒学有什么新的发展?
3、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可以各忬己见。
4.阅读与思考
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朱熹
你认为朱熹这句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1、答案提示:(1)二程的思想:1)“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2)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3)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加深“理”的领悟(2)朱熹的思想:1)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2)心性论,心统性情,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答案参考提示2、答案提示:1)思想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张“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发挥了儒家“仁”的想。
2)其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内在的良知,以后者所代表的道德主体性取代前者的权。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
3、思想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1)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意识。2)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愁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权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3)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4)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去的一面:1)尊卑等级观念;2)重男轻女的观念;3)因循守旧的观念;4)重利轻义的观念;5)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4、答案提示:
答案一:有道理。动物只有生存的本能,而人是有思维能力的高级动物,能够通过一定的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建立合理的社会规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证人类社会能够稳定地、有秩序地向前发展。
答案二:没道理。朱熹提出的“五伦”观念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它是旧有的封建的伦理道德,是适应旧有的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是束缚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
?
拓展训练
一、单项选择
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D、道学
3、“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4、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理”观念的是: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王守仁
5、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来的: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宋明理学 D、佛教
6、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二、材料辨析题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回答: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
?
?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
?
?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
?
?
?
?
?
一、选择题:1、B 2、B 3、A 4、A 5、C 6、C
二、材料辨析题
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参考思路:、
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
?
1、儒、道、佛三教合一形成于( )
A、两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
2、面对儒家思想受到道、佛两教的冲击,唐宋
儒学大师的态度是( )
A、放弃儒家思想
B、对儒、道、佛三教平等对待
C、坚持以儒家思想为本,吸收道、佛两教思想
加以完善
D、以佛学为主,吸收儒、道思想,形成一种
新思想巩固练习:DC3、关于宋代理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本质上讲是儒学的新发展
B、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两程一朱
C、是儒学吸收道、佛两教的产物
D、程朱理学在宋代就确立了统治地位D4、关于宋代理学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既阐述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
正宗和治理国家的思想
B、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
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C、把握理的方法,就是凭空想象,无需接触
世间万物
D、理是先天而存在的C5、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
(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
是(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人们的言行,压制人民的反抗
B、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C、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D、为了规范普通人之间的人际关系A6、关于陆王心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
A、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
B、把握“理”和求“理”的方法与程朱理学是一样
的,即格物致知
C、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
D、良知靠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C7、对宋明理学地位及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
是( )
A、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
B、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
道德等于一身的庞大的思想体系
C、宋明理学的适应新时期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
而形成的
D、对中华民族性格和人的发展没有积极作用D8、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
应该会回答下列哪一叙述?( )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C9、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以取代儒家
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 )
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
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