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八上(24)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5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②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1.诗句“微动涟漪”中 “涟漪”的意思是 。(1分)
2.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
3.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2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本文的作者是 ,古人的书信又叫“ ”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1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 山川之美( ) (2)四时俱备( )
(3) 猿鸟乱鸣( ) (4) 沉鳞竞跃( )
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两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分)
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2分)
8.“一切景语皆情语”,全文通过细致传神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试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歇”“颓”“鳞”的表达作用?(3分)
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5分)
虞庆造屋
虞庆将为屋,匠人曰:“材生而涂濡。夫材生则挠,涂濡则重,挠任重,今虽成,久必坏。”虞庆曰:“材干则直,涂干则轻。今诚得干,日以轻直。虽久必不坏。”匠人诎,作之成。有间,屋果坏。
9.解释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1)今虽成 (2)屋果坏
10.虞庆为什么要求匠人按照他的意思造屋?(2分)
11.这则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塘河晚秋
①过去了两年的时光,我终于又一次回到了塘河。时值深秋,她昔日卓越的风姿呈现一片冷寂,可仍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令人咀嚼。
②塘河的秋、冬两季一般是干涸的。而今年,许是雨水太大了,河里竟有清凉的河水流淌。细细的碎石、沙土在河底映着深秋殷红的阳光,闪烁着不同色彩的、晶莹圆润的麟波;偶有小小的鱼儿顽皮地穿越那层层波纹,一有响动,便像梭一样攸然而逝,钻进水草深处;也有的鱼儿,将小小的身子紧贴在河底的沙床上,一动也不动,如果你不细细分辩,肯定不会发现那与沙、与水几乎同色的精灵般的鱼儿。
③放眼远处的风景,那是一条波动的线。巍巍太行像一个忠实的卫士,守护着这边的土地,它巍然耸立,展示着宏宕而雄壮的大山的情怀。与它连在一起的,是塘河两岸那沉默的防风林。如果是夏季,它便招展着郁郁葱葱的风姿,像两条绿色的绸带,随着塘河的延展,舞动着美丽的、充满生机的色彩。而现在,晚秋的风凋落了那一袭绿色的纱衣,那光秃秃的枝条在冷瑟中舞动动,伴着脚下的黄沙,像一个失宠的贵妃,一下子枯了风华、瘦了容颜,只把那一份凄凉展示给世人……
④我怔怔地想着,一不小心,便陷入了水边那松软的、充满水渍的泥沙里。看看已沾满泥水的鞋子和湿淋淋的半截裤管,我哭笑不得,真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忽然我想起了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水的情景,索性脱掉鞋袜、挽起裤腿,跳到水里摸鱼吧。塘河的性情我是知道的,虽然深秋的凄冷已侵袭了这片土地,可塘河的水却是温热的,脚浸在那清清的河水里,有一种惬意的温馨包容着我的身心,情怀立即被一种亲切、温存的感觉涨得满满的,像一个历经桑辛的孩子,终于又感到了母亲的呵护……呵,塘河,是你孕育我长大的呵!
⑤秋天的黄昏来得特别快,而黄昏赋予塘河的风景也是无限美丽的。夕阳的余斜照在水面上,映出红、黄、绿几种不同的颜色,真可谓“半江瑟瑟、半江红”。而河畔那两条林带,也像是经过画家着墨似的,涂抹上了一层金色的余晖。在傍晚的霞光中,塘河像一条镶着金边的彩带,带着秋的成熟、溶着人们的希望流向远方……
⑥踏上回村的路,已是月上枝头,皎洁的月光为塘河两岸笼上了朦胧的轻纱。村里,已是万家灯火斓珊,想到妈妈定已经做好了饭菜在等我归来,便加快了脚步……
12.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3.文中说脚浸在那清清的河水里,有一种惬意的温馨包容着我的身心,情怀立即被一种亲切、温存的感觉涨得满满的。(结合第④段内容,说说作者为何有一种“亲切、温存”的感觉?(4分)
14.踏上回村的路,已是月上枝头,皎洁的月光为塘河两岸笼上了朦胧的轻纱。(“笼上”一词换成“罩上”好不好?请说出理由)(4分)
15.结合全文,说说塘河晚秋有哪些景象让作者品出了“独特的韵味”? (4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千里眼”如何“看”二氧化碳?
①2016年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这是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专门用于“看”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卫星。
②太空中怎么能“看”到二氧化碳?“看”到了二氧化碳又有什么用?这颗卫星还带了哪些“高精尖”科技?让我们逐一来揭开碳卫星的神秘面纱。
“千里眼”看颜色识气体
③从厚厚包裹着地球的大气层中,识别出哪些气体是二氧化碳,还要画出一张张“动态图”——碳卫星需要安上特制的“千里眼”。
④本次发射的碳卫星,搭载了一台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的二氧化碳探测仪。这台探测仪的工作原理,是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谱段,利用分子吸收谱线探测二氧化碳浓度。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通过看“颜色”来识别二氧化碳气体。太阳光经过空气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子对许多精细的颜色有了不同程度吸收。通过光学仪器对这些色彩进行非常精准的测量,可以反向推算出二氧化碳分子数量,从而得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⑤碳卫星项目要求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监测精度优于4ppm(百万分比浓度),即是说,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超过百万分之四时,“千里眼”就必须发现。科研部门为此制造了大面积衍射光栅,相当于在头发丝的宽度上划出200余条形状和直线度要求很高的刻线。这样的精密元件,如同细密梳子,能过滤出更为精细的色彩。
⑥地面观测点也能搜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数据,为什么还要发射卫星?因为全球二氧化碳地面观测站点总共仅有数百个,难以满足监测需求,只有用卫星俯瞰,才能绘制二氧化碳分布的全景图。
“碳排放”要有中国数据
⑦掌握全球的二氧化碳分布状况有什么用呢?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的专家说,在碳排放数据上能知己知彼,对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方面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⑧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面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必然选择。碳排放的量化监测是各国最终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技术基础,在所有的碳排放量监测手段中,目前只有星载高光谱温室气体探测技术既能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进行高精度探测,又能获取全球各区域的气体浓度分布数据。
⑨正因如此,各发达国家纷纷研发专用卫星。由于技术难度极高,目前仅有两颗卫星从太空监视地球温室气体排放:一颗由日本2009年发射,一颗由美国2014年发射。我国发射的碳卫星通过地面数据接收、处理与验证系统,定期获取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使我国在大气二氧化碳监测方面跻身国际前列。持家先要有账本,这个“账本”就是我们自己监测到的碳排放量啊。
“高精尖”未来有望测雾霾
⑩碳卫星上除了搭载二氧化碳探测仪,还有另一件“利器”——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这台探测仪可以测量云、大气颗粒物等辅助信息,为科学家精确反向推演二氧化碳浓度剔除干扰因素。
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虽然不是“主角”,但可能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能监测大气中的颗粒物,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并为研究PM2.5等大气污染成因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研究人员表示,具体如何监测雾霾,要等碳卫星传送回第一份数据后再做分析判断。
此外,碳卫星实现全球观测,是卫星平台频繁调整姿态、“翩翩起舞”的结果。在此过程中,科研人员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技术跨越发展。
(有改动)
16.结合全文分析,选文中的“千里眼”具体指什么?(3分)
17.简析选文第⑧段加点词语“目前”的表达效果。(3分)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碳卫星项目要求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监测精度大于等于4ppm(百万分比浓度),即是说,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超过百万分之四时,“千里眼”就必须发现。
B.由于全球二氧化碳地面观测站点少,难以满足监测需求,故人们才发射碳卫星,绘制二氧化碳分布的全景图。
C. 碳卫星上的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可以测量云、雨、雪及大气颗粒物等辅助信息,为科学家精确反向推演二氧化碳浓度剔除干扰因素。
D.研究人员表示,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能监测雾霾,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并为研究PM2.5等大气污染成因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五、名著阅读(5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跑了过去。后者,也就是那只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不怕的小蝗虫,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感。螳螂表现出来的这种奇怪的面相,我敢肯定,你从来也没有见到过。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好像帆船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19.这段文字出自名著《 》中,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 。(1分)
20.本选文细致地刻画了螳螂什么时候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螳螂的什么特点?(2分)
21.作者对昆虫世界的描述也折射出他对社会的思考,给人以启迪。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启迪?(2分)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八上(24)参考答案
1.涟漪:水的波纹。2.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 (1)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4. 陶弘景 尺牍
5.(1) ?河流。(2)四季。 (3)此起彼伏。 (4) 潜游在水中的鱼。
6.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愿望。
7.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8.“歇”“颓”是拟人用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象,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借代用法,避俗,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学色彩浓厚。
9.(1)即使(2)果然
10.材干则直?虽久必不坏。
11.应采纳忠言,不能凭主观臆断,固执己见,否则必酿恶果。
【译文】虞庆准备做房子,木匠说:“木材还是活的有泥巴而且潮湿,木材活的就会弯曲,泥巴潮湿就很重,现在即使用它做成了房屋,时间长了肯定会坏。”虞庆说:“木材干了就会直,泥干了就轻,现在知道它确实会干,今后(木材)会日渐变轻变直,就是时间再长也不会坏的。”木匠没话应对,便做房子,做好了。不久,房子果然坏了。
12.拟人和比喻。用“顽皮”来形容鱼的情态,用“梭”来比喻鱼,生动形象地写出来了鱼儿的欢快和敏捷(可爱、灵动、有趣)。
13.因为塘河是孕育作者长大的母亲河,作者儿时曾在这里玩水嬉戏,所以感到亲切、温存。
14.不好,“笼上”与后面的“轻纱”相照应,表现了月光的柔美,如换上“罩上”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15.清凉的河水;殷红的阳光;晶莹圆润的邻波;河中的小鱼;巍然耸立的太行山;沉默的防风林;回忆童年戏水的美好情景;溏河美丽的黄昏。
16.指碳卫星上搭载的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的二氧化碳探测仪。
17.“目前”即“眼前”“当前”,起限定时间的作用,准确说明了在当前只有星载高光谱温室气体探测技术既能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进行高精度探测,又能获取全球各区域的气体浓度分布数据,“目前”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特点。
18.B【解析】A项与第⑤段“优于4ppm(百万分比浓度)”说法不符;B项符合选文第⑥段内容;C项与选文第⑩段“这台探测仪可以测量云、大气颗粒物等”说法不符;D项与第段“具体如何监测雾霾,要等碳卫星传送回第一份数据后再做分析判断”说法不符。故选B。
19.昆虫记 法布尔
20.准备捕食蝗虫时;机警从容。
21. 要做生活的强者;危险时不惧怕,不慌乱;不被别人的虚张声势所迷惑而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