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让同学们在音乐声中感受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家庭。
那么如何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效管理,让少数民族地区和祖国大家庭一起繁荣昌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导入新课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内容和实施情况,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归纳我国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采取的措施
2.通过教材和补充材料,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依据我国国情建立的,明确它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
3.利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示意图》,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构成和实施情况;
4.利用图片和音像材料,了解我国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的措施。牢记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确立、实施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意义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立的依据;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发展历程;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构成和概况;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新课探究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立的依据: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
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
问题的基本政策。材料解读: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
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
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中国民族分布图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发展历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
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
治制度确定下来
(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被载入宪法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疆维尔
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构成和概况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在县(旗)。 5.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评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材料二 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长期制约西藏发展的交通“瓶颈”得以解决。如今,西藏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回答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前提: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2)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50周年,习近平亲题匾额“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结合实际,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措施。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
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
同繁荣的原则;“一五”计划期间,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
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二、共同繁荣发展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共同繁荣发展的背景;
2.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和意义;
3.西部大开发的巨大成就。1.共同繁荣发展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30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后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和意义:
(1)政治上措施: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措施: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意义: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3)文化措施: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意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西部措施: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意义: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了历史机遇3.西部大开发的巨大成就: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
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如青藏铁路(2006年全线通车)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合作探究 :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5个少数民族、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5%,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十三五”时期,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对于补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短板,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提升各族人民福祉,增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
①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融;
②维护社会和谐,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③实现中国梦。1.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一国两制”
2.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先后成立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中成立最早的是( )
A.内蒙古 B.宁夏和广西
C.西藏 D.新疆B课堂达标检测A3. 从1984年到2013年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8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1倍。材料直接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 )
A. 实行了彻底的民主改革 B. 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 进行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改革
4.为了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党中央实行( )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放宽政策 D.搞活经济政策
CB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附答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内容和实施情况,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归纳我国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采取的措施
2.通过教材和补充材料,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依据我国国情建立的,明确它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
3.利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示意图》,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构成和实施情况;
4.利用图片和音像材料,了解我国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的措施。牢记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确立、实施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意义
学习过程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立的依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发展历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构成和概况;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材料二 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长期制约西藏发展的交通“瓶颈”得以解决。如今,西藏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
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回答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2)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50周年,习近平亲题匾额“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结合实际,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措施。
二、共同繁荣发展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共同繁荣发展的背景;
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和意义;
3.西部大开发的巨大成就。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5个少数民族、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5%,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十三五”时期,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对于补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短板,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提升各族人民福祉,增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
课堂达标检测:
1.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一国两制”
2.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先后成立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中成立最早的是( )
A.内蒙古 B.宁夏和广西
C.西藏 D.新疆
3. 从1984年到2013年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8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1倍。材料直接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 )
A. 实行了彻底的民主改革 B. 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 进行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改革
4.为了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党中央实行( )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放宽政策 D.搞活经济政策
答案: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立的依据: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发展历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构成和概况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在县(旗)。
5.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前提: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2)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
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
同繁荣的原则;“一五”计划期间,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
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共同繁荣发展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共同繁荣发展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2.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和意义:
(1)政治上措施: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措施: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意义: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3)文化措施: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意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西部措施: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意义: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了历史机遇
3.西部大开发的巨大成就: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
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如青藏铁路(2006年全线通车)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融;
②维护社会和谐,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③实现中国梦。
课堂达标检测:1B2A3C4B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课题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内容和实施情况,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归纳我国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采取的措施
2.通过教材和补充材料,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依据我国国情建立的,明确它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
3.利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示意图》,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构成和实施情况;
4.利用图片和音像材料,了解我国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的措施。牢记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确立、实施
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让同学们在音乐声中感受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家庭。
那么如何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效管理,让少数民族地区和祖国大家庭一起繁荣昌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阅读材料
用材料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立的依据;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发展历程;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构成和概况;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阅读教材,找出所列问题,标记疑难问题。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教师讲解:我国民族居住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立的依据: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发展历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让学生阅读史料,拓展视野。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构成和概况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在县(旗)。
5.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生一边回答一边记忆,认真听讲,记笔记,可以提问。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材料二 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长期制约西藏发展的交通“瓶颈”得以解决。如今,西藏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回答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前提: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2)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50周年,习近平亲题匾额“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结合实际,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措施。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
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
同繁荣的原则;“一五”计划期间,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
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阅读教材,探究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复习教材内容,夯实基础,深化理解,提升能力.
二、共同繁荣发展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共同繁荣发展的背景;
2.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和意义;
3.西部大开发的巨大成就。
阅读教材,找出所列问题,标记疑难问题。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共同繁荣发展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2.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和意义:
(1)政治上措施: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措施: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意义: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3)文化措施: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意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西部措施: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意义: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了历史机遇
3.西部大开发的巨大成就: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
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如青藏铁路(2006年全线通车)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回答一边记忆,认真听讲,记笔记,可以提问。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5个少数民族、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5%,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十三五”时期,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对于补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短板,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提升各族人民福祉,增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
①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融;
②维护社会和谐,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③实现中国梦。
阅读教材,探究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复习教材内容,夯实基础,深化理解,提升能力.
请同学们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或者知识网络图
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或者知识网络图
通过这一环节,是同学们对本课内容形成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