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年级(下)册 ( 科学 )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2019.3.3
主备人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2019.3.3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所在单位
课?? 题
1.5.国旗怎样升上去
课??? 型
新授??
课时分配
1?
第?? 1?? 课时
上课时间
?
项?目
内?????? 容
教
学
目
标
科学
知识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科学
探究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科学
态度
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教学难点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定滑轮、动滑轮
教???? 学???? 流??? 程
?
?
教
?
学
?
环
?
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观察滑轮
1.谈话: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知道国旗是怎么样升到旗杆上去的吗?
2.讲述: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那就是滑轮。(板书:滑轮)
3.提问:滑轮是一种怎么样的装置呢?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滑轮,让学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
4.交流讨论:滑轮形状——像轮子,轮子上有槽。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轮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钩子。
?
?
?
?
学生讨论并交流
?
?
?
?
?
?
学生讨论
?
教
?
?
学
?
?
环
?
?
节
5.小结: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装置。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槽的轮子。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6.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教师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轮的图片或生活场景)
7.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1.出示两种滑轮装置,教师操作演示提升重物。提问:在用滑轮提升重物时,两个滑轮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滑轮呢?
2.阅读教材第12页内容,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结构:定滑轮和动滑轮。
(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我们通过滑轮提升物体的过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来有没有变化呢?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书写部分假设。
4.分组实践活动:
(1)各个小组根据提供的滑轮、重物等分别做成定滑轮和动滑轮。
(2)实践操作,研究两种滑轮在提升重物时的不同作用。
7.为什么两种滑轮具有不同的作用?你可以用杠杆和平衡原理来分析一下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属于什么杠杆类型吗?解释一下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能够省力,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定滑轮是等臂杠杆;动滑轮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8.讲述: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实际上单独使用很少,应用的时候,常常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方便,于是就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扬长避短,这样就组成滑轮组。(出示使用滑轮组的场景)预测一下:滑轮组有什么作用呢?
?
三、游戏体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布置游戏活动:(1)游戏工具:两根结实的木棍、8米长的绳子(2)游戏目的:通过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验滑轮组的力量,了解滑轮组的连接方式。(3)游戏人数:3—4人组成一组,共同进行活动。(4)游戏方式:
A.将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根木棍上,然后将这根绳子绕过第二根木棍,再回到第一根木棍,然后再绕过第二根木棍。
B.请两位同学站在距离一米远的地方站稳,并握紧木棍。
C.第三位同学小心地拉动绳子的另一端。
观察并体验:结果怎么样?
2.组织讨论:(1)当你拉动绳子时,其他两位同学能够抓住木棍站在原地不动吗?(2)如果把绳子再绕木棍一圈,结果会怎么样?再绕一圈呢?(3)绳子缠绕的圈数和你所需要的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吗?
?
四、课外拓展研究
1.课外探究:升降电梯的秘密。(电梯属于简单的滑轮装置。电梯发动机位于电梯轴顶部,转动滑轮,操纵电梯,缆绳穿过滑轮移动。缆绳一端与电梯相连,另一端与平衡重物相连。平衡重物起平衡作用,它的重量等于电梯的重量加上平均乘客人数的重量)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滑轮装置。(1)制作一种能够吊起重物的简单滑轮装置。
(2)制作能够升降旗的滑轮装置。
(3)制作能够来回传递便笺的滑轮装置。
?
?
?
?
实验探究
?
?
?学生尝试并交流。
?
?
?
?
?
学生交流各自解释
?
?
?
?
?
?
?
?
学生实验探究
?
?
?
?
?
?
?
?
?
?
?
?
?
?
?
?
?
?
?
?
讨论交流
?
?
?
?
?
交流小结
?
?
板
?
书
?
设
?
计
?
国旗怎样升上去
??????
种?类????????????????? 作?用???
定滑轮???????? 不能省力、能改变用力方向
动滑轮???????? 能省力、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滑轮组???????? 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
教
?
学
?
反
?
思
我认为对本课的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开课时的情境创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经历概念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对这节课的教学实效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这节课给我的思考是:提升教学实效,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师对学情认真了解和分析;在教师对教材深入了解和把握;在教师对教学的精心设计。走进学生,才能了解学生;潜心教学,才能提升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