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万人。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为一里,秦尺约0.23米。如此算来,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容纳万人自然绰绰有余了。
讲授新课
(1)沉重的赋税负担
(2)沉重的徭役、兵役负担
(3)刑法严酷
(4)秦二世更加残暴
二
讲授新课
陈胜、吴广起义
讲授新课
1、时间:
7、意义:
4、直接原因:
5、根本原因:
6、结果:
2、地点:
3、人物:
讲授新课
如果陈胜吴广在前行渔阳戍边的途中没遇雨,秦末的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渔阳
渔阳
大泽乡
大泽乡
大泽乡
大泽乡
陈
(张楚)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讲授新课
1、陈胜、吴广起义后,哪些人接起了反秦的大旗?
2、是谁领导的起义军歼灭了秦军的主力?是在哪场战争中歼灭的?
3、回忆秦朝建立的时间,计算秦朝在历史上存在了多少年?
结果:
刘邦胜,建立西汉
课堂小结
始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万人动。
徭役兵役极繁重,死刑车裂十多种。
陈胜吴广起义中,推翻秦朝立大功。
项羽巨鹿战强秦,刘邦建汉歌大风。
1. 下列不属于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
A.赋税、徭役繁重 B.刑法苛严
C.争夺皇位 D.秦二世的黑暗统治
2.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农民起义都有唤起民众的响亮口号,起到激励人们 斗志的作用。下列哪一口号最有可能是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的( )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D.“福兮,祸之所伏
3、下列哪一项不是秦朝暴政的表现( )
A、法律严酷 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 D、徭役、赋税沉重
4、下列不属于大泽乡起义的史实的是( )
A、爆发于公元前209年 B领导人是陈胜、吴广
C、在陈县建立政权 D、吴广自立为王
作业
课后活动第1题
认真整理并背诵本课笔记内容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40分钟) 教师:郭彩红 班级:七年级6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成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了解这一点,理解得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陈胜、吴文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记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归纳总结法、讲述法、练习法、启发法
根据教学方法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制定的学习方法为:描述法、识图法、归纳学习法等。
教具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投影】出示农民交税、百姓修长城、商鞅车裂三组图片。 让学生根据图片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 以图片的形式来复习旧课,巩固旧知识,承上启下,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生兴趣。
【教师总结】: (1)赋税沉重 (2)徭役、兵役繁重 (3)刑法严酷【过渡】: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农民最终还是无法忍受秦朝的残暴统治,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陈胜、吴广起义。 认真听讲并记忆本课已学知识 让学生有一个缓冲时间,从前面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阅读思考陈胜吴广起义(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二个子目的内容)【板书】: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让学生在黑板上补充。 默读“陈胜、吴广起义”,完成教师安排的思考内容。 认真记录笔记 培养学生有目的性的阅读,并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让学生知识体系具有整体性
评价学生的补充。那接下来哪位同学总结一下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 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
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这次起义的根本原因。 跟随老师的思路一步步地深入思考 给予学生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那接下来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场大雨,秦朝还会不会出现农民起义?为什么?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 评价学生答案,并给予鼓励。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组织好语言,回答老师的问题 启发、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合作的学习精神。
关于这次起义,有件事情老师想不通,究竟陈胜、吴广有多大本事,竟然能说动九百多人和他们一起反?播放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视频。思考:为什么陈胜吴广能号召这么多人一起反抗。就这样,九百多个农民在陈胜、吴广两人的带领下发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思考问题。 创设情境,结合问题及视频资料,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好,那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下这次起义的具体过程,并出示秦末农民起义战争形势图。让学生说出起义建立的政权名称,起义军行军打仗的路线、结果。 政权的名称:张楚政权;起义的过程:大泽乡起义不久,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不断壮大。陈胜派主力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秦二世紧急调集大军进行反击。最终起义被镇压下去,陈胜、吴广相继被部下杀害,起义失败。 培养学生识图、读图能力。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却历来被人们所称道,那么,这次起义有何历史意义呢?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次起义的历史意义
【过渡】:这次起义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陈胜、吴广虽然被杀害,但各地的农民并没有因此而屈服。接下来是谁接过了起义的大旗呢? 阅读教材内容,回答老师出示的问题 锻炼学生分析教材内容,提炼重要知识点的能力
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办呢?于是,项羽、刘邦在秦朝灭亡后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
【教师提问】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在这场皇位之争中究竟谁会笑到最后呢? 思考,阅读课本,相互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
【总结】所以最终还是汉王刘邦取得了胜利,所以之后才有了汉朝。
让学生阅读课本50页的材料,分析楚汉之争为何刘邦能取胜? 学生作答: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而项羽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 培养学生阅读与分析能力,从课本中找答案。
课堂小结 始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万人动。徭役兵役极繁重,死刑车裂十多种。陈胜吴广起义中,推翻秦朝立大功。项羽巨鹿战强秦,刘邦建汉歌大风。 聆听,回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以歌谣的形式作为本课的总结,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课堂练 习 【投影】四道选择题。 独立完成,举手回答。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板书设 计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一、陈胜、吴广起义 1、时间 6、结果 2、地点 7、意义 3、人物 二、楚汉之争 4、直接原因 5、根本原因
作业: 课后活动第1题。认真整理好本课笔记内容
教学反 思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说课稿 说课人:郭彩红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课堂小结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第10课,主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它是中国古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秦朝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本课生动再现“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的内容,介于秦统一和汉统一两次大统一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由小学升至初中,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比较浅显。而且历史对他们而言是一门新的课程,比较抽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为了不让他们感到枯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特意在教学中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课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成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了解这一点,理解得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陈胜、吴文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记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
1、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2、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归纳总结法、讲述法、练习法、启发法
根据教学方法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制定的学习方法为:描述法、识图法、归纳学习法等。
教具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投影】出示农民交税、百姓修长城、商鞅车裂三组图片。 让学生根据图片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 以图片的形式来复习旧课,巩固旧知识,承上启下,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生兴趣。
【教师总结】:【过渡】: 认真听讲并记忆本课已学知识 让学生有一个缓冲时间,从前面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阅读思考陈胜吴广起义(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二个子目的内容)【板书】: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 默读“陈胜、吴广起义”,完成教师安排的思考内容。 认真记录笔记 培养学生有目的性的阅读,并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让学生知识体系具有整体性
评价学生的补充。那接下来哪位同学总结一下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 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
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这次起义的根本原因。 跟随老师的思路一步步地深入思考 给予学生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那接下来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场大雨,秦朝还会不会出现农民起义?为什么? 评价学生答案,并给予鼓励。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组织好语言,回答老师的问题 启发、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合作的学习精神。
播放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视频。思考:为什么陈胜吴广能号召这么多人一起反抗。 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思考问题。 创设情境,结合问题及视频资料,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好,那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下这次起义的具体过程,并出示秦末农民起义战争形势图。让学生说出起义建立的政权名称,起义军行军打仗的路线、结果。 学生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识图、读图能力。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却历来被人们所称道,那么,这次起义有何历史意义呢?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次起义的历史意义
【过渡】: 阅读教材内容,回答老师出示的问题 锻炼学生分析教材内容,提炼重要知识点的能力
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办呢?于是,项羽、刘邦在秦朝灭亡后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
【教师提问】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在这场皇位之争中究竟谁会笑到最后呢? 思考,阅读课本,相互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
【总结】所以最终还是汉王刘邦取得了胜利,所以之后才有了汉朝。
让学生阅读课本50页的材料,分析楚汉之争为何刘邦能取胜? 学生作答: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而项羽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 培养学生阅读与分析能力,从课本中找答案。
课堂小结,以歌谣的形式作为本课的总结,形式新颖,内容全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难度不大,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板书比较完整,列举了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意义等,条理清晰,字体工整。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优点:课件制作比较好,有图片、动画视频,资料比较丰富,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环节完整,讲课思路清晰,课堂小结形式新颖。课堂气氛较活跃,板书工整。
缺点:应把学生回答的答案要点或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以表对学生的肯定,也能起到鼓励学生积极作答的效果。播放完视频后,应对陈胜、吴广起义时说的豪言壮语提点一下。导入时的看图片回答问题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提问。课堂练习题部分字体设置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