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08 11:4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五代十国政权图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北宋的政治壹唐朝灭亡五代乱 前事不忘后事师唐朝灭亡五代乱 前事不忘后事师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臣弑其君,子弑其父。”
——出自《新五代史》、作者:[宋]欧阳修 [宋]徐无党 、卷三十四、第208页人臣篡逆、纲常失纪黄袍加身,陈桥兵变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出自《宋史》、作者:[元]脱脱 等奉敕、卷一、第100页那么面对五代十国这样一个人臣篡逆、纲常失纪的局面,假如你是赵匡胤登上帝位你会怎么做?贰拥兵自重,朕以杯酒释兵权
藩镇割据,文臣通判分其权
兴文立教,改革科举纳贤仕
相权膨胀,二府三司化相权吾心之所系:权、钱、兵“……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普回答:“……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出自《续资治通鉴》、作者:[清]毕沅、第二、第44页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
制其钱粮天下自安拥兵自重,朕以杯酒释兵权收其精兵太祖忽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皆问何故。太祖曰:“是不难知矣。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太祖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出自《宋史》、作者:[元]脱脱 等奉敕、第4108页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拥兵自重,朕以杯酒释兵权“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作者:[清]秦缃业、卷五十三、第311页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杯酒释兵权“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宋]李焘、第3981页更戍法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有握兵之重
无发兵之权在解除中央禁军将领的兵权之后,是否真的达到了“为国家计长久”?“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
——《宋史·职官志》上因谓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宋]李焘、第407页藩镇割据,文臣通判分其权方镇残虐
权利过大知州
通判文武制衡得心应手制其钱粮在解除中央、地方将领的兵权之后,
假如你是赵匡胤,面对以往朝廷上君弱臣强的局面,又会怎么做呢?相权膨胀,二府三司化相权稍夺其权“上视若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
——出自《宋史》、作者:[元]脱脱 等奉敕、第4172页赵普之为政也专,廷臣多疾之...卢多逊在翰林,因召对,数毁短普,且言普尝以隙地私易尚食蔬圃,广第宅,营邸店,夺民利...复诏薛居正、吕余庆与普更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
——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宋]李焘、第418页君臣之间
渐生嫌隙宰相专权自古有之,面对宰相专权,在赵宋王朝建国的短暂时间里,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会是什么呢?相权膨胀,二府三司化相权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将政务、财政、监察等权分开,而大权则系於皇帝手中。教材P30中说“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仅仅在制度上使皇权得到了加强,就足够了吗?兴文立教,改革科举纳贤仕《劝学诗》
宋真宗 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神童诗》
北宋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重文之风锁院制度
弥封制度
誊录制度
别试制度吸取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宋人科举考试图兴文立教,改革科举纳贤仕宋太宗在位21年(976-997 )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万人。宋仁宗在位41年(1022-1063),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又四千五百十七人。
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
的123名。
两宋三百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
最多的朝代。范仲淹 进士第九十七名 参知政事 庆历新政
王安石 进士第 四 名 参知政事 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 进士第十 四名 参知政事 庆历新政
苏 轼 进士第 二 名 通 判 革新除弊
曾 巩 进士第 一 名 知 州 廉洁奉公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取士名额增多
文官队伍庞大1.请同学们回顾刚才所学概括本节课的内容,相较于以前的隋唐,北宋的政治有着怎样的特色?本课所学北宋的政治唐朝灭亡五代乱,前事不忘后事师拥兵自重,朕以杯酒释兵权
相权膨胀,二府三司化相权
藩镇割据,文臣通判分其权
兴文立教,改革科举纳贤仕收起精兵
削夺其权
制其钱谷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支罢黜支郡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重文轻武2.这种“重文轻武”的特色又有何弊端?基于此,后人又会如何评价宋太祖?叁课堂小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课堂小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宋太祖以一军旅武将夺得天下,在位十六年,做了两件大事:第一,基本统一了南方,并为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强化了中央集权,彻底消弭了中唐以来造成地方割据的动乱因素。太祖不仅为赵宋王朝,也为其后的封建王朝留下了一笔不可缺少的政治遗产,宋代以后的统一王朝没有再出现分裂割据局面,这笔政治遗产是大起作用的。
——虞云国《细说宋朝》3.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评价?这又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课堂小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陈寅恪的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历史主义的标准主要是指,将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加以评价,设身处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不能用现代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亦可称为“当时当地标准”。
陈寅恪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也多采用这一标准。陈寅恪认为重大历史事件和政策所以出现的决定性因素是当时的客观形势,形势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杰出人物的作用是第二位的。换言之,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当充分考虑形势对人物的影响。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