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最后一次讲演
1.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卑劣 A.liè B.lüè ( )
(2)蔑视 A.miě B.miè ( )
(3)鲜血 A.xuě B.xuè ( )
(4)卑鄙 A.bì B.bǐ ( )
2.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与例词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1)挑拨离间 A.间隔 B.反间 C.田间( )
(2)蛮横 A.强横 B.横财 C.横贯 ( )
3.指出下面的句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简析其作用。
(1)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B.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C.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D.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
5.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___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直言不讳”很好,“婉言动听”有时候也需要。
②说话的方式很多,这里介绍两种:直言和婉言。
③所用词语的意思与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一致,直截了当,就是直言。
④批评别人或不同意别人的意见,要尽量避免用直言,而采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形式。
⑤说话要讲究方式,但是违背真实的原则,一味追求说话的方式,是不足取的。
⑥对于有些事物,人们一般不愿意直接说明白,而用一些相应的同义词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婉言。
⑦我们现在的社会,抛弃了旧社会许多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虚伪客套,要求在有礼貌和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直截了当地交流思想,交换意见。
A.⑤②③④⑦①⑥ B.②③⑦①⑥④⑤
C.⑤②③⑦④①⑥ D.②③⑦⑤⑥④①
◆课内精读
阅读“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回答问题。
7.选文中,“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中所说的“黑暗”和“光明”的含义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中的“你们”“我们”各指的是谁?交替使用两种人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于“争到光明”,作者有怎样的信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待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选自《人间草木》)
11.文章第一段说“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你能说说这里表达了闻先生怎样的“内心世界”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选文概括,本文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哪些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文为了突出闻一多上课的风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面的演讲稿中很多地方不合要求,请你指出来。
同志们:
如今,我们在这里集会,是教大家说说心里话。首先我开个头,起个抛玉引砖的作用,希望你们对我厂的发展多提宝贵的建议。
现在我们厂出现了很多正事不干,专搞破坏的人……他们严重影响了我厂的生产,影响了大家的切身利益。这件事需要整治,望大家多多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1.(1)A (2)B (3)B (4)B
2.(1)B (2)A
3.(1)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重语气,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
(2)用了设问、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讽刺语气,强调敌人的可耻下场。
4.[解析] D “一二·一”应该加双引号。
5.闻一多 闻家骅 新月
6.[解析] B 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话题的中心是“说话的方式”,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先确立总领句为第②句,然后根据“直言和婉言”可以确定下文将先介绍“直言”,再介绍“婉言”。接着按照逻辑关系应该介绍什么是“直言”,什么情况下需要“直言”。由此可以确定接下来为③⑦句,第①句为由“直言”到“婉言”的过渡句,因而在第⑦句之后,引出“婉言”,按照逻辑思维,接下来仍然是介绍什么是“婉言”,什么情况下需要“婉言”。因而顺序为⑥④,第⑤句作为总结句放在最后。
7.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正在作垂死挣扎,斗争更加残酷。
8.“黑暗”指反动统治,“光明”指人民解放。
9.“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用“你们”表达愤怒蔑视之情,直接揭露敌人的罪行及虚伪本质;用“我们”表达作者对人民大众的亲密情感,激励人民团结战斗。交替使用两种人称使得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10.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11.[解析] 结合第一段的内容及背景来理解,闻一多先生参加步行团,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这些正是他爱国的体现。
[答案] 对现实的龌龊极为痛心,对日寇的入侵极为痛恨,故而“严冷”;内心却流淌着对祖国炽热的爱。
12.[解析] 通过典型事例体会闻一多的性格特点,从“誓不剃须”,可看出他刚烈坚毅;从“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可看出他治学专心;专门收集秃笔,写正楷,,可看出他一丝不苟。
[答案] ①刚烈坚毅;②治学专心;③写字爱用秃笔,一丝不苟。
13.[解析] 写闻一多的语言“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是正面描写;而写他教古代神话,“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是侧面描写。
[答案]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14.改正:①“如今”是书面语,应改成口语的“今天”;②“教”用在小孩子或不明白事理的人身上,应改为“叫”或“让”;③“抛玉引砖”一词是把自己的话比作玉,把别人的话说成砖,应改为“抛砖引玉”;④“包涵”是客套话,请人原谅,用在这里不妥,可改为“理解”。
1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rǔ) 清谈(tán)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
B.埋没(mò) 检讨(tǎo) 彷徨(fáng) 一帆风顺(fān)
C.探讨(tàn) 哲理(zhé) 遵照(zūn) 袖手旁观(xiǜ)
D.领悟(wù) 测量(cè) 恐慌(huāng) 不知所措(cuò)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C.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D.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对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我们不但要能辨析其不同意义,还要会运用它们。请你辨析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的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______(探寻 探讨 探询 探问)自己。
(2)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______(探索 探察 探究 探求),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______(实验 实践 实习 试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______(领会 领略 领悟 领取)的。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____奖获得者。“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________》中的《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中的《________》《中庸》两篇,和《________》《________》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整体感知
5.课文的标题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________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要培养____________精神。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一个事实论据,并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2018·眉山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大学问真学问
王子墨
①知识分子要具备恢宏格局与长远志向,在旧学与新知中寻找答案,做大学问、真学问,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②司马迁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被捕入狱,惨遭宫刑。出狱后发愤著书,终成《史记》。支撑他矢志不渝的动力,便是其“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长远志向。把司马迁的志向转译一下,亦即做大学问、真学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成了无数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的期许与自勉。
③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历史的评价标准却贯穿古今。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要秉持“做大学问、真学问”的学术风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这是对中国传承数千年之久学术传统的再一次重申,为广大知识分子指明了立志求学的方向。
④知识分子,当有所“求”。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学术探索,也当紧贴于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中寻求学术研究的立足点。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学术成果,必须从实践中来,并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知识分子,也必须对国情有深邃细密的考量,对历史有拨云见日的洞察,对专业有韦编三绝的钻研,才能拿出与实践相吻合、切中时代脉搏的学术成果,才能成就学问的大与真。
⑤知识分子,也当有所“拒”。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学术界存在不少乱象,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正如有人所说,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清除乱象,需要知识分子以学者风骨自我勉励,在如乱花过眼的种种诱惑面前保持定力,校准人生价值的度量衡,把对物质享受的关注,转移到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知识分子专注于学术正道的上下求索,而非在利禄之途上奔竞游走,是做出真正的大学问、真学问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学术历经千载而斯文不坠的关键所在。
⑥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的知识分子,也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争当时代弄潮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0字以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②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简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学校文学社团征集关于宣传读书的广告,某同学设计的下面这幅图画获得一等奖,请品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现在,很多学生存在着高分低能的问题,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1.[解析] D A项,“儒”应读“rú”;B项,“彷”应读“páng”;C项,“袖”应读“xiù”。
2.[解析] A “查”应为“察”。
3.(1)探讨 (2)探察 (3)实验 (4)领悟
4.丁肇中 物理学 诺贝尔物理学 礼记 大学
礼记 大学 论语 孟子
5.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 实验
6.(示例一)论据:王阳明“格”竹子。作用:作为论据直接证明前文的“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观点,同时又从反面证明了真正意义上的格物致知的重要性。(示例二)论据:“我”(作者)在美国大学学习的“遭遇”(经历)。作用:论证文中提出的“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的观点,突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7.知识分子要做大学问、真学问。
8.[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本段概述了司马迁创作的经历,所以是举例论证。事例与论点之间总是密切相关的,分析作用时,将论点结合起来表达即可。
[答案] 举例论证。举司马迁矢志不渝创作《史记》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知识分子要做大学问、真学问”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9.首先提出分论点“知识分子,也当有所‘拒’”;然后从反面举当今学术界存在乱象的事例进行论证,再从正面进行道理论证(或“然后从反正两方面分别举例和讲道理”);最后得出“专注于学术正道求索是知识分子做真正大学问、真学问的关键”的结论。
10.运用对比,形象地表现了读书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这一道理。(意近即可)
11.示例: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因为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能得高分,一旦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我们要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
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cháo( )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须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在这方面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年轻人能够出成果,特别要反对马太效应,尤其在中国,我觉得在中国论资排辈的势力还是有的,崇尚名人,什么都要挂一名人的头衔,签定会的时候挂一个院士,其实院士并不了解那个具体领yù( ),我们打破这种风气是需要努力的。
(1)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
崇尚( ) 头衔(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áo( )流 领yù( )
(3)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
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改为______
2.2017·滨州(改编)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选是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被誉为“当代毕昇”,是当之无愧的。
B.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对社会的引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C.他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又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常能进退维谷,游刃有余。
D.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谈反腐,向古人借智慧,对今人敲警钟。
3.结合下列句子说说下面加点文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1)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
4.课文中所谈论的这次重要的抉择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王选的这篇演讲词中,可以看出王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成功未必非用亏本的“勤奋”
朱荣章
①何谓“亏本的勤奋”?就是不顾自身角色地位和家庭承受能力,一味坚持自己的爱好和追求。
②法国有一个叫奥里昂的老人,从20岁时就决心做一名画家,他一直勤奋地画呀画呀,几十年如一日,但他的画却无人问津。40年过去了,终于在画了9 998张画之后,他卖出了人生的第一张画!他欣喜若狂。是的,是的,他怎么能不欣喜若狂呢?40年的画作生涯终于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了。尽管他的画作还不能用金钱的标准做交换,可对于他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因为一个并不标准的等价交换是得到了别人的承认。
③然而,您仔细想想,满头白发,可以说是画了一辈子为卖出一张画,值得吗?他起码的生活来源如何解决?家人如何养活?仅仅靠自己的一次心理满足,是解决不了实际生存问题的。可能当时的法国社会保障比较好,自己不用创造价值,也有充足的价值源源不断地供他生活需用,可在社会保障很缺乏的我国就不行了,喝西北风也未必有人刮给你。
④记得《永不磨灭的番号》这部小说的作者叫张磊,他年仅35岁就去世了。消息传开,人们一片哗然。大家不得不惊叹,这么一个有才华的小伙子怎么就死了呢?老天不公平啊!天妒英才啊!怨老天没用,都是自己过于勤奋,超出了生命的底线。影视导演尽然在《北京晚报》中说:“张磊5年前曾被发现患有癌症。听说得病前很胖的,整天熬夜,饮食不规律,还喜欢喝酒。”退一步来说,就算是您使用的完全是您的长处,假如不管不顾,超出了“亏本”的底线,也没有好处。这不是笔者危言耸听,不让朋友们大展自己的才能,而是数不尽的事例都在那儿明摆着,让你我不得不惊心动魄。
⑤明智的人会选择自己的长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在自己的弱项上固执己见,一条道走到黑。当然,这并不否认在自己的弱项当中也有喜爱,可这种喜爱调剂生活可以,但作为“饭碗”当饭吃就异常艰难了。常言道“一日看不尽长安花”,“建成罗马不是一日之工”。我们为何硬要在错误的理念上放马而驰呢?这种错误,其根本原因还是急功近利的欲望在作祟。
⑥朋友,勤奋诚可贵,适当发挥自己的专长“价”更高,万万不可在不管不顾中猛撞。适度的勤奋,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一种智慧。
6.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开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链接材料中季羡林的一段话,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为什么?(6分)
[链接材料]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据《扬子晚报》报道,“五四”青年节,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的“我们的中国梦·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主题文艺活动专题节目导演组分别从支教、创业、村干部、科技、军队、生态保护6个领域选出6位杰出青年,代言“青春中国梦”。“状元村干部”石磊名列其中。
石磊,16岁时以高分考入清华大学,县状元的头衔让众人艳羡不已;可是他20岁却下基层当起了村干部,这又令所有人瞠目结舌。他高票当选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西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因业绩出色,石磊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他现在还是南京市最年轻的团委副书记。
(1)假如你是一名电视台的记者,在晚会现场对石磊进行采访,你打算提一个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石磊的事迹,谈谈你对“中国梦”的理解。(60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1.(1)chóng xián (2)潮 域
(3)须 需 签 鉴
2.[解析] C C项,“进退维谷”的意思是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这与句子中“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又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的语义相矛盾。因此,C项是错误的。
3.(1)比喻重要的岗位或市场的前沿。
(2)不注重衣着、容貌的整洁。
4.大力扶植年轻人。
5.王选站在科技最前沿,做出了巨大成绩,但他却不以“权威”自居,不以“名人”自诩,不以“功高”自傲。身居高位却心静如水,成就显著却心态平和,审视自己目光清醒,推介新人不遗余力、真心实意,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自省、自警和自律意识,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6.[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解答时一般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等部分寻找。本文标题“成功未必非用亏本的‘勤奋’”,虽然是观点,但它是否定语句,不够鲜明,所以不宜用此做论点。
[答案] 适度的勤奋,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一种智慧。
7.提出本文的论题,引出后面的议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举例论证。列举了奥里昂画40年的画,终于卖了第一张画的事例,具体论述了“在弱项上固执己见,成功会异常艰难”这一观点。
9.[解析] 本题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解答时一定要弄清本文的论点:“适度的勤奋,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一种智慧。”而链接材料论述的观点是:“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所以不宜作为本文的论据。
[答案] 不能。本文的论点是“适度的勤奋,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一种智慧”,而链接材料论述的观点是“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是有区别的。所以这段话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
10.(1)[解析] 本题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针对材料,提出的问题合理即可。
[答案] 示例:石磊大哥,你好!首先祝贺你当选“青春中国梦”的代言人。作为青年人的榜样,请你说说我们青少年学生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好吗?
(2)[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仔细读题,明确要求,参透材料,紧扣主题,表述要明确、得体并富有层次感。
[答案] 示例:中国梦是民族复兴的大概念,它是由我们每个人的梦想组成的,所以,青少年应该踏实勤奋地走好每一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长本领,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1.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襁褓 A.qiáng B.qiǎng( )
(2)绚丽 A.xùn B.xuàn( )
(3)拙劣 A.zhuō B.zhuó( )
(4)肤浅 A.fū B.fú(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恐惧 崭新 推崇 暴风骤雨
B.凋零 目睹 奠定 相辅相承
C.萦绕 枷锁 祈祷 行将就木
D.束缚 姊妹 携手 自圆其说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恐惧是人类工作和休息的天敌,面对它,人类学会用勇气来针锋相对。
B.一项运动,倘若只有有限一部分人被包含在内,在当今时代又怎能称得上完美呢?
C.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要为它奠定基础。
D.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他们的想象中,勇气之花在我们当代人的手中早已残败凋零了。
B.勇气是战争中的美德,它能够在时势中造就英雄。
C.古代奥林匹克主义的绚丽梦想在阿尔弗斯河的两岸诞生了。
D.当恐惧伴随着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并在他行将就木时,给他致命一击使其崩溃。
◆整体感知
5.作者认为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应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顾拜旦在文中阐述的奥林匹克主义和一般体育运动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永恒的坐标
余秋雨
①终于来到了奥林匹亚。
②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林、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齐整,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了: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这条大道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了人类的健康。
③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地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无须多言,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说,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数学、美学、医学、法学等领域,我们至今仍在用希腊的基础话语思考;肢体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克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
④我不止一次地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是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深思的眼神,其他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⑤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⑥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文明都自成结构,很难拆开了作局部比较,但在奥林匹亚,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肢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摘自余秋雨《千年一叹》,有改动)
7.第②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道:“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作者认为这个“差距”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象征,弘扬奥运精神,是传播人类文明,实现世界和平的有效途径。为了了解奥运,崇尚并传播奥运精神,学校开展了以“走近奥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围绕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确定两个选题。
选题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题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了解同学们对奥运项目的了解程度,某小组确定调查项目为“奥运项目知多少”。请你也为本小组确定一个调查项目,并写出调查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末,你想上网查找关于奥运会的资料,可是妈妈却认为你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耽误学习时间,你这样对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听了,说:“好吧,那你上网查找资料吧。”
详解详析
1.(1)B (2)B (3)A (4)A
2.[解析] B “相辅相承”应为“相辅相成”。
3.[解析] C “完美的,民主的”中间的逗号应为顿号。
4.[解析] D 缺少主语,去掉“当”。
5.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
6.作者认为奥林匹克主义同一般的体育运动是有区别的,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具体区别体现在:一是运动员会产生胜利在望的感觉;二是能振奋人心。
7.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体育圣地的年代久远,给人一种威严和庄严的感觉,引起人们对古希腊文明的深思。
8.古代希腊文明追求人的双重健康,关注人的整体;古代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肢体意义上的自我。
9.[解析] 作者对雕塑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赞美之情,而作者赞美的就是古希腊文明的内涵,即达到“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
[答案] 赞美古希腊文明达到的“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
10.(1)示例:历届奥运会会徽、申奥大使、奥林匹克知识、奥运场馆、奥运中的环保、奥运明星、奥运会与国民经济、奥运与科技、从奥运会项目的设定看体育文化、老百姓眼中的奥运会等。
(2)(示例)项目:走近奥运冠军
目的:调查同学们对奥运冠军的成长经历、感人故事、获得成就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3)[解析] 回答此题,要语气委婉,并对与学习无关、耽误学习时间的问题进行回答。
[答案] 示例:妈妈,了解奥运会的相关知识也是一种学习,这可以拓宽我的知识面,而且我会注意控制时间,不会影响学习的,您就放心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