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庄子》二则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huán)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háo) D.鲦鱼出游从容(tiáo)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B.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C.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完备)
D.请循其本(循环)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鹏之徙于南冥也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安知鱼之乐 D.子之不知鱼之乐
4.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只标一处)
(1)庄 子 与 惠 子 游 于 濠 梁 之 上
(2)安 知 鱼 之 乐
(3)其 翼 若 垂 天 之 云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空。
(1)庄子,名______,宋国蒙人,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北冥有鱼》中综合运用夸张和比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以概括出扶摇直上、鹏程万里两个成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循其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鲦鱼出游从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庄子和惠子辩论的焦点是什么?辩论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庄周贷粟①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②。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③,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④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⑤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注] ①贷粟:借粮食。粟,谷子,泛指粮食。②监河侯:官名。③邑金:封地的赋税。邑,城市,亦为县的别称。④忿然作色:气得变了脸色。忿,同“愤”。⑤波臣:水族中的臣民。此为鲋鱼自称。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借)
B.庄周忿然作色曰(生气的样子)
C.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游玩)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店铺、市场)
13.对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而
之
A.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周 昨 来 有 中 道 而 呼 者 周 顾 视 车 辙 中 有 鲋 鱼 焉
1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4分)( )
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很大方,答应收得赋税后借给他三百金。
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生存的急需品,虽少但可活命。监河侯对于庄子的远赐等于见死不救。
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
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跃然纸上。
17.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崇尚自然,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而且他的文章想象奇特,变化多端,并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富有幽默讽刺意味,对后世文学的语言有很大影响。请从下面的故事中选择一则,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及寓意。
望洋兴叹 庖丁解牛 邯郸学步 庄周梦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于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辩论,你是如何看待的?可以搜集庄子和惠子的资料后阐述观点。(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1.[解析] A “抟”应读“tuán”。
2.[解析] D “循”的意思是“追溯”。
3.[解析] C C项的“之”是“的”的意思,其余三项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用翻译出来。
4.(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安知/鱼之乐
(3)其翼/若垂天之云
5.(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3)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4)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6.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生动传神,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7.(1)周 战国 道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8.(1)完全,完备。(2)本原。(3)安闲自由。
9.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以不译;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成“的”。
10.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11.焦点: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原因: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两人立场的不同——庄子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中的美;惠子重视逻辑推理,认为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知道他人的心理状态。
12.[解析] C “游”的意思是“游说”。
13.[解析] C 两个“而”都是表顺承的连词。第一个“之”是代词,代“鲋鱼”;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14.您能有一点儿水使我活下去吗?
15.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16.A
[参考译文]
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答应说:“行。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得到后)将借给您三百金,好吗?”庄周听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它说:‘鲋鱼,来吧!你是干什么的?’(它)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您能有一点儿水使我活下去吗?’我说:‘行,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发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时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点儿水就能活下去,您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
17.示例:庖丁解牛 一个厨师为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儿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宰牛已经十九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顺着牛体的天然纹理来宰牛,自然游刃有余。后来常用“庖丁解牛”来比喻技艺熟练,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18.示例: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感受投射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1
22 《礼记》二则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讲信修睦(mù) B.学学半(xué)
C.选贤与能(jǔ) D.男有分(fèn)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味美) B.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困惑)
C.讲信修睦(修整) D.女有归(女子出嫁)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 B.教学相长也
C.大道之行也 D.男有分,女有归
4.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教 然 后 知 困。
(2)故 人 不 独 亲 其 亲,不 独 子 其 子。
5.填空。
(1)《礼记》是______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经学家________编纂而成。
(2)《虽有嘉肴》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比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论述了“________”的道理。(用原文相关语句填空)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人不独亲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男有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有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谋闭而不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把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有什么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选自《礼记·礼运》)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天下为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正君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贤勇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兵由此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翻译下列句子。(2分)
(1)礼义以为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反映的实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你认为“家天下”与“公天下”相比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1)老而无子的人。( )
(2)老而无夫的人。( )
(3)老而无妻的人。( )
(4)幼而无父的人。( )
19.请你将今天的社会跟儒家学者们(或孔子)构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然后谈谈你的体会,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1.[解析] B “学”应读“xiào”。
2.[解析] C “修”是“培养”的意思。
3.A
4.(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5.(1)儒 戴圣 (2)教学相长也
6.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教学相长
7.(1)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2)《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8.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大意对即可)
9.示例:一个人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还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人和学习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要积极和同学沟通交流,才能共同提高。
10.(1)以……为亲。(2)职分,职守。(3)女子出嫁。(4)兴起。(5)兴起。
11.(1)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12.前两句为第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三、四两句为第二层,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两句为第三层,总结全文内容,说明什么是“大同”。
13.示例:在今天,人与人之间要多一些关爱,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
14.(1)成为。
(2)摆正。
(3)同“智”,智者。
(4)战争。
15.(1)将礼义视为纲纪。
(2)因此阴谋也就产生了,战争也由此而发生。
16.私有制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
17.示例:我认为是进步了。奴隶主役使众多奴隶从事生产,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条件,这是一种“野蛮的进步”。
[参考译文]
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所有,人们各自孝敬自己的双亲,各自疼爱自己的子女,财货人力都只为了自己,诸侯世袭相承成为礼制,修筑城郭沟池以防守,将礼义视为纲纪;以此端正君臣关系,以加深父子关系,以和睦兄弟关系,以调和夫妻关系,以设立制度规章,以划分田土宅里,以尊敬勇士与智者。由于成就功业都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也就产生了,而战争也由此而发生。禹、汤、文、武、成王、周公,都是用礼义来治国的英才。这六个君子,没有不谨慎实行礼制的人。透过礼制以彰显道义,以成就诚信,以明察过失,以仁为模范且讲求谦让,向人民昭示治国的常法。如果有不遵行礼义的,在位者就会因罪而被黜退,百姓会认为这是祸害。这就叫作小康社会。
18.(1)独 (2)寡 (3)矜 (4)孤
19.示例:“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者们所说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其特点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这是他们预想甚至是幻想中的社会,但在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而今天我们的社会和平稳定,人民幸福,实现了安居乐业的理想。
1
23 马 说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
B.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hí)
D.其真无马邪(yé)
2.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中。)
B.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D.食不饱,力不足。(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3.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虽有千里之能 D.骈死于槽枥之间
4.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三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说说“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2018·潍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
[注] ①佚(yì):同“逸”,逃跑。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③躐(liè):超越。④趣:同“促”。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⑥组:编织。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乡寡人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者舜工于使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犹策之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定公躐席而起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D.舜不穷其民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1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一文后,班级举行了“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二者关系中,伯乐起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驽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1.[解析] C “食”应读“sì”。
2.[解析] B 正确翻译应为:(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能表现在外面。
3.[解析] B 例句中的“之”和B项中的“之”都是代词,指千里马;A、C、D三项中的“之”为结构助词,译为“的”。
4.(1)食 饲 喂。(2)见 现 表现。
5.[解析] D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1)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2)竭尽。(3)通晓。(4)面对。
7.(1)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2)(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能表现在外面。
8.伯乐:比喻能够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9.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0.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11.(1)同“向”,从前(先前)。(2)擅长(善于)。(3)用鞭子打(驱赶)
12.[解析] C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C项,都是代词,指代前文所说之事。A项,介词,把;介词,因。B项,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却。D项,代词,他的;助词,加强语气,一定。
13.(1)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
(2)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14.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参考译文]
颜渊陪鲁定公坐在高台之上,东野毕在台下驾驭马车。定公说:“好啊,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了!”颜渊说:“好是好啊,(不过)他的马快要跑了。”定公很不高兴,就对左右侍奉的人说:“我听说道德高尚的人不会中伤他人。道德高尚的人也中伤他人吗?”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定公跨过座席站起来,说:“赶快驾车叫回颜渊。”
颜渊到后,定公说:“先前我说:‘好啊!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了!’您却说:‘好是好啊,虽然这样,但是他的马却快要跑了。’不知道您是怎么知道这种结果的。”颜渊说:“臣是根据治理国家的方法知道的。过去,舜善于用人做事,造父善于驾驭马匹。舜从来不让他的百姓用尽全力,造父从来不让他的马耗尽体力。因此,舜没有逃跑的百姓,造父也没有逃跑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时拉着马缰绳,使马的身体过于挺直了;又让马盘旋转动,慢行快跑,调服车马的要求太苛刻了;让马历经险阻到达远方,马已经精疲力竭了。已经这样了,却还不停地驱赶它,因此我知道它一定会逃跑。”
定公说:“太好了,能稍微进一步讲吗?”颜渊说:“野兽被逼急了就会咬人,鸟被逼急了就会啄人,人走投无路了,就会互相欺诈。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诗经》说:‘手握缰绳如同编织一样松紧有度,两匹马就会像跳舞一样欢快自如。’说的就是擅长驾驭的道理。”定公说:“是我错了。”
15.(1)示例: 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能显示出自己的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2)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
(3)不一致。《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4)示例:仕途失意作《马说》
1
24 唐诗二首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三重茅( ) 沉塘坳( ) 口称敕( )
回车叱牛( ) 挂罥( ) 辗冰辙( )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突然)
C.翩翩两骑来是谁(轻快的样子) D.宫使驱将惜不得(吝惜不得)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4.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悲悯情怀。
D.全诗将记叙、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5.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2)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填空。
(1)杜甫,字________,尝自称__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主义诗人,被称为“________”。白居易,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________”。
(2)《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 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____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
9.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2017·无锡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①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 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4.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学完本课后,班级举行以“古诗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识诗人,长知识]
唐代不少诗人都有雅号,这些雅号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流芳千古。如李白的雅号是“诗仙”,杜甫的雅号是“诗圣”,王维的雅号是“诗佛”等。请问下列诗人中谁的雅号是“诗杰”?( )
A.王勃 B.孟郊
C.刘禹锡 D.贺知章
(2)[活动二:仿句子,我会填]
仿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我梦想,驰骋于塞外辽阔的大漠,在金黄的夕阳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我梦想,置身于江南秀丽的小镇,在绵绵细雨中,体味“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情调;我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1.chóng ào chì chì juàn niǎn
2.[解析] B “突兀”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
3.C
4.[解析] A 此诗是古体诗。
5.(1)对偶 (2)设问 (3)比喻
6.B
7.(1)子美 少陵野老 唐 现实 诗圣 乐天
香山居士 诗魔
(2)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安史之乱
9.诗中描绘了风高雨急、屋破漏雨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在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10.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11.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
12.示例:“千余斤”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悬殊,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13.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14.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15.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16.(1)[解析] A 孟郊的雅号是“诗囚”,刘禹锡的雅号是“诗豪”,贺知章的雅号是“诗狂”。
(2)示例:登临五岳之尊的泰山 在日出的辉煌中 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来到茂密的松林 在皎洁的月光下 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