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08 19:54:45

文档简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
课题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中国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时间和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的相关史实
重点
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重文轻武的政策
难点
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评价重文轻武政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黄袍加身》的相关短视频
师:“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
学生根据情景内容,各抒己见
利用视频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
讲授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
1、回顾知识
从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到北宋的建立,历史的发展都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的历史发展的要求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北宋建立的相关史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提示: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3、知识拓展——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知识
4、消除南方割据政权
师: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那么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进行了哪些军事行动来完成统一大业?
点拨:赵匡胤相继灭亡后蜀、南汉及南唐,其弟宋太宗继位后灭吴越、闽南、北汉。北宋统一战争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背景
展示宋太祖和赵普议事图,配上对话,师向学生提问: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同时给出什么建议?
点拨:
原因: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建议: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2、措施
①军事上:
师: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②政治上:
师: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
师:在地方,为防止地方权力过于集中, 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③经济上:
师:在经济方面赵匡胤又采取了哪些强化措施?(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点拨: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3、影响
师:宋朝通过从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强化中央集权,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重文轻武政策
1、措施:
师: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几位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再提问: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对于科举制度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主要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评价(合作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点拨:
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朝廷的财政支出。
学生回顾相关知识
学生阅读课本进行归纳

学生阅读课本: 依照 “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学生结合课本知识点进行思考
学生归纳
学生: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学生:皇权大大加强
学生:重用文官;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学生根据问题结合所学知识,阅读课本和分析材料,进行相互的讨论
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能力。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层面,让学生增加直观印象
用图片资料展示一些相关的信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学习与阅读归纳的能力
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分析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下“贫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总结提升
板书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
时间、都城:
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
影响:中央集权得到强化,皇权大大加强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1、措施:重用文官,发展科举制
2、评价(积极、消极)
课件25张PPT。北宋的政治历史部编版 七年级下导入《黄袍加身》第6课北宋的政治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时间和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的相关史实重点、难点知识找出北宋建立的过程(时间、建立者、都城)?概括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政治、经济)?正确评价北宋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积极、局限)自学指导重文轻武政策影响:中央集权得到强化,皇权大大加强影响:积极、消极措施:①重用文官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军事:杯酒释兵权
政治:削弱相权(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长官(地方)
经济:设转运使,中央控制税收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都城东京北宋的政治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定视频:《北宋建立背景》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相关史实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字元朗。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建立“北宋”。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照 “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消除南方割据政权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同时给出什么建议?原因: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建议: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措施——军事上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措施——政治上①②③②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措施——政治上(地方)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措施——经济上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皇 帝中央集权削弱
相权总体方法:分化事权具体措施2、由 政事堂、枢密院 和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1、设 参知政事 若干人,位同副相,与宰相共执行政权。强化君权在北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VS
宋太祖
宋太宗
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措施——重用文臣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措施科举制度北宋影响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朝廷的财政支出。北宋的政治北宋的建立赵匡胤黄袍加身960年东京(都城)强化中央集权军事上:杯酒释兵权政治上(加强皇权)经济上:税赋收归中央重文轻武影响:有利于社会安定措施:重用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