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土地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及历史意义,与第2课《抗美援朝》同为新中国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抗美援朝是从外部巩固政权,而土地改革则是从人民内部巩固人民政权,同时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课在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之间起到了一个衔接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过程;
2.理解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材料的分析,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的作用,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
2.通过课前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拓宽知识面,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掌握收集与整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问题才能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出示歌词。
从歌曲中感受到农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受到谁的欺压?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课 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感受旧社会农民生活的悲惨,思考农民生活困苦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土地改革的原因
出示图片:《刚刚诞生的贫困的新中国》《全国土地改革前耕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教师讲解:1949年10月1日诞生的新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人均收入。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为什么如此贫困,温饱问题亟待解决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中国近代历尽了多年的战乱,经济受到破坏。
教师提问:通过统计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具体情况如何?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阅读图表、结合教材回答:
(1)掌握在地主和富农手中。
(2)具体情况:新中国建立之初,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和富农手中。中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
(3)原因:这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是两千多年的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结果,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教师总结土地改革的原因:
(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直接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革命,获得土地。
教师明确土改的对象: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仅限于大陆。(在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经进行过土改。)
2.土地改革的开展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小组讨论,总结土改的过程(时间、标志、具体做法、实施过程、结果)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
(1)时间:1950-1952年底。
(2)标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具体做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4)实施过程: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5)土改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教师讲解:在土改中分给地主一份土地是为了让地主自己耕种,使地主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同时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中农是为了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小组合作的能力。
出示土改相关图片,介绍农民除得到土地外,还可以得到房屋、劳动工具、牲畜等,播放土改相关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视频直观了解土改相关情况,学生更易理解。
出示材料: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教师讲解:这次土地改革,就是要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土地改革法》即成了指导土改的基本法律依据。
◆教师设疑:(1)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土改的根源。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新中国成立前,地主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这种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源,它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从而摧毁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起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表格对比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
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占有者
地主阶级与农民关系
产品分配
封建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设计意图】对比两种土地制度的不同,了解土改使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为土改意义的得出做铺垫。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2)材料分析土改的目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教师明确:如果再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土改的根本目的是从内部巩固人民政权。
3.少数民族地区土改的开展
建国之初,全国约有3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根据不同情况,用更长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特点和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要比其他新解放区晚一些,1953-1958年底以前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介绍西藏民主改革的情况:
(1)时间:1959-1961年。
(2)中心任务: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
教师小结:土地改革后,土地虽然由地主阶级手中转移到了农民阶级手中,但仍然属于土地私有制。所以这时的中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制也没有建立起来。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出示材料:
材料一: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材料二: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材料三:土地改革后,农民是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小组讨论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生讨论后发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深刻分析、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小结土改意义:
(1)政治方面: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2)经济方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本课总结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放眼中国,如何在民生问题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是老百姓既关心又期盼的大事,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逐步达成的一个共识。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人文关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新的农村工作方向指导下,农民的梦想一定会飞扬得更高、更远。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土地改革的原因、开展、内容、结果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解放初的土地改革有一个初步的大致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原因,然后由学生总结土改开展的过程,在基本了解土改情况后,通过分析材料,由学生自己得出土改的目的。
本课教学过程中采用对比的方法,如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对比分析。通过把属性类似的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对比,有利于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把握,也有利于抓住历史事件的特征,较好地突破了重难点知识。
课件14张PPT。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
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
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
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
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
妈妈却穿着破烂的烂衣裳,
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
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原因:刚刚诞生的贫困的新中国四川农民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为什么如此贫困,温饱问题亟待解决呢? 农村人口和土地占有情况: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具体情况如何?
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土地改革的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
中国社会的发展。
(2)直接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迫切要求
进行土地革命,获得土地。 2.土地改革的开展:(1)时间:(2)标志:(3)具体做法:(4)实施过程:1950年-1952年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5)结果: 农民在丈量土地农民拔掉地主立的界碑 史料分析: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思考:
(1)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2)土地改革的目的? 农民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农民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地主和农民一样参加劳动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自己占有
劳动成果土地归私人所有不同点相同点土地
占有者类别名称地主阶级
与农民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点? 3.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改革的开展:西藏废除农奴制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材料一: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
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
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
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材料二: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
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
兴表示庆贺。” 材料三:土地改革后,农民是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早
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
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
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辽宁金县
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
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
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
长26.9%。 土地改革的意义:(1)政治方面: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2)经济方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