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4张PPT。第一篇 专题重难突破
一、自然地理
专题一 地球运动规律考纲考情系统构建考向突破微专题考纲考情 明确目的·把握考向系统构建 知识重组·整体提升考向突破 精研高考·综合提升考向一 太阳辐射真题回顾1.(2014·全国Ⅰ卷,1~2)太阳能光热电站(如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回(1)~ (2)题:(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思路点拨:第(1)题,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地区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天气和海拔。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其他三个地区位于季风区,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相对贫乏。
答案:(1)A(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思路点拨:第(2)题,材料信息“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说明关键装置是反光板→使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会降低地表温度→反光板聚焦太阳辐射→导致过往鸟类被高温灼伤。
答案:(2)C2.(2015·山东卷,7~8)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1)~(2)题:(1)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 )
A.云量 B.海拔
C.下垫面 D.正午太阳高度思路点拨:第(1)题,该地7~8月受锋面雨带影响,阴雨天较多,云量多,因此日照时数少,故A项正确。海拔、下垫面均不会有季节变化,故B、C项错误;正午太阳高度能够影响太阳辐射强度,但不会影响日照时数,故D项错误。
答案:(1)A (2)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
A.53% B.62% C.70% D.78%思路点拨:第(2)题,3月份(31天)该地昼夜长短差别小,理论上平均昼长12小时,即每天日照时数约12小时,所以理论上最大日照时数为12×31=372小时,图中3月实际日照时数约为230小时,所以日照百分率约为62%,故B项正确。
答案:(2)B 考向透析1.四个角度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2.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太阳能资源的优势与不足 (2)某地区太阳能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①资源条件:该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从纬度、海拔和天气等角度分析)。
②开发条件:地势平坦,平原、高原是理想的区位;占地广,如分布在沙漠、荒滩、海
洋等地,地价较低,可节约建设成本。
③市场条件:距离市场的远近,西部地区距离市场较远,东部地区距离市场较近;太阳
能属于清洁能源,市场对清洁能源需求量大。
④环境影响:太阳能资源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可以减轻环境压力。命题角度命题角度一 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2018·山东临沂模拟)下表为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据表回答(1)~(2)题:(1)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洋流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数据,可能总辐射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所以主导因素是纬度。
答案:(1)A(2)导致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③纬度高,白昼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④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解析:第(2)题,表格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出现在20°N附近,结合气候分布,可判断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且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故①②正确。
答案:(2)D命题角度二 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018·江西南昌模拟) “渔光互补”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的发展模式,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得到推广且以小型分散式为主。下图为杭州市郊区某“渔光互补”产业园景观图,该园采用智能调节的太阳能电池板,以最大限度地接收太阳能。读图,回答(1)~(3)题:(1)这种生产模式的最大优势是( )
A.提高渔业产量
B.提高太阳能利用率
C.提升农业技术水平
D.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析:第(1)题,水面、水域用途不同,说明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答案:(1)D(2)与西部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站相比,该模式采用小型分散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不需要跨区域输送
B.靠近消费市场
C.光伏发电技术的进步
D.建设成本低解析:第(2)题,小型分散式布局能供给的范围较小,需靠近消费市场。
答案:(2)B(3)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长江中下游地区解析:第(3)题,推广地区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水域广,二是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长江中下游地区符合条件。
答案:(3)D1.(2018·全国Ⅱ卷,6)恩克斯堡岛(如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据此回答下题:考向二 时间计算真题回顾2月7日,当恩克斯堡岛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 )
A.2月7日9时 B.2月7日15时
C.2月7日17时 D.2月8日7时思路点拨:南极地区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顺时针经度增大的为东经度,经度减小的为西经度,因此可判断恩克斯堡岛的经度约为165°E,为东十一区,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相比早3个小时,当恩克斯堡岛为2月7日正午时,即12时,计算可知北京时间为2月7日9时。
答案:A2.(2017·江苏卷,3)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下图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读图,回答下题: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 )
A.12点 B.15点
C.18点 D.21点思路点拨:根据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可知,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75°E地方时为6点,从而推知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为9点,飞机飞行时间为9小时,从而推知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18点。
答案:C考向透析1.地方时、区时的一般计算步骤第一步,确定两地
的经度(时区),然
后计算出两地的经
度差(时区差) ? 第二步,将两地的经度差(时区差)转化为时间差:经度每隔1°时间相差4分钟,每隔1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 ? 第三步,计算出所求的时间:结合已知时间,按“东加西减”的原则进行计算与行程有关的时间计算除了以上步骤外,还要注意行程时间的加减,如下例所示: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飞行,降落在B地,求飞机降落时B地的时间。这类问题若能建立下列关系,也就不难解答了。计算公式如下:
降落时B地时间=起飞时A地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
注意:正负选取原则为“东加西减”。
2.日期分界线的判断与计算技巧
(1)两种日期分界线的判断
①一般规律:地球上作为日期的界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日界线(位于180°附近,答题时一般采用180°),它在地球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如图所示。另一条是自然的零时所在经线,它在地球上的位置不断地向西移动,但始终位于太阳直射经线的背面,如图所示。②判断:在判断日期时,一般先确定日界线的位置,即180°经线;按地球自转方向越过日界线采用“东减西加”的原则(加减日期时要注意月份和年份的变化);再根据太阳直射或其他时间信息,找出零时经线的位置;由零时经线向东至日界线的范围为新的一天,由零时经线向西至日界线的范围为旧的一天。
(2)日期范围和比值的计算
①日期范围的确定
日期范围的确定关键是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出0时所在经线的度数。
新的一天(n+1)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n)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如图所示:(2017·北京卷,1)大数据显示,城市机动车流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城市的生活节奏。机动车流量百分比是指某时段机动车流量占当日机动车总流量的比例。下图为甲城市工作日机动车流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题:命题角度命题角度一 区时的计算 甲城市所处时区是( )
A.西二区 B.西十区
C.东十区 D.东二区解析:城市工作时间一般为当地时间8~18时。读图可知,甲城市工作时间是北京时间2:30~10:30,根据时间计算的方法可推出,西二区时间为16:30~20:30,西十区时间为8:30~16:30,东十区时间为4:30~12:30,东二区时间为20:30~次日4:30。对比四个时区的时间,只有西十区符合题意。
答案:B 命题角度二 工作时间、航行时间的推断(2018·山东日照模拟)美国某软件公司下班时将未完成的工作通过网络传到印度分公司继续进行,当印度分公司下班时再传回美国公司,如此往返,提升了工作效率。结合图,回答下题:上图中通过网络传送软件程序的时间均为当地时间,则可以肯定美国公司时间比印度分公司( )
A.早11小时 B.早13小时
C.晚11小时 D.晚13小时解析:印度位于日界线西侧、美国位于东侧,则印度时间要早于美国;由美国公司下班时(19:00)传到印度分公司(上班时间为次日8:00)继续进行,说明美国19:00与印度次日8:00为同一时刻,则可算出两地时间差为13小时,故美国公司时间比印度分公司晚13小时。
答案:D命题角度三 日界线及新旧日期的判断
(2018·海南卷,12)下图示意海南岛的位置。读图,回答下题:1月1日,当海口正午时,地球上进入新年的区域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例( )
A.等于1/2 B.多于1/2少于2/3
C.等于2/3 D.多于2/3解析:据图可知,海口的经度约为110°E,时间为1月1日正午(12:00),由此可计算出0时经线为70°W,故进入新年的区域范围为70°W向东至180°,占全球比例约为250°/360°=25/36,多于2/3。
答案:D考向三 昼夜长短及日出日落方位的判断真题回顾1.(2018·全国Ⅰ卷,10)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题: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
A.6:00出发,左侧靠窗 B.8:00出发,右侧靠窗
C.10:00出发,左侧靠窗 D.12:00出发,右侧靠窗思路点拨:7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除极夜区外各地均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小明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整体行进方向为先向南然后向西,上午时段,太阳从东侧照射,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应坐在顺着行进方向的右侧靠窗处,A、C项错误,B项正确;从重庆到遵义里程240千米,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时速80千米,至少需要3个小时,若12时出发,则下午时段,太阳位于西南方向,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应坐在顺着行进方向的左侧靠窗处,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7·全国Ⅱ卷,5)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下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回答下题: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
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思路点拨:测试期多在冬半年,该地有段时间出现极夜,故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错误,测试只能在夜间进行;该地纬度高,临近北冰洋,距大陆高压中心较远,故受东方寒潮影响较小;11月至次年4月,该地有段时间出现极夜,白昼时长为0,4月份该地进入夏半年,白昼时长大于12小时,故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大于12时。
答案:B考向透析1.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及计算
(1)昼夜长短状况——看“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半球或北半球),则该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如图所示:(2)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南半球或北半球)移动,则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还可推理出距春(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的规律。如图所示:(3)对称规律
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两地;一地昼长=另一地夜长;两地昼长的和=两地夜长的和=24小时;任何地点,冬至日与夏至日的昼(夜)长之和=24小时。
(4)极昼、极夜规律
格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5)昼夜长短的计算
①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②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地方时子夜0时把一天的黑夜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图所示)。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注:“日出时间”“日落时间”均为地方时。2.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的特点命题角度命题角度一 昼夜长短的判断和计算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64°W,40°30′S)拍摄的景观图片。据此回答(1)~(3)题:(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
A.1月1日 B.4月1日
C.7月1日 D.10月1日解析:第(1)题,当驴友在别德马(64°W,40°30′S)拍摄景观时,显示的北京时间是19:16,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可以求出64°W地方时为7:16,此地为40°30′S,为南半球,日出晚于6:00,南半球的冬季,日期为6~8月,C项符合题意。
答案:(1)C (2)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 )
A.东北方 B.西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解析:第(2)题,北半球的夏(冬)半年,除出现极昼极夜的地方外,其他各地,无论南北半球,太阳均从东北(南)升起,西北(南)落下,且纬度越高,太阳的升落方位越偏北(南)。由上题可知,此时处于北半球夏半年,太阳从东北升起,所以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东北方。
答案:(2)A (3)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
A.10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解析: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昼夜长短的计算,该地位于40°30′S,日出地方时约7:00,其昼长=(12-7)×2=10小时。北京纬度为40°,纬度度数与此地大体相当,因此其昼长=24-10=14小时,D正确。
答案:(3)D 命题角度二 季节和日期的判断分析(2017·全国Ⅲ卷,10~11)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回答(1)~(2)题:(1)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解析:第(1)题,根据丁的描述(向北望去有极光)判断,其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根据当地黑夜漫长,可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半年。甲地逐渐由春到夏,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乙地有金黄的落叶,现在是深秋,即将入冬,说明乙地位于北半球温带,纬度较高,但较丁地纬度低。丙地入秋失败但正常是四季分明,说明丙地处于北半球但纬度较低。综合判断从北向南依次为丁、乙、丙、甲。
答案:(1)B (2)当天可能是( )
A.4月28日 B.6月28日
C.9月2日 D.11月2日解析: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处于北半球冬半年(9月23日前后到次年3月21日前后),11月2日符合题意。
答案:(2)D 命题角度三 日出日落方位的判断(2017·天津卷,6~7)我国A市某中学(图1所示)的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为一天中最短。冬至前后,师生们能在学校升国旗时(北京时间10:00)看到日出。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1)A市位于天津市(39°N,117°E)的(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学生发现,日落时旗杆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移动。解析:第(1)题,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最短时,应该是当地12:00,而此时北京时间为14:08,则根据地方时原理和计算方法可得当地的经度为120°-(14:08-12:00)×15°/h=88°E,天津市经度为117°E,则该地位于天津市以西,排除 A、B;冬至前后,该地在北京时间10:00看到日出,即当地时间7:52日出,日出时间晚于天津,说明其位置偏北,所以该市位于天津的西北。
答案:(1)C (2)下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 )
A.惊蛰到立夏 B.立夏到小暑
C.白露到立冬 D.立冬到小寒解析:第(2)题,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说明日落太阳方位由西南向西北移动,即该时段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移到北半球。读图2可 知:惊蛰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物体的影子朝北;春分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日落时旗杆的影子朝向正东;立夏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物体的影子朝南,因此这时段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
答案:(2)A 考向四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2018·江苏卷,3~4)如图为“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真题回顾(1)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思路点拨:第(1)题,读图可知,线①所示太阳日出东南,日落西南,该运动轨迹出现在冬至。
答案:(1)D (2)该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琼 B.新 C.苏 D.赣思路点拨:第(2)题,图中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位于正南,说明该地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根据当地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约为50°,可以计算出当地的纬度约为北纬40°附近,“琼”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新”位于北纬40°附近,“苏”位于北纬30°到40°之间,“赣”位于北纬30°以南。
答案:(2)B 2.(2014·全国Ⅰ卷,3)太阳能光热电站(如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回答下题: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
C.全年P<1 D.冬至日P>1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两点:一是会计算北回归线不同节气正午太阳高度;二是理解正午太阳高度与P的关系。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影长为0,所以P=0;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大于45°,影长短于塔高,P<1;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小于45°,影长长于塔高,比值P>1。
答案:D考向透析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两点”指观测点和太阳直射点。若“两点”同在北(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两点”分别属于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点的纬度之和。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近大远小”。命题角度命题角度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2018·安徽淮北一模)某地(34oN)高中生在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连续3个月内3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据此回答(1)~(2)题:(1)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
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解析:第(1)题,由表格信息可知,该地连续3个月正午太阳高度在递增,由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可以得出,第一次测量时太阳直射10°S,第二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10°N,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到北半球一直向北移,所以昼夜变化是昼在变长夜在变短,排除A、D项;昼夜长短状况是第一次到第二次期间昼短夜长,第二次时昼夜等长,第二次到第三次期间是昼长夜短,C项对,B项错。
答案:(1)C(2)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解析: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第二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应是春分日。
答案:(2)A命题角度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2018·安徽安庆模拟)我国某小区阳台统一安装上下伸缩式晾衣架。读图,回答(1)~(2)题:(1)与武汉相比较,北京正午时悬挂晾衣架的绳索长度( )
A.冬季长,夏季短 B.冬季长,夏季长
C.冬季短,夏季长 D.冬季短,夏季短解析:第(1)题,正午太阳高度越大,为保证衣服接受更多光照,悬挂晾衣架的绳索就越长。与武汉相比较,北京纬度高,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都小,正午时悬挂晾衣架的绳索长度都较短,D对。
答案:(1)D (2)北京与武汉相比较,正午时冬夏绳索长度伸缩变化的幅度( )
A.北京大于武汉 B.北京小于武汉
C.北京等于武汉 D.无法比较解析:第(2)题,北京和武汉的冬夏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都是46°52′。而北京冬夏正午太阳高度都小于武汉,绳索是可以收起的,收起时长度为0,北京与武汉相比较,北京正午时冬夏绳索长度伸缩变化的幅度小于武汉。
答案:(2)B二十四节气的判读和应用微专题 强化技能·素养提升【提升训练】 (2018·山东济南模拟)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 )
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
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解题思路:第(1)题,读图可知,“惊蛰”位于春分之前,因此对应的是春雷响,农夫闲转忙。麦熟一晌,虎口夺粮对应的节气应该是小麦成熟的季节,节气为芒种。东风不倒,雨下不小,体现的是夏至降水的特点;有霜有霜,晚稻受伤体现的是霜降前的寒露,即霜来得早,导致晚稻来不及收割,遭受冻害。
答案:(1)A (2)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寒露的夜较清明的昼短 B.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
C.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长度一样解题思路:第(2)题,根据“关于二至日对称的节气,昼夜长短相同”原理推出,寒露和惊蛰关于冬至对称,昼夜长短相同;再根据“关于二分日对称的节气,昼夜长短相反”原理推出,惊蛰与清明关于春分对称,惊蛰的夜长等于清明的昼长,即寒露的夜与清明的昼相等,A错误。大寒比小寒晚,都位于冬至后,昼变长,故大寒的日出时刻早,B错误。立春与立冬两节气关于冬至日对称,故其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正确;冬半年公转速度较快,夏半年公转速度较慢,故夏半年时间略长,D错误。
答案:(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