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四中2010届高三9月月考试题
历 史
命题人 张 佳
说明: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和答题卷;第Ⅰ卷和第Ⅱ卷均应在答题卷上作答,不在指定区域作答的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牛年(2009年)高考文综试题(全国卷)考查过古代姓氏来源知识,该年山东文科状元帅凯旋的姓来源于( );也祝同学们在虎年高考金榜题名,虎年是( )年。
A.官职 庚寅 B.官职 午子C.爵位 午子 D.爵位 庚寅
2.高考过后,一些酒店纷纷打出“谢师宴”等各种庆典广告,此风古已有之,最著名的有“曲江宴” 、“雁塔题名” 、“杏园探花宴”, “雁塔题名曲江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一种选官制度?
A.察举制 B.征辟制C.三公九卿制 D.科举制
3.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反映了唐代商业的繁荣,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①当时可能已出现当铺和早期钱庄
②开元年间发行的货币成为历代货币的范式
③一些手工业中心同时也是商业中心
④“买东西——买东又买西”,东、西分别是住宅区和商业区
⑤扬州曾是隋朝大运河的枢纽、唐朝后期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 A①③⑤???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4.“农家少闲月,敛索无冬春”,下列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种赋役制度。“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 ……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A.编户齐民 B.两税法 C.租庸调制 D.一条鞭法
5.“霓裳羽衣大明宫”,这一时期可谓五方杂处,胡汉同风,促使当时“五方杂处,胡汉同风”局面出现的因素有:
①中央政权对边疆的直接控制空前加强,西藏已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②国家统一强盛
③统治者民族政策开明
④国内交通发达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③④
6.“殊俗异风相交融,丝路驼铃不绝耳”,我国历史上曾在驼铃丝路上生活过的少数民族有:
①匈奴 ②百越 ③回鹘 ④?南诏??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天涯比邻域外风”,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对外关系描述错误的有:
①秦汉时期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开始形成时期
②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在唐代最远到达波斯湾
③历史上的波斯和安息统治区域大致相同
④阿拉伯人是东西文明的使者
A.0 项 B.1 项 C.2 项 D.3 项
8.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下列生产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 ② ③铁锄A. ①②③ B.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9.“天下分南北,五胡聚中华”下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描述正确的有:
①在汉代已有初步发展的商业和货币经济萎缩
②是我国古代自然经济最典型的时期之一
③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④苏州、湖州和绍兴是江南最发达的地区
A. ①②③ B. ①②C. ③④ D. ①②④
10.“天下一统,雄风千古”,集权制国家制度自秦朝确立,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过程,下列元朝机构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A.中书省 B.枢密院 C.行省 D.御史台
11.“金戈铁马漠北风,”蒙古兴起后经历了由掳掠屠杀到农牧并重,下列说法欠妥的是:
A.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汗国B.元朝的建立加速了蒙古族向封建化过渡
C.元中书省职权和秦朝丞相相同
D.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仍牢牢控制着四大汗国
12.水利工程对提高综合国力有重要作有,秦国的崛起就是例证。“……民众在水流湍急的岷江凿开与虎关山相连的离堆,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江,以分散水流,免除水涝,便利航行、灌溉……”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芍陂 B.郑国渠C.都江堰 D.邗沟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13(32分). 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胡锦涛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请回答:
(1) 请概述材料一中改革的背景及重大意义。(8分)
(2) 材料二中提及的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 采取的措施中,有利于改善民生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9分)
(3) 上述改革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7分)
(4) 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改革的理性认识(如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或改革成败原因等)(8分)
14.(20分)
材料一: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内地居民3万人到河套以北垦田生产。西汉文景时期,采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鼓励移民北方;汉武帝将福建一带的闽越人迁徙到江南;西晋末年以后,北方人民南迁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达70多万。唐朝安史之乱后,又有不少北方人迁移南方。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纷纷南迁。据1159年统计,南方人口为1648万,到1179年已达2950万,人口增加了四分之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鲜卑慕容部原居鲜卑山……晋大康十年(289年),慕容硅率领部落迁居徙河(今辽宁义县),不久又迁到大棘城(今辽宁锦州),从事农桑和畜牧。永嘉以后,北方农民大批流入慕容部中,士大夫来避难的也不少。……在内徙各胡族逐步封建化的过程中,各胡族不但大量吸收了汉人的封建文化,而且也以自己的文化习俗影响汉人。……靠近胡族地区的汉人在生产上受到胡人的影响,从事畜牧或兼营畜牧。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明成祖以后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避难海外。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据统计,现今居住在海外的华侨包括华裔在内的有2300多万人,其中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占了将近90%,移民海外的又以广东最多,其次是福建。
——摘自《文化地理学》
(1)请分别指出上述材料中移民的类型及方向。(6分)
(2)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国内人口迁移的积极作用(15分)
广水四中201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答 题 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题号
l
2
3
4
5
6
7
8
9
lO
11
12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题31分, 14题21分)
广水四中2010届高三9月月考
广水四中2010届高三9月月考
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题(12×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D
A
B
D
A
A
D
D
C
D
C
二非选择题争。
13.(1)(8分)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在这一时期时期,随着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上升,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3分);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1分)。打击了奴隶制旧势力,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2分)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分)。
(2)(9分)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各1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分),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2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分)。
(3)(6分)不同(2分)。前者是新旧社会转型的改革(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而进行的封建化改革)(2分);后者是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封建地主阶级为挽救危机而进行的改革) (2分)
(4)(8分) 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4分);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4分)。
从改革成败原因:?改革有成有败,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4分)。在实际操作中,改革成败还与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是否得到皇权的有力保障,改革是否用人得当,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与进步,改革者的魄力和勇气等有关。(4分)
14.(1)(6分)政府移民实边:迁徙内地人民迁徙到河套地区。(2分)少数民族内迁:边疆(材料中是北方边疆)的少数民族内迁。(2分)国内人民到海外谋生:中国人到南洋。(2分)
(2)(15分)内地居民迁到边疆地区,其积极作用是有利于开发边疆,巩固边防,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5分)“北农南迁”,带去了技术和劳力,不断推动江南经济的发展,最终使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5分)边疆(尤其是北方边疆)的少数民族内迁,有利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