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力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1力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3-09 09:3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来自于生产、生活。人们对力的认识也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
那么,什么是力?它又是如何作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1、认识力
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 ……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老师做实验:
(1) 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2) 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 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提问: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观看实验:弹簧拉钩码时自身也被拉长;小车撞击橡皮筋时自身运动方向改变;一人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分析:当弹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时,弹簧是受力物体。其他也是这样。
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现的。
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
3、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老师演示实验:木板上有一铁钉,木板后有一磁铁(隐藏),移动磁铁,铁钉运动。提问:铁钉为什么会运动?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铁钉运动是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猜测 ( 木板后有磁铁 )。
老师肯定学生的猜测,总结:当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必然有物体对它施加了这个作用。
学生知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
4、力的作用效果
  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
  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 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
形变例子: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 …… 运动状态改变: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 ……
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提问: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生了形变。
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
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5、演示、思考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1)磁铁吸引铁钉;
(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请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问: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
以上实验中两物体之间都没有接触。
老师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学生举例:有些衣服吸引毛发,在毛发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同样吸引纸屑 ……
6、课堂小结
通过观看实验、投影、录像、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五、教学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