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 (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 (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9 12:3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激趣导入:
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一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这样的“石头记”,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为人类造福。

图片欣赏
年 轮

图片欣赏
恐龙化石

图片欣赏
琥 珀

图片欣赏
沉积岩

图片欣赏
海枯石烂

1.理解文章的说明层次及方法。
2.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唤起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学习目标:

作家档案: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52年参与创建北京地质学院,此后长期在该校工作。出版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谈天说地》《时间的脚印》《变幻多彩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目标导学一:
自主学习,培养探究意识
1.给加点字注音。
粗糙  龟裂  消逝 沟壑


腐蚀 沙砾 山麓 琥 珀


犀牛 帷幕 楔形 地壳

cāo
jūn
shì

shí




wéi
xiē
qiào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山麓:山脚下。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容经历久远的时间。多指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
2.解释下面词语。

3、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有不少单句成段。?
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第三部分(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

文章结构:

目标导学二:
理解课文,发扬科学精神?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
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工具;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岩石记录的内容;研究岩石记录的大自然的文字的意义。
3.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4、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
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作者并
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主义精神。
5、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6、岩石这样顽强的东西竟然也被破坏,请同学们说说,导致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有哪些?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破坏因素:阳光烘烤,霜雪冷冻,空气与水中的酸类腐蚀,风的吹拂,水流的冲刷,冰河的移动,生物破坏,人为破坏。
形成过程:
岩石
小石子
沙砾、泥土
沉积
胶结
新岩石

7、请以沉积岩为例,说说为什么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我们能知晓过去的年月。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8、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阅读第22到29段并分组讨论,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它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①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记录了气候的变化
③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

意义与启示:
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能性,为人类谋取幸福。我们要秉承这种辩证主义思想观念,发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出一份心力。

目标导学三:
品味语言,感受艺术特色?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
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2)?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3)?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
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4)?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阅读感悟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分析说明文顺序的方法,了解到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同时我们还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陶先生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来造福人类。


时间的脚印
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
大块岩石
人的作用(破坏)
大自然的作用
小块岩石
阳光、风雪、空气
人为破坏、动植物
沙砾、尘土
沉积
几千年、几万年
岩石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