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金山中学09-1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2009.10)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1.下列关于商朝的内服与外服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朝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制度
B.外服制度主要管辖自动归附或被商征服的方国,类似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C.内服制度是管理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的制度
D.商王对外服和内服基本采取统一的管理制度
2.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分封制,其发展趋势体现了
A. 中央与地方地位趋于平等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加强
C. 地方对中央的干预能力大大加强 D. 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3.中华民族具有尊宗敬祖、长幼有序的传统。对这一传统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郡县制
4.《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
5.《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周王室完全失去约束诸侯的权利?? B.兼并战争使分封制遭破坏
C.诸侯王公开挑战周王室的权威???? D.诸侯王的势力已超过周王室
6.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A. 实行方国联盟 B. 实行内服和外服制度 C. 受宗法血缘影响 D. 实行分封制
7.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
A.规定皇位世袭 B.建立三公九卿 C.推行郡县制 D.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8.下列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C. 军国大权最终掌握在太尉手中 D. 三公之间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9.“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求宁息”采取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 修筑长城 C. 推行郡县制 D. 攻打匈奴
10.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因南海郡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下列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 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② 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③ 他可以任免辖区的县令 ? ④ 他象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下列关于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及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奠定了中国后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D. 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2.(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召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
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
A.施恩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13.西汉的七国之乱与唐朝的安史之乱发生的相同原因是
A. 内地兵力空虚 B. 封建统治腐朽 C. 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D. 皇帝不问政事
14.“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15.宋太祖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政府的官俸和军费开支却越来越大,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A.机构改革必须增加财政开支 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C.机构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D.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
16.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①秦始皇建立郡县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③唐代设立节度使 ④宋太祖派文臣作知州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7.推行中朝、外朝机构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朝代是
A. 秦朝 B. 西汉 C. 唐朝 D. 宋朝
18.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形成于隋朝 ②它是两汉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③它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④对隋唐以后各朝影响深远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19.唐朝元和十三年,皇甫鎛为了谄媚皇帝,上书请求减少官员的俸禄以节约朝廷开支。
皇帝下诏书批准后却被给事中崔祐驳回,事情无果而终。根据材料来看崔祐是下列哪个
机构的官员
A. 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户部
20.“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
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属于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1.唐宋通过改革中央官僚机构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之一是
A.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B.分割宰相权力
C.削弱地方权力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22.“丞相”职位长期沿用主要是适应
A.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B.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
C.加强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的需要 D.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23.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 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4.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人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适应军事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巩固皇权
25. 反映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排列是 ① “世卿世禄”制 ②察举制 ③军功爵制 ④科举制 ⑤九品中正制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⑤④ C. ⑤①③④② D. ③②⑤④①
26. “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在征服战争之始,即匆忙开科取士。其政治用心,正如时
人所云:‘开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上述材料反映清政府实行科举考试的目的是
A.扩大了官吏来源 B.束缚读书人的思想
C.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D.推动各民族文化融合
27.在省级最高行政机构专门设置的负责监察的机构是
A.都察院 B.监察御史 C.“科道” D.按察使司
28.下列我国古代的官职中,不具有管理军事职能的是
A.秦朝太尉 B.西汉的刺史 C.唐朝的尚书省 D.宋代枢密院
29.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
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
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C.制度日益腐败 D.丞相权力被日益分割
30.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二.非选择题:(第31题2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即使在创业人刘邦去世之前,已有不少侯国,因有心和无心的差错,被削被除。……这种加强中央统治的政策,至第五个皇帝刘彻在位期间达到极点。……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材料四: 军机处的工作:①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②接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③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④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⑤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⑥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⑦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⑧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⑨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⑩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⑩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判断“‘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什么制度并分析其产生原因。(2分)这一制度产生什么问题,最终如何解决?(2分)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4分)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2分)
(3)根据材料三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2分)图示二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具有什么特点?(3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军机处的主要工作。(4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5)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4分)
金山中学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月考
历史试题 答题卷
姓名 班级 学号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填涂于答题卡中)
二.非选择题:
31.
金山中学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B
B
B
A
C
D
C
C
D
C
D
C
B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B
B
B
C
B
A
B
A
B
C
D
B
B
C
二.非选择题
31. (1)郡国并行制。(1分)原因:国家地域辽阔,难以用单一中央管辖的办法;(1分)后果: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削弱中央集权,酿成七国之乱。(1分)推恩令。(1分)
(2)措施:所有州郡直属中央,(1分)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1分)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1分)规定地方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1分)作者看法:这些措施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1分)但对地方实力剥夺太过,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外族进攻时的失败。(1分)
(3)图示一秦朝、(1分)图示三元朝;(1分)图示二:三省六部制,(1分)特点: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2分)。
(4)向皇帝传送大臣奏折,(1分)按皇帝旨意拟旨,(1分)下发皇帝谕旨,(1分)返还、整理、保存奏折(1分);军机处只起上传下达作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分)
(5)地方权力不断遭到削弱,(1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1分)相权不断遭到打击,(1分)皇权不断加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