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辽
上京
北 宋
东京
西夏
兴庆
考察第一站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的兴起
材料一: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辽石房子
辽墓壁画《契丹人饮马图》
契丹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10世纪初期,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大辽,定都上京临潢府。耶律阿保机勇善射骑,明达世务。并契丹余七部。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
上京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
1.国名:
2.建立者:
3.时间:
4.都城:
契丹(辽)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10世纪初
上京临潢府
考察报告: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契丹货币
契丹鸡冠壶
契丹文铜镜
契丹文字
(2)统治措施:
辽
上京
北 宋
东京
西夏
兴庆
考察第二站
2.党项族的兴起
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 的原因是什么?
隋唐时期较为宽松的民族政策;
躲避战乱的中原人带去先进的技术;
契丹人接受汉文化,学会农耕。
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北宋建立
建立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李元昊(1003—1048),拓跋氏,后改称党项族,西夏开国皇帝。祖先在唐朝时因功再次被赐李姓。
考察报告:
时间:
11世纪前期
民族:
党项族
建立者:
元昊
都城: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1.西夏政权的建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发展
措 施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
政权
民族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重要
举措
辽 北宋 西夏
10世纪初 960年 11世纪前期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上京 东京(今开封) 兴庆
发展生产, 强化中央集权 订制官制、军制和法律,
创制文字。 重文轻武 发展农牧经济,
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动动手,填填空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辽
上京
北 宋
开封
西夏
兴庆
澶州
考察第三站
三.辽与北宋的关系
探究二:战争与和平(交往篇)
1、辽与北宋的和战
材料:宋太宗两次伐辽失败,使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有了严重的恐辽情绪。北宋的农民起义迫使宋太宗重新考虑其内外政策的调整,991年,宋太宗向大臣讲了这样一段话:“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是边事,都可以预先防备,只是奸邪难以觉察。若为内患,深为可怕,帝王合当用心与此。”
这则材料说明北宋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背景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公元936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辽与北宋的和战
辽太宗
1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占领幽云十六州
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与北部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这一地区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皇位,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不料却导致了后来宋朝为夺取该地区而与辽苦战数十年。
(3)辽与北宋的和战
发生澶州之战,签订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辽太宗
1
宋太祖晚期
2
宋太宗
3
宋真宗
4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在北宋抗辽的将领中,有一位猛将,他和他的后人抗辽的故事被演义成著名的——
杨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辽与北宋的和战
澶渊之盟
内 容
影 响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寇准
宋真宗
盟约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辽与北宋的和战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观点一: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观点二: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
你支持哪 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岁币加重宋朝的百姓负担。
战争
连年的战争使西夏受到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阅读课文36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
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
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
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辽
北宋
西夏
材料二:……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
1.根据材料,概括宋夏关系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宋夏关系:休战事 定君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宋夏议和
内 容
影 响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1044年,元昊被迫与宋议和,元昊表面取消帝号,由宋朝册封为夏国主,宋则每年要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
1045年1月,宋朝在沿边设置榷场西夏市易,恢复民间商贩的往来。
思考:有人说辽、夏对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说出理由。
不赞同。辽、西夏的建立者分别是契丹族和党项族,这两个民族从居住区域、历史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等方面看,都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因此,辽、西夏对宋的战争冲突,都属于民族内部问题,不是侵略战争。
但是,辽、西夏对宋的战争中,大肆的抢劫破坏了当地人民正常的生活,是非正义的。
回顾:历史上的民族交流与融合
1、民族迁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人南迁
2、战争与交往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
秦汉时期,北击匈奴
唐太宗时击败东、西突厥
3、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汉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4、友好往来
唐朝,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文成公主入藏
课堂总结
北宋
西夏(党项)
辽(契丹)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汴京
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1044年
订立和议
1005年
澶渊之盟
和为贵
辽、西夏与北宋
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
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基础巩固
1.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西夏 B.金 C.辽 D.元
2.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交往;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以下选项不属于北宋与西夏和谈后带来的结果是( )
A.西夏皇帝向北宋称臣B.北宋定期给西夏岁币
C.西夏、北宋双方商业互不往来
D.宋夏边境安宁,生产贸易兴旺
C
B
C
基础巩固
4.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秦﹣鲜卑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隋﹣李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5.“澶渊之盟”的盟约双方是( )
A.北宋与辽 B.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D.北宋与金
6.“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 B .女真族
C .汉族 D .匈奴族
B
A
A
基础巩固
7. 如果你想考察辽和西夏的历史,你会去今天的(?? ??)?
A杭州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B辽宁省和银川市
C杭州市和银川市D辽宁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8.宋辽、宋夏议和的共同点不包括(???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积贫积弱?
12.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是少数民族首领?????②都建立了本民族的政权?③都向汉人学习???④都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D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