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课件(23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课件(23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09 12:23:33

文档简介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交通运输业的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前面学习的土地改革为本课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而工业化的起步是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所采取的经济方面的措施,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的探索,为我国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因此,本课在整个中国现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学习后面的知识起到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和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取得的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解读图表《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体验与感悟“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观看《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等图片,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就;
2.阅读课文,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影像资料、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成绩斐然。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证明了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同样成绩斐然。引导学生加深对共产党的热爱,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由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及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
1954年宪法的性质。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3月,毛泽东及周恩来等离开西柏坡前往京城“赶考”。“进京赶考”指的是新中国的建立、巩固、建设和发展,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建设。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其中,在经济方面的重大举措是制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那么“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呢?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地回顾已学历史知识,承前启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实施背景
(1)出示建国初期经济形势相关数据,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后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留给我们一个烂摊子,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物资紧缺,经济处于奔溃边缘。
(2)出示建国初期完成的任务。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使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3)出示《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表,看图分析两幅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后教师讲解: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教师设疑:面对国家发展的这一形势和问题时,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回答:发展工业。
教师讲解:没错,要改变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十分落后的现状,实现工业化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伟大事业。什么是工业化呢?
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发表见解。
教师讲解: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简单地说,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
出示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毛泽东
结合材料想一想,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中国当时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就是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概况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归纳“一五”计划的概况。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
(1)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思考:“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重点发展重工业?
出示材料: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认识到重工业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时间:1953-1957年。
(4)成就:①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②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③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④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出示相应的图片)
(5)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小组合作的能力。
◆出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思考:这些建设成就在地区、行业分布上有何特点?给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
特点:①行业发展不平衡,集中在重工业、交通运输业;
②地区分布不平衡,集中在东北和西部地区。
启示:在经济建设时,要注重各部门、各地区的平衡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为现在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
3.意义
出示《1957年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简表》,结合建设成就分析“一五”计划的历史意义。
教师明确: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原因
出示材料,分析“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材料一 :
中国的工业成长是迅速的、动人的,而且也是可怕的——比任何一个不发达的亚洲国家都快……它创造性地吸收了现代世界特别是苏联提供给它的一切。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8年是一个大胆、成绩斐然的时代。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
材料二:
1953年,毛泽东曾亲笔写信祝贺他(李绍奎)创造了快速炼钢新纪录。李绍奎和千百万新中国建设者们的热情来自哪里?这为炼钢工人常说一句话透露了答案:“给自己干活,难道还能偷懒吗?”
——《复兴之路》解说词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教师明确:①苏联的帮助、支持。
②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劳动人民的热情高涨、勤奋付出。
③党的正确领导。
过渡:在经济建设捷报频传的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绩。1954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出示《人代表步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图片。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情况。
学生回答: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3)主要内容: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图片。
教师提问:这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因为是在1954年颁布的,因此也称为1954年《宪法》。结合课本思考这部宪法的主要内容和性质是什么?
(1)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宪法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出示材料,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多人来讨论呢?征求人民的意见,说明了什么?
1954年《宪法》有蒙、汉、维、哈、藏、朝版本,全国有1.5亿人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民主党派代表558人,占45.52%,少数民族代表177名,占14.4%,共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说明了我国政府尊重人民的意愿,代表人民的利益,体现了民主。
进一步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本课总结
近代史上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然而它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这固然与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密切相关,但从根本上看,其原因是由于当时国家社会生产力落后,根本无力抵御工业发达的西方侵略者。历史的发展一次次证明: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只有实现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为加强国防提供基础,才能彻底避免遭受侵略与奴役的命运,这也是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现实这一目标而开始了工业化的起步。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只是我们工业化的起步,之后党和国家根据情况又实施了多个五年计划。从2016年开始,我国进入了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这些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有。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强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准确理解,达成情感教育目标。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了对学生的启发、诱导,注意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结合材料,设置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较好地破解了这一潜在的学习困惑。
本课做到了重点突出,重点讲述了“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有效地进行了前后的对比,说明了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课件23张PPT。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实施背景: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建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 全国总产量 人均占有量
国民收入 358亿元 66元
粮食 1.1亿吨 0.209公斤
钢 15.8万吨 0.29公斤
国民党逃跑时掠走的金银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留给我们一个烂摊子,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物资紧缺,经济处于奔溃边缘 建国初期完成的任务成立新中国 西藏和平解放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看图分析:两幅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介绍工业化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简单地说,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毛泽东 思考: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中国当时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一五”计划的概况:(1)目的:(2)基本任务:(3)时间:(4)成就: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5)结果: 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思考:“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保家卫国 2.“一五”计划的概况:(1)目的:(2)基本任务:(3)时间:(4)成就: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5)结果:1953-1957年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6年7月,第一汽车厂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1956年,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青藏公路通车后,汽车到达拉萨时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2.“一五”计划的概况:(1)目的:(2)基本任务:(3)时间:(4)成就: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5)结果:1953-1957年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思考:
这些建设成就在地区、
行业分布上有何特点?
给我国现代化经济建
设带来哪些启示?特点:
(1)行业发展不平衡
(2)地区分布不平衡
启示:经济建设时,要注重各地区、各部门平衡发展。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原因:苏联的帮助和支持材料一 :
中国的工业成长是迅速的、动人的,而且也是可怕的
——比任何一个不发达的亚洲国家都快……它创造性地
吸收了现代世界特别是苏联提供给它的一切。到1957年
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8年是一个大胆、成绩斐然
的时代。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结合材料思考“一五”计划成就取得的原因: 4.原因: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劳动人民的热情高涨、勤奋付出。材料二:
1953年,毛泽东曾亲笔写信祝贺他(李绍奎)创造了快速炼钢新纪录。李绍奎和千百万新中国建设者们的热情来自哪里?这为炼钢工人常说一句话透露了答案:“给自己干活,难道还能偷懒吗?”
——《复兴之路》解说词 “一五”计划成就取得的原因:(1)苏联的帮助、支持。
(2)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劳动人民的热情高涨、勤奋
付出。
(3)党的正确领导。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代表步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主要内容?
(2)宪法性质?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954年《宪法》有蒙、汉、维、哈、藏、朝版本,全国有1.5亿人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民主党派代表558人,占45.52%,少数民族代表177名,占14.4%,共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多人来讨论呢?征求人民的意见,说明
了什么?说明了我国政府尊重人民的意愿,代表人民的利益,
体现了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