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峡》说课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17 08:48:00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三 峡》说课 三 峡一、说教材1.新课标对教材的要求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八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诗文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
2、说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2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3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我具体分析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决方法是:反复朗读仔细品味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 手段的运用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其次除了创设情景外,还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再者《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体会这些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1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读是掌握其内容的第一法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在此情况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同时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练一练,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利用纪录片《三峡风光》导入新课,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通过范读,学生自读,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下想象的空间,再让学生品读,译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三)总体探究,整体把握。
通过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感知,体会作者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情趣。体现为以下几个步骤: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凄凉?????????????????????凄美 2、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精彩异常,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让学生明白: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练习:
评一评练一练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四)知识拓展 写一写 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留下了许多
名篇佳作,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抄写下来。
这一环节很重要,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附板书设计:再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