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黄河颂课件(19张ppt,含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黄河颂课件(19张ppt,含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11 06:55:44

文档简介


《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或小组)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设计思路说明
【创设情境】
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启发思考】
教师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自主或小组探究】
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协作交流】
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总结提高】
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教材分析
《黄河颂》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有自然和谐的韵律,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知识;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状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取听、读、诵、背等灵活多样的朗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在讨论交流,品味质疑探究中,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知识;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状况。
【教学难点】
在讨论交流,品味质疑探究中,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课前准备
1、教师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资料,使学生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2、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3、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指哪条河??(黄河)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相关资料,并让学生齐读:?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30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几占中国总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则约占全国四成,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读完教师顺势导入课题:既然我们的母亲河如此之伟大,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满怀激情地歌颂她吧!
二、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面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坚强不屈的意志。于是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篇幅与规模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由抗战演剧队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全国。
三、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的《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8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唱遍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四、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劈(pī) 浊流 (zhuó) 巅( diān ) 气魄(pò) 澎湃(péng pài)
狂澜(lán) 宛转(wǎn ) 屏障(píng zhàng) 哺育(bǔ)
榜样(bǎng) 一泻万丈(xiè)
理解词义
气魄:魄力;气势。
赞歌:赞美人或事物的歌曲或诗文。
榜样: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
九曲连环:本义指黄河的地理、自然特征(黄河有九个重大的弯)。现在多形容很曲折、复杂的情况,也可以形容河流弯曲。九曲,形容道路弯弯绕绕。连环,形容曲折的道路一条连着一条。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文中指前者。
浩浩荡荡:形容声势壮大,规模广阔。
五、听读诗歌,感知诗意: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 “颂”
2、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个部分:序曲、主体、尾声。
3、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本诗首尾呼应,但序曲部分重点在“黄河”上,尾声部分重点在“中华儿女”上。
4、请同学思考“主体”部分: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我们可以把它们概括为什么?
可以分为两部分:绘黄河、颂黄河。 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即望黄河。
5、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绘黄河”部分所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从三方面实写黄河之景,表现颂歌气势,为“颂黄河”蓄势。
6、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几方面来歌颂黄河?
三方面:黄河养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中华民族。
7、“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默读第二节,思考: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句话将内容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历史贡献;第二层:地理特征;第三层:自然特点。
六、再读诗歌,探究以下问题: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澎湃”“狂澜”“宛转”“屏障”等词语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伟大气势和特征。为什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明是在黄河流域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黄河养育了世代的炎黄子孙,所以称它为“摇篮”。这是一个暗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3、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表明整篇诗歌都在对黄河进行赞颂。为什么在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
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的目的是引起听众的注意,知道是歌唱黄河的歌。前面的朗诵词交代演唱主题,确定演唱基调,有“引言”的作用。
4、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诗歌最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最后两句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这里用反复起了强调的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5、诗歌对黄河的赞颂部分,用“啊!黄河”把它分为了三个层次。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说它有“千万条铁的臂膀”?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诗中的比喻“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分别是从黄河的地势特点和自然特点作喻,肯定了黄河的保卫作用和激励中华民族斗志的作用。
6、这是一首风格豪迈的诗歌,在赞颂黄河之前为什么还要“望”黄河呢?
在赞颂黄河之前先“望”黄河,是先描写,再歌颂。作者在歌颂黄河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望”中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为后面的歌颂做了很好的铺垫。
7、感受诗歌中黄河的惊涛澎湃的磅礴气势。为什么最后一段要与“中华儿女”联系上呢?
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救国。诗歌最后道出的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七、课堂练习:
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以“作者写黄河,就是写……”的格式面对黄河说一句心中的誓言,以此颂扬伟大的黄河吧。
例如:
(1)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儿女因为你而骄傲自豪!
(2)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的苦难史,就是写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3)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
(4)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以她不朽的流淌,构筑成了中华民族的主动脉。
课堂小结: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九、作业布置:
1.背诵本文。
2.你知道有关黄河的著名诗句有哪些?请积累下来。
十、课后反思:
略。
课件19张PPT。课文导入 黄河颂光未然课文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指哪条河? (黄河)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相关资料,并让学生齐读: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30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几占中国总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则约占全国四成,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 读完教师顺势导入课题:既然我们的母亲河如此之伟大,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满怀激情地歌颂她吧! 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面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坚强不屈的意志。于是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篇幅与规模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由抗战演剧队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全国。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的《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8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唱遍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字词积累劈(pī) 浊流 (zhuó) 巅 ( diān ) 气魄(pò) 狂澜(lán) 宛转 ( wǎn ) 哺育(bǔ) 榜样(bǎng) 一泻万丈(xiè) 澎湃(péng pài)字词积累 气魄:魄力;气势。
赞歌:赞美人或事物的歌曲或诗文。
榜样: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
九曲连环:本义指黄河的地理、自然特征(黄河有九个重大的弯)。现在多形容很曲折、复杂的情况,也可以形容河流弯曲。九曲,形容道路弯弯绕绕。连环,形容曲折的道路一条连着一条。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文中指前者。
浩浩荡荡:形容声势壮大,规模广阔。诗歌讲解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 “颂”
2、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个部分:序曲、主体、尾声。
3、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本诗首尾呼应,但序曲部分重点在“黄河”上,尾声部分重点在“中华儿女”上。诗歌讲解 4、请同学思考“主体”部分: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我们可以把它们概括为什么?
可以分为两部分:绘黄河、颂黄河。
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即望黄河。
5、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绘黄河”部分所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从三方面实写黄河之景,表现颂歌气势,为“颂黄河”蓄势。诗歌讲解 6、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几方面来歌颂黄河?
三方面:黄河养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中华民族。
7.“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默读第二节,思考: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句话将内容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历史贡献;第二层:地理特征;第三层:自然特点。疑难探究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疑难探究 2.“澎湃”“狂澜”“宛转”“屏障”等词语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伟大气势和特征。为什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明是在黄河流域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黄河养育了世代的炎黄子孙,所以称它为“摇篮”。这是一个暗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疑难探究 3.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表明整篇诗歌都在对黄河进行赞颂。为什么在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
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的目的是引起听众的注意,知道是歌唱黄河的歌。前面的朗诵词交代演唱主题,确定演唱基调,有“引言”的作用。疑难探究 4.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诗歌最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最后两句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这里用反复起了强调的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疑难探究 5.诗歌对黄河的赞颂部分,用“啊!黄河”把它分为了三个层次。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说它有“千万条铁的臂膀”?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诗中的比喻“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分别是从黄河的地势特点和自然特点作喻,肯定了黄河的保卫作用和激励中华民族斗志的作用。疑难探究 6.这是一首风格豪迈的诗歌,在赞颂黄河之前为什么还要“望”黄河呢?
在赞颂黄河之前先“望”黄河,是先描写,再歌颂。作者在歌颂黄河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望”中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为后面的歌颂做了很好的铺垫。
7.感受诗歌中黄河的惊涛澎湃的磅礴气势。为什么最后一段要与“中华儿女”联系上呢?
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救国。诗歌最后道出的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课堂练习 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以“作者写黄河,就是写……”的格式面对黄河说一句心中的誓言,以此颂扬伟大的黄河吧。
例如:
(1)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儿女因为你而骄傲自豪!课堂小结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作业布置 1.背诵本文。
2.你知道有关黄河的著名诗句有哪些?请积累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