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预习案小组评价
小组 评价 得分 期望
1组 4A3B 5分 厉害!
2组 3A4B 4分 棒,加油!
3组 2A4B 3分 继续加油!
4组 1A5B 2分 加油、加油!
5组 4A4B 5分 棒,保持!
6组 2A4B 3分 努力!
个人评价
优秀个人 评语
李博文、谢馨乐、常新国、姜莹莹、代月月、刘志、乌仁、秋古 预习案中书写工整、字迹清晰,知识结构梳理的很好。
马梦琪、李玫黎
王晓丹、巴音
苏金凤、胡霞 探究案中答案总结完整,能够依据材料得出,归纳、理解力很强。
罗慧军 整体是最好的,有知识点的质疑与收获,问题提出的很好。
学习目标
1、知道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背景、内容以及在西汉武帝时成为正统的史实。
2、探讨董仲舒新儒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学会识别传统美德与封建糟粕。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时期,不断发展
→秦,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一、从“无为”到“有为”
百家争鸣
法家
春秋
战国
秦
前221
西汉
前206
儒学独尊
前140(汉武帝)
一个王朝 一个帝王 一个读书人
西汉(前202-公元9年)
汉武帝(前156-87年)
董仲舒(前179-104年)
汉惠帝
汉景帝
汉高祖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汉文帝
老子
黄帝
糅合了黄帝(法家)和老子(道家)思想,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核心主张是“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兴起于战国,兴盛于西汉初期。
黄老学说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激情源与你们的积极主动!
要求:
(1)人人参与,热烈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快速提升思维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2)小组长调控好节奏,先一对一分层讨论,再小组内集中讨论,分层达标。
(3)讨论时,手不离笔,标记好未解决的问题,以备点评质疑。
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2)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答:经济逐渐恢复,国力增强。
探究点一:依据史料,归纳、总结,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
答:社会经济凋敝。
材料三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
(3)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答: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
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内外朝制度)。
经济: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征重税);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重农抑商。
军事:成功反击匈奴。
对外: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思想上怎么做呢?
解决的最大问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亟待加强。
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①法家: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
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②易导致暴政
不适应目前国家形势的发展
②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墨家:
③道家:
④儒家:
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集思广益:“有为”靠哪家?
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文、景和武帝时代。他年少时就博览群书,至三年不窥园的致志程度,终于成为大学问家。公元前140年,他应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连续三次回答汉武帝提出的问题,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受到任用。晚年辞职回家,“以休学著书为事”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在退隐期间,董仲舒把黄老之学、阴阳五行家和法家一些思想糅和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走近“董仲舒” )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体现董仲舒什么观点?其观点提出的目的是什么?上述划线部分观点的实质是什么?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探究二:依据材料和课本内容,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
答:观点:“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 董仲舒《春秋繁露》
(2)材料二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其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思想?
答:观点:“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目的:为了加强君权。
评价:“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对于君主而言,保证了皇权权威的合法性,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但同时对君主的权威施加了一定的限制,要求苛责自省,减轻了对民众的剥削。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 ——《汉书·董仲舒传》
(3)材料三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如何评价这一思想?
答:观点: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评价:规范了人们的道德行为,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但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说明当前我们如何对待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内容?
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儒学成为正统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
起用儒士
教育
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1、措施:
2、结果:
正统地位,文化主流
课堂总结
经济残破
黄老之学
经济发展
中央集权要求
儒学自身发展
新儒学思想
内容
地位
天人感应
大一统思想
官方正统
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
一种思想在一个时代的地位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
(2)社会的经济政治形势。
(3)统治者的需要。
思维拓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