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件(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11 09:5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
是丧家狗。——李零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对儒学有
哪些贡献?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成为“丧家
狗”?
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各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变法;儒家思想不能立竿见影富国强兵
荀子:“仁义”和“王道”;“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秦朝时,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请用史实说明。
焚书坑儒

法家思想指导下的秦王朝(15年),穷兵黩武,暴政苛刑,很快走上了灭亡之路。
到了西汉……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如果你生活在汉初,你建议用哪家思想治国?
一、从“无为”到“有为”
汉初以黄老思想治理国家的原因?
(1)客观: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观: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无为而治
1、汉初的“无为而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什么是“无为而治”?
概念阐释
根据材料说出汉初“无为”的成效如何?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lǐn yǔ 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zi pin 母马)者而不得会聚。”
—《后汉书.食货志》



成效: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黄老思想作为国家指导思想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汉高祖
材料一:元朔元年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元朔二年春正月,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元朔三年夏,匈奴入代,杀太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元朔四年夏,匈奴入代、定襄、上郡,杀略千余人。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于是上从其计。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三:(汉初)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班固《汉书·食货志》
①匈奴威胁着西北边疆的安全。
②王国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巩固。
③土地兼并剧烈。
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前提)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问题(必要性)
③汉武帝个人素质

分析汉武帝从“无为”向“有为”转变的原因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汉武帝其人

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
秦皇汉武、元世祖、拿破仑,或数百年,数十年而斩,亦可谓有志之士矣。拿破仑兴法典,汉武帝纪赞,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
——孙中山
汉武帝的6个第一:
(1)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
(2)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
(3)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
(4)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
(5)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
(6)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汉武帝的“有为”包括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等,想一想以前所学内容(必修①必修②)有何表现?
思考?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
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军事:外交: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为了配合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有为”,汉武帝还需要思想上的“有为”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
合作学习

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其中由老师扮演汉武帝,学生共分为3个小组,分别扮演当时的法家(A组)、道家(B组)、儒家(董仲舒,C组)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及理由。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晚年著《春秋繁露》,创制新儒学体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深察民号》)
(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
宣扬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天,统治天下。
材料二:“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2)根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
人君无道,天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人君必须遵循天道。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3)根据材料三,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
大一统思想
材料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
   —— 《春秋繁露·基义》
(4)根据材料四,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
三纲五常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新的儒学思想
1、特点
2、内容
⑴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君权神授”

⑵君主权力的有限性-----如果人君无道,天将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①以儒家为骨干,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②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具有神学色彩)。

“大一统”思想
天人感应
仁政(限田、薄敛、省役)和三纲五常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影响
(1)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并付诸实行。
(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学思之窗
答: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不单纯是为尊儒,其真正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于是所有其他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他也都会吸取。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有一定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4、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有利于解决汉武帝面临的社会问题吗?
▼边境不宁
▼诸侯王势力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土地兼并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兼并
▲缓和阶级矛盾,制定规范限制人民
面临问题
董仲舒的学说
解决之道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的统一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限田、薄敛、省役
◇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② 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文化符合)
① 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社会危机 背景)
一种思想在一个时代的地位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 统治者的需要。(统治者的推崇)
三、儒学成为正统

阅读P10
汉武帝采取什么方法在全国推广儒学?最终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政治: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教科书:
教官:
官办最高学府:

地方教育系统:

儒家经典—五经
五经博士
太学
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儒学垄断教育
正统思想 主流地位
三、儒学成为正统
评价

积极
消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思考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地位: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内容: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追求: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小结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