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填空题
1.下列关于铁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4Fe+3O22Fe2O3 B.2Fe+3CuSO4===3Cu+Fe2(SO4)3
C.Fe+H2SO4===FeSO4+H2↑ D.2Fe+6HCl===2FeCl3+H2↑
2.下列家庭小实验中,铁钉被腐蚀的速度最慢的是( )
3.金属材料的使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用活泼金属制取不活泼金属是常用的方法,如4Na+TiCl44NaCl+Ti,该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4.将铁、铜分别放入稀硫酸中,铁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铜表面无明显现象。通过这一现象可以判断( )
A.铁的导电性比铜的强 B.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强
C.铁的导电性比铜的弱 D.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弱
5.下面四种金属中,有一种金属能与其余三种金属的盐溶液反应,则该金属是( )
A.Ag B.Cu C.Al D.Zn
6.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膜是普遍采用的金属防锈措施之一。下列自行车的防锈措施中,不属于覆盖保护膜的是( )
A.擦拭,使之保持洁净与干燥 B.链条上油
C.轮圈镀铬 D.车架喷漆
7.有X、Y、Z三种金属,只有Z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如果把Y加入X的硝酸盐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据此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X>Z>Y B.X>Y>Z C.Y>X>Z D.Z>Y>X
8.已知金属锰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下列化学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
A.Mn+2HCl===MnCl2+H2↑ B.Mg+MnSO4===MgSO4+Mn
C.Fe+MnSO4===FeSO4+Mn D.Mn+CuSO4===MnSO4+Cu
9.金属活动性顺序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已知锌、铁、铜三种金属与其盐溶液之间能发生如下反应:Zn+FeSO4===ZnSO4+Fe;Fe+CuSO4===FeSO4+Cu。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从强到弱的排列是( )
A.Zn>Fe>Cu B.Cu>Fe>Zn C.Fe>Cu>Zn D.Cu>Zn>Fe
10.下列说法符合图中漫画情景的是( )
A.此反应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B.若金属1是锌,金属2可能是银
C.此反应可能是Cu+2AgCl===2Ag+CuCl2
D.比较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可以用硫酸镁溶液
11.有A、B、C三种常温下不与水反应的金属,为了比较它们金属活动性的强弱,有人设计了下列四种实验方法,下列方法最准确可行的是( )
A.把它们分别和盐酸溶液反应,观察是否发生反应及产生气体的快慢
B.把它们分别和盐酸溶液反应,观察是否发生反应及产生气体的多少
C.把三种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观察它们的颜色变化程度
D.把三种金属和它们的可溶性盐溶液之间两两反应,观察金属表面是否有金属析出
12.下列现象和事实,可用金属活动性作合理解释的是( )
①金属镁在空气中比铝更容易燃烧,说明镁比铝的活动性强
②金属铝比金属铁更耐腐蚀,说明铁比铝活动性强
③用硫酸铜、石灰水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时,不能用铁制容器
④尽管金属的种类很多,但在自然界中仅有少量金属(银、铂、金)以单质形式存在
A.①②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13.下列关于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铁部分锈蚀后没有回收价值
B.铁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
C.铁生锈,产生的铁锈能阻止铁继续被锈蚀
D.铁生锈是铁在有氧气和水等物质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复杂化学反应的过程
二、综合题
14.常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容由强到弱的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该顺序中:(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_________。
(2)位于_________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_________里置换出来。
15.聪聪同学为了比较铁、铜和未知金属X的活动性大小,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
(1)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金属丝X表面无明显现象,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大小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知金属用X表示)。
16.犯罪分子常在黄金中混熔较多的铜,冒充纯金制品进行诈骗。小李要检验金制品中是否混有铜,他的检验步骤是:(1)在酒精灯上灼烧金制品;(2)将灼烧后的金制品在稀硫酸中浸一段时间。如果金制品中混有铜,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在稀硫酸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如图所示是一盏废旧台灯,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它进行观察分析并完成相关实验。
(1)小明发现台灯的铁螺丝钉表面已经锈蚀,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___等发生了化学反应。
(2)小红发现铝箔反光片呈银白色,无锈迹,原因是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生成该氧化膜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铝、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为了验证三者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小志从实验室拿来氯化铝溶液、硫酸铜溶液,并利用台灯提供的一种金属进行实验,即达到了实验目的。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某同学为比较镁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将两块表面积相同并除去氧化膜的镁条、铝条分别与相同体积、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测定两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得到相同体积氢气所需要的时间。
(1)利用图甲中A、B仪器可以组装一套实验室测量氢气体积的装置,该装置导管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量气管和水准管也可以用来测量氢气体积,为了准确地测量氢气体积,在读取量气管中液面读数的过程中,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B.读数前应上下移动水准管,待两管液面相平再读数
C.保持水准管静止,待水准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时再读数
19.一根用细绳吊着的长玻璃棒左端绕上光亮的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如图所示)。用酒精灯给铜丝加热数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发现玻璃棒左端下降。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左端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2)将玻璃棒连同细绳取下,铜丝端浸入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取出,洗涤、干燥再重新吊起(细绳系在玻璃棒的位置不变),玻璃棒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再次保持水平。
参考答案
1.C 2.B
3.C 解析: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4.B 解析:将铁、铜分别放入稀硫酸中,铁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铜表面无明显现象,说明铁能与稀硫酸反应,能置换出硫酸中的氢,即活动性铁>氢;铜表面无明显现象,铜与稀硫酸不反应,说明活动性氢>铜。由此可得出两种金属活动性铁>铜,即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5.C 解析:活泼金属(K、Ca、Na除外)能将比它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题干中的四种金属中,最活泼的是Al,故能与另外三种金属的盐溶液反应。
6.A 解析:“擦拭,使之保持洁净与干燥”是防止自行车接触水分而生锈,不属于覆盖保护膜,其余各项都是覆盖保护膜。
7.C 解析:三种金属中,只有Z在自然界中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说明Z的化学性质最稳定;Y能将X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Y的金属活动性大于X。即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Y>X>Z,故选C。
8.C 解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锌都排在氢前,锰位于铝和锌之间,说明锰也排在氢前,A反应能发生。镁排在铝、锌前,铁排在铝、锌后,锰位于铝和锌之间,故镁排在锰前,铁排在锰后,B反应能发生,C反应不能发生,D反应能发生。
9.A 解析:活泼金属能将不活泼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由上述两个反应可得出:Zn>Fe,Fe>Cu,故Zn>Fe>Cu,选A。
10.B 解析: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由于图中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单质,所以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故A错误;金属与盐反应时金属必须排在盐中金属的前面,锌排在银的前面,故B正确;金属与盐反应时,反应物中的盐必须溶于水,因为氯化银是难溶物,所以铜不与氯化银反应,故C错;铁、铜与硫酸镁都不反应,不能比较出铁和铜的活动性,故D错误。
11.D
12.B 解析:金属铝比金属铁更耐腐蚀是因为铝在空气中能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防止内部的铝被氧化,不是因为铁比铝活动性强。
13.D
14.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1)强 (2)氢前 (3)盐溶液
15.(1) Fe+CuSO4===Cu+FeSO4 (2)铁>铜>X
解析:由图示可知,铁能把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X不能把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X的活动性比铜弱。所以三者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铁>铜>X。
16.灼烧后的金制品表面变黑,放入稀硫酸一会儿后溶液变为蓝色CuO+H2SO4===CuSO4+H2O
解析:铜可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氧化铜是一种黑色固体。如果金制品中混有铜,应观察到的现象是金制品表面变黑,放入稀硫酸中氧化铜会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是CuO+H2SO4===CuSO4+H2O。
17.(1)氧气和水蒸气 (2)4Al+3O2===2Al2O3 (3) Al>Fe>Cu Fe+CuSO4===FeSO4+Cu
解析:(1)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了反应。 (2)常温下,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氧化铝。(3)铁、铝、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依次为铝>铁>铜。利用铁、氯化铝溶液、硫酸铜溶液可验证三者的金属活动性,原理是:铁不能与氯化铝溶液反应,说明活动性Al>Fe;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可说明活动性Fe>Cu,因此,活动性铝>铁>铜。
18.(1)b接c (2)AB
解析:(1)利用等量代替的方法,量筒内水的体积就是收集到氢气的体积,故该装置导管的连接顺序是b接c。(2)读数时,要注意视线应于量气管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每次读数前应上下移动水准管,待两管液面相平再读数是为了防止水的压强造成误差。
19.(1)2Cu+O22CuO (2)不能
解析:(1)铜是红色固体,加热后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铜丝原来的质量只是铜的质量,加热后变成了氧化铜,故左端的质量增加了,左端下降;反应物为铜和氧气,生成物为氧化铜,反应条件是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2CuO。
(2)由于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会和稀硫酸反应,减少的是氧化铜的质量,包括原来反应的铜和发生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所以最终铜丝的质量会减少,玻璃棒不能再次保持水平,而是右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