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讲学稿预习反馈
优秀小组 2、7小组
优秀个人 张义仙 唐 亮 张珊珊
李成霞 王芫芫
预习中问题反馈 1.梳理理学家观点时,有错乱书写的现象,没有真正做到对比分析;
2.有个别学生书写不认真,应自查改进。
春秋至秦汉儒家思想发展状况怎样?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为何会?
怎么会?
▲政治需要
▲思想优势
▲政策推动
▲孔子
▲孟子、荀子
▲推行法家,焚书坑儒
▲推行道家,无为而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回顾:
兴起背景
一、为什么会在宋代兴起理学?
材料一:唐朝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梁武帝,三次舍身入寺院为僧。
材料二:素怀“隐逸”之志的葛洪,曾在东晋供职近14年之久,在其屡次入仕失败后,才开始著述修道。南朝道教著名人物陶弘景也是在官场不得意的情况下入道的。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结合以上材料及课本p12页相关内容说明其反映了什么现象?儒家学者面对这种现象又是怎么应对的?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应对:融合佛道思想,建立新儒学体系——“理学”。
▲探理学之源
兴起背景
一、为什么会兴起理学?
2.隋唐时期: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1)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3)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
▲探理学之源
兴起背景
一、为什么会在宋代兴起理学?
2.隋唐时期: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3.儒学本身的缺陷:无法控制人心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且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缺乏治心的手段。
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探理学之源
《三教图》清·丁云鹏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
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
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
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
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
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
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
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兴起背景
▲走理学之路
▲探理学之源
什么是理学?为什么在宋代兴起?
1.理学的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道、佛
兴起背景
▲走理学之路
▲探理学之源
宋明理学
1.理学的含义
2.理学的代表人物
兄程颢
北宋
弟程颐
北宋
朱熹
南宋
陆九渊
南宋
王守仁
明朝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理学集大成者
完整理学理论体系《四书章句集注》
▲心学集大成者
兴起背景
▲走理学之路
▲探理学之源
1.理学的含义
2.理学的代表人物
3.陈朱理学
(1)二程理学 (北宋)
思想主张: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核心思想)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二程指程朱理学的奠基者,北宋洛学的创始人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
兴起背景
▲走理学之路
▲探理学之源
1.理学的含义
2.理学的代表人物
3.陈朱理学
(1)二程理学 (北宋)
(2)朱子理学(南宋)
朱熹
(1130—1200)
南宋儒家学者,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①提出理气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从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认识论等方面试比较二程理学和朱子理学的异同?
代表
程颢、程颐
朱熹(集大成者)
理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人伦者,天理也” 理之源在于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
“格物致知” “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明道德之善
不求科学之真
客观唯心主义
合作探究 1
要求:
小组合作,比较讨论,派代表展示发言,时间2分钟。
(一)程朱理学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得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二: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思考:根据材料说明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特点?
★主要观点
(1)世界本原——理
宇宙自然——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社会——儒家道德伦理;
★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合作探究2:
合作探究2:
材料三: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
材料四: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
思考:如何才能把握(体现在社会上的)“理”?
主要观点
(2)方法论——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
简单理解就是通过实践、学习以明“理”。
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
格物:穷究,研究,
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合作探究2:
材料五: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遗书》
材料六: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七: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信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夫妻岂不是天理?
思考:在个人修养(“人性”)上如何实践“理”?
(3)修养观——“存天理,灭人欲”
什么是天理?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天理: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兴起背景
▲走理学之路
▲探理学之源
1.理学的含义
2.理学的代表人物
3.陈朱理学
(1)二程理学 (北宋)
(2)朱子理学(南宋)
(1)实质:理学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
(3)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3)程朱理学的影响
4.陆王心学
兴起背景
▲走理学之路
▲探理学之源
1.理学的含义
2.理学的代表人物
3.陈朱理学
(1)二程理学 (北宋)
(2)朱子理学(南宋)
(3)程朱理学的影响
4.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陆九渊)
材料二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
材料三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
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兴起背景
▲走理学之路
▲探理学之源
1.理学的含义
2.理学的代表人物
3.陈朱理学
(1)二程理学 (北宋)
(2)朱子理学(南宋)
(3)程朱理学的影响
4.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四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材料五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 《王文成公全书》
材料六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 《王文成公全书》
思考:心学的方法论--------如何把“理”?
不靠“格物”:而靠内心的“自省”,致良知,知行合一。
兴起背景
▲走理学之路
▲探理学之源
1.理学的含义
2.理学的代表人物
3.陈朱理学
(1)二程理学 (北宋)
(2)朱子理学(南宋)
(3)程朱理学的影响
4.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
致良知的小故事: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兴起背景
▲走理学之路
▲探理学之源
1.理学的含义
2.理学的代表人物
3.陈朱理学
(1)二程理学 (北宋)
(2)朱子理学(南宋)
(3)程朱理学的影响
4.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
依据教材归纳陆王心学的主张:
陆
王
心
学
陆
九
渊
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②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
反对“格物致知”
王守仁
(阳明心学)
(明代)
② 思想核心:“致良知”
③“知行合一”强调自我主动,
鼓励奋发立志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同 学派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内容
实质
影响
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
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异 认识“理”
实现“理”
哲学
范畴
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
理是内在的“心”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兴起背景
▲走理学之路
▲探理学之源
1.理学的含义
2.理学的代表人物
3.陈朱理学
(1)二程理学 (北宋)
(2)朱子理学(南宋)
(3)程朱理学的影响
4.陆王心学
▲寻理学之果
合作探究3:
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认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兴起背景
▲走理学之路
▲探理学之源
1.理学的含义
2.理学的代表人物
3.陈朱理学
(1)二程理学 (北宋)
(2)朱子理学(南宋)
(3)程朱理学的影响
4.陆王心学
▲寻理学之果
“贞节牌坊”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重男轻女;轻视个体自由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兴起背景
▲走理学之路
▲探理学之源
1.理学的含义
2.理学的代表人物
3.陈朱理学
(1)二程理学 (北宋)
(2)朱子理学(南宋)
(3)程朱理学的影响
4.陆王心学
▲寻理学之果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重礼轻法
兴起背景
▲走理学之路
▲探理学之源
1.理学的含义
2.理学的代表人物
3.陈朱理学
(1)二程理学 (北宋)
(2)朱子理学(南宋)
(3)程朱理学的影响
4.陆王心学
▲走理学之路
如何评价?
小结:如何评价和对待宋明理学
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实践意识: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兴起背景
▲走理学之路
▲探理学之源
1.理学的含义
2.理学的代表人物
3.陈朱理学
(1)二程理学 (北宋)
(2)朱子理学(南宋)
(3)程朱理学的影响
4.陆王心学
▲走理学之路
如何评价?
小结:如何评价和对待宋明理学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④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课堂小结:
儒家学说,从春秋战国兴起以来,经历汉代的“独尊”逐渐变为封建社会的正统和主流思想,再到宋代融合佛道思想形成新的理学体系。在此过程中儒学再不断的吸纳和整合中,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成为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今天,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时刻,宋明理学又一次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再次审视它时,看到了无数在礼教压制下哭泣的生命,也看到了无数追求气节品德而挺拔高大的灵魂。它充当过羁绊中国前进的枷锁,也曾激励人们在民族危急时发出心底最后的吼声。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取舍,去扬弃?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人和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话题。
课堂测评
1.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注重人的自然欲求,张扬个性
B.凸显人性尊严,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C.注重气节、品德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六祖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
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A
D
课堂测评
3.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
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4.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
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
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
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A
C
课堂测评
5.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求贤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怎样回答 ( )
A.要尚实,要有助于国计民生
B.要接触世间万事万物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6.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C
A
作业布置:
1.识记宋明时期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2.讲学稿第4课课前预习作业、选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