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10 12:0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他就是宋太祖。
结束分裂: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央集权:
(1)措施:①首先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②在中央,宋太祖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③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杯酒释兵权”? 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
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
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赉甚厚。
——《宋史·石守信传》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针对唐末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现象,大臣赵普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治国建议。“稍夺其权”:“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从而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
“制其钱谷”:“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赋税的权力。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收其精兵”:“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
①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
②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③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2、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造成了机构臃肿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3、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加强了皇权
但造成了机构臃肿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削弱宰相的权力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
—— 《宋史兵志》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军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的局面为什么禁军要轮流驻防京师?皇帝三司使在中央:加强皇权拥有辖区的财政权力可以自主任命下面官员有拥兵之重,无调兵之权转运使《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职权: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积极影响: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都收归了中央,官员的权力比以往收到制衡和约束,武人干政的风险降低,士人受到普遍尊重。
消极影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这是宋代形成“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冗官、冗兵和冗费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的局面。北宋中央集权的影响难点解析措施措施措施措施增设
官僚机构扩充军队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
斗力弱积贫局面积弱局面中央集权消极影响
难点解析二、重文轻武的政策材料:宋太祖曾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残暴,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取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的危害大。”1.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二、重文轻武的政策2.表现: ①重文臣,轻武将 ②重文教,改革发展科举制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知识拓展:重文轻武的弊端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而且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慨。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权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臣统兵行政权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北宋文官出行图宋代科举考试非常发达,教育在民间较大发展,为多姿多彩的文人世界的形成提供了根本条件。材料:宋太宗在位22年,举行8次科举考试,共取中6000余人。任用的宰相9人,科举出身的占6人。两宋300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说明:科举考试在北宋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5、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神童诗》汪洙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宋?汪洙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从历史影响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2.表现: ①重文臣,轻武将 ②重文教,改革发展科举制1.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3.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的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的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局面。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 宋朝政治的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拓展延伸课后活动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指的是:相权、兵权和财权。
措施:(1)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2)相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3)地方政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地方财权: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课后活动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 √ √ × 巩固提升1.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
答:西汉和唐朝是通过农民起义建立的,而北宋是通过兵变建立的。
2.北宋的科举制有什么发展?科举制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答: 宋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而且升迁迅速。
对教育的影响: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材料中提到的“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的名字分别叫什么????
名字:李世民 赵匡胤
(2)唐宗宋祖两位相同历史贡献是什么??
答:维护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AAC随堂训练D4.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联系不正确的是( )
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 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 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
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5.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
A.派文臣做知州 B.各州设通判 C.设立转运使 D.设立布政使
C